第478节(2 / 4)
览罢战报,李从璟笑道:“不负众望,洞庭湖、朗州相继大捷,杨吴损失惨重,已经退守益阳。”
莫离看过战报后,目光悠远道:“说起楚地战争,大唐之所以选择在吴、楚相争数月,且楚王已失王都与半壁河山的时候才南下,可是大有文章。”
李从璟冷哼一声,“楚王名义上虽向大唐称臣,实际上却行割据之实,此事若是放在前些年,大唐姑且可以容忍,但时至今日,大唐国势远非昔日可比,可就断难姑息。”
“马殷病卒时,大唐刚定蜀地,国内又未整顿吏治,削平宵小,加之新政深化在即,不便多生事端,遂只能暂且安抚。而今大唐北弱契丹,内强州县,诸事都在平稳向前,腾出了手来,自然要放眼天下大局。”
楚地战争打了小半年,大唐才决意入楚,可不是因为楚王的救援信。
大唐先前不入楚,也并非就是腾不出手来。
若是楚地完全,还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此时唐军入楚,帮楚王守住了楚地,等到吴军退却,那楚地是谁的?
唐军辛辛苦苦南下,损兵折将,岂能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他人守家门,那唐军成了甚么?
便纵是事后楚王给予回报,那也不是大唐想要的。
大唐想要的,是将楚地收入囊中!
如今,楚地半壁山河都入了吴国之手,唐军再将其打下来,可就是从吴国手中获得,所属关系立即就发生了变化。
又且,此时唐军与吴军作战,还有楚兵相助,这事就容易得多。
总而言之,唐军此时入楚,是因为火候到了。太早入楚,纵然打吴军较为轻松,但事后强行吞并楚地,吃相就太过难看。江南毕竟诸侯林立,大唐太过强势,引得诸侯人人自危,亦或与吴国联盟,那就未免不美。太晚入楚,楚地就都成了吴国的了,得不到楚军与楚王臣属的相助,那打起来就太费力。
入楚,夺淮,眼下正当其时!
第764章 临寿春城启大战,登八公山论古今(三)
从八公山回至军营,已是申时之后。
寿春城外,大军正在攻城。
自打奇袭得手,在正阳架设浮桥过了淮水,到得寿春城外,百战军攻城已经数日,而寿春城始终不动如山,吴军将士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全然没有因为唐军突然大举袭来,而显得慌乱惊骇。
李从璟在军阵前立马,观望城池攻防战许久,指着城池对左右道:“孤观寿春城,防御完备,器械齐整,俨然一座雄城。当此之际,吴军处变不惊,御敌章法有度,完全没有自乱阵脚,可见守城之将必非庸人。我大唐骁勇攻城拔寨无数,去岁定两川,今岁平契丹,还未有一座城池,能在唐军猛攻数日的情况下,仍能纹丝不动的。这高审思,的确不同凡响。”
高审思,即是寿春守将。
全身披挂的孟平就在李从璟身旁,这时道:“前时我军在正阳搭建浮桥,抢渡淮水,将士渡河还未过半,而有两千余吴军大举杀来,当其时也,末将尚未渡河,也亏得是先锋赵弘殷、安重荣奋躯力战,这才杀退吴军,保得大军成功渡河。”
他扶了一下兜鍪,“观当日交战情况,吴军并不如我军善战。寿春城驻扎的守军,名为神武军,有将士万余,若其先失一阵后仍敢出城迎战,末将有把握一举将其击溃。但高审思见我军大举袭来,并未出征迎战,而是甘愿咽下败果,稳稳踞城而守,这就显出其人胸襟、灼见了。”
李从璟笑道:“能让我百战军主将高看一眼的将领,的确不容小觑。”
莫离在马背上摇着折扇,“高审思此人,离略知一二。”
他既是军师,要出谋划策,当然对敌将了解的会比较多,军情处收集的资料,多半都已进了他的肚子。
前方激战正酣,莫离徐徐道来,“高审思此人,骁勇善战不提,难得的是沉稳老练,年少时跟随吴武王征战南北,屡有战功。徐知诰得势后,对其很是倚重,前些时候拜其为神武统军,出镇寿州。”
“自到镇以来,高审思整顿军防,修缮工事,时时警备。有人曾谓之曰:以公威略,守坚城,何大惧邪。高审思却回答道:事变无常,不可不未雨绸缪以防万一。”莫离嗟叹一声,“其人既有勇略,又兼行事缜密至此,今番若非杨吴战略失当,而百战军又出其不意突袭而至,我大军焉能顺利渡河而临城?”
李从璟望城而叹,“如此人物,举世少见啊!”眼露沉思之色。
史书有记载:“保大(南唐中主李璟年号)末,周人来侵,诸郡往往一鼓而下,惟寿州能坚守,以世宗(柴荣)英武,将士皆精练,然逾年极兵力,不可取,虽刘仁赡善守,亦审思之遗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世宗之所以逾年攻不下寿州,不仅因为刘仁赡守城有道,也因为高审思早前就将城防经营的滴水不漏。 ↑返回顶部↑
莫离看过战报后,目光悠远道:“说起楚地战争,大唐之所以选择在吴、楚相争数月,且楚王已失王都与半壁河山的时候才南下,可是大有文章。”
李从璟冷哼一声,“楚王名义上虽向大唐称臣,实际上却行割据之实,此事若是放在前些年,大唐姑且可以容忍,但时至今日,大唐国势远非昔日可比,可就断难姑息。”
“马殷病卒时,大唐刚定蜀地,国内又未整顿吏治,削平宵小,加之新政深化在即,不便多生事端,遂只能暂且安抚。而今大唐北弱契丹,内强州县,诸事都在平稳向前,腾出了手来,自然要放眼天下大局。”
楚地战争打了小半年,大唐才决意入楚,可不是因为楚王的救援信。
大唐先前不入楚,也并非就是腾不出手来。
若是楚地完全,还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此时唐军入楚,帮楚王守住了楚地,等到吴军退却,那楚地是谁的?
唐军辛辛苦苦南下,损兵折将,岂能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他人守家门,那唐军成了甚么?
便纵是事后楚王给予回报,那也不是大唐想要的。
大唐想要的,是将楚地收入囊中!
如今,楚地半壁山河都入了吴国之手,唐军再将其打下来,可就是从吴国手中获得,所属关系立即就发生了变化。
又且,此时唐军与吴军作战,还有楚兵相助,这事就容易得多。
总而言之,唐军此时入楚,是因为火候到了。太早入楚,纵然打吴军较为轻松,但事后强行吞并楚地,吃相就太过难看。江南毕竟诸侯林立,大唐太过强势,引得诸侯人人自危,亦或与吴国联盟,那就未免不美。太晚入楚,楚地就都成了吴国的了,得不到楚军与楚王臣属的相助,那打起来就太费力。
入楚,夺淮,眼下正当其时!
第764章 临寿春城启大战,登八公山论古今(三)
从八公山回至军营,已是申时之后。
寿春城外,大军正在攻城。
自打奇袭得手,在正阳架设浮桥过了淮水,到得寿春城外,百战军攻城已经数日,而寿春城始终不动如山,吴军将士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全然没有因为唐军突然大举袭来,而显得慌乱惊骇。
李从璟在军阵前立马,观望城池攻防战许久,指着城池对左右道:“孤观寿春城,防御完备,器械齐整,俨然一座雄城。当此之际,吴军处变不惊,御敌章法有度,完全没有自乱阵脚,可见守城之将必非庸人。我大唐骁勇攻城拔寨无数,去岁定两川,今岁平契丹,还未有一座城池,能在唐军猛攻数日的情况下,仍能纹丝不动的。这高审思,的确不同凡响。”
高审思,即是寿春守将。
全身披挂的孟平就在李从璟身旁,这时道:“前时我军在正阳搭建浮桥,抢渡淮水,将士渡河还未过半,而有两千余吴军大举杀来,当其时也,末将尚未渡河,也亏得是先锋赵弘殷、安重荣奋躯力战,这才杀退吴军,保得大军成功渡河。”
他扶了一下兜鍪,“观当日交战情况,吴军并不如我军善战。寿春城驻扎的守军,名为神武军,有将士万余,若其先失一阵后仍敢出城迎战,末将有把握一举将其击溃。但高审思见我军大举袭来,并未出征迎战,而是甘愿咽下败果,稳稳踞城而守,这就显出其人胸襟、灼见了。”
李从璟笑道:“能让我百战军主将高看一眼的将领,的确不容小觑。”
莫离在马背上摇着折扇,“高审思此人,离略知一二。”
他既是军师,要出谋划策,当然对敌将了解的会比较多,军情处收集的资料,多半都已进了他的肚子。
前方激战正酣,莫离徐徐道来,“高审思此人,骁勇善战不提,难得的是沉稳老练,年少时跟随吴武王征战南北,屡有战功。徐知诰得势后,对其很是倚重,前些时候拜其为神武统军,出镇寿州。”
“自到镇以来,高审思整顿军防,修缮工事,时时警备。有人曾谓之曰:以公威略,守坚城,何大惧邪。高审思却回答道:事变无常,不可不未雨绸缪以防万一。”莫离嗟叹一声,“其人既有勇略,又兼行事缜密至此,今番若非杨吴战略失当,而百战军又出其不意突袭而至,我大军焉能顺利渡河而临城?”
李从璟望城而叹,“如此人物,举世少见啊!”眼露沉思之色。
史书有记载:“保大(南唐中主李璟年号)末,周人来侵,诸郡往往一鼓而下,惟寿州能坚守,以世宗(柴荣)英武,将士皆精练,然逾年极兵力,不可取,虽刘仁赡善守,亦审思之遗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世宗之所以逾年攻不下寿州,不仅因为刘仁赡守城有道,也因为高审思早前就将城防经营的滴水不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