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1 / 2)
方长庚恳切道,没看到吏部左侍郎正一脸古怪地看着他。
过了一会儿他才解释:“……你们两个不用等这位新科状元了,下午就去翰林院报道吧。”
方长庚和冯廷书立即察觉到一丝诡异,不禁抬起头睁大眼睛,用求知若渴的目光盯着侍郎,看得他浑身都不自在起来。
“宣子昂被人弹劾在会试中与主考官勾结作弊,昨日半夜里就被羁押到大理寺,其他的你们就别问了。”
什么?!两人惊得嘴都闭不上,眼里满是疑问。
左侍郎寥寥几句之后就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让两人不敢再更深入地打听情况,行礼之后就走出吏部,心不在焉地往翰林院去。
方长庚算是个半知情人,但顾尚仁在兵部,与这件事没什么关联,因此没有第一时间了解进展,他就更不可能知道。况且这几天风平浪静,就连宣子昂都以为风波已经平息,没想到在昨天爆发了。
震惊之下,方长庚有种话都说不出来的感觉。上任第一天身边就发生这样动荡,卷入其中的还是自己相识的好友,他不得不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冯廷书其实比方长庚更意外,不过他和宣子昂只是点头之交,也明白朝堂之事瞬息万变,并没有太大感触,只是道:“伯玉兄这回怕是摊上大事了,只是我在京里这几个月,一直听说伯玉兄是个正直端方的大才子,不像是会做出这种事的人,希望皇上能圣听明断,还伯玉兄一个清白。”
方长庚心情颇有些沉重:“可惜你我如今不过是小小七品编修,不能在皇上面前为他作证。”
冯廷书眉头一皱:“你可别轻举妄动,这事会有人调查,我们插不上手,反倒容易被牵连,不如静等事态发展,如果到时能帮伯玉兄一把,我也不会推辞。”他已经快到而立之年,对京城的情况不甚熟悉,不能怪他独善其身的想法。
方长庚“嗯”了一声,突然想到徐闻止如今任给事中,一定也参与到这里面来,与其回去问顾尚仁倒还不如问他,或许还能做点什么!
他心情稍定,声音也不像刚才那么低沉:“你说的是,我们先去翰林院,别的容后再说。”
这时他们都还没吃午饭,不过已经没什么胃口吃了,但翰林院这时已经没人值班,两人只好绕着长安街走了一轮,最后生理需求占了上风,于是找了一家饭馆吃饭。
点了几道菜,是方长庚的娘平时最拿手的,可惜远比不上小李氏的手艺。
方长庚突然十分想家,但没有长假肯定回不去,也不知道他们什么能收到自己的信,一想到他们知道他中榜眼的消息可能会出现的表情,方长庚总算有些愉悦了,消极的心态也一扫而空。
未时一到,两人向翰林院门口值班的兵卫出示堪合,顺利地来到一个七开间的厅堂,这里有大学士,侍读学士以及侍讲学士的分座,这三人也是翰林院中品级最高的官员。
翰林学士相当于翰林院院长,乃正五品官,是皇帝的顾问,同时也负责所有翰林官员的操评,对方长庚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威慑力的。不过这是个附加官职,当今的翰林学士徐元贤同时还是大学士,真正能直达天听的大人物。
至于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为从五品,负责讲读经史。另外整个翰林院还有正六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八品五经博士九人,以及典籍,侍书,待诏,孔目,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
这时候大学士不在,只有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两人坐在案前。
第110章 任务
两位学士都是四五十的年纪, 其中侍读学士叫李振朴, 山东登州人, 侍讲学士叫田绍芳, 浙江嘉兴人。整个翰林院除了大学士就他们两人品级最高,算方长庚和冯廷书的顶头上司, 而且接下来也是他们指点两位新翰林怎么修撰文史典籍以及办公, 所以方长庚表现得十分谦虚和恭敬,就是冯廷书也收敛地站着,听两位学士说话。
两位学士见他们两个都是少见的青年才俊,而且态度端正,自然不会怠慢他们,让他们两个坐下来, 耐心告诉他们平时的工作, 翰林院的一些规矩等。
“你们想必也知道在翰林大致要做哪些差事,我再与你们细讲一遍。”李振朴开口道。
“你们是初来乍到, 这一年里主要是论撰文史, 修纂圣训, 本纪,玉牒以及其他书史,还要撰祝文,诰文以及碑文之类的文书, 以及稽查六科的录书等, 之后随时可能会有别的任务, 但总体不会很忙, 你们不用担心做不完。”
方长庚和冯廷书点头。
“不过眼前确实有一件比较要紧的事,对你们来说也是挑战,那就是是重修前朝史。我与田学士会教你们如何查阅典籍资料,慢慢上手。如果一年之内能修完,你们两个官升一级是一定的,若是皇上赏识你们的功劳,自然会有更大的恩典。”
不知道为什么,李振朴的神色看起来不大自然,让方长庚和冯廷书有一种踏入隐藏的陷阱的错觉。
田绍芳轻咳一声接过话:“我和李学士近期还要负责南书房的经筵日讲,而且手上还有典籍在修,所以重修史书的事就全部交给你们两个,即便一年之内完不成,再拖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
这个方长庚知道,经筵日讲是由翰林官给皇帝讲课的一种制度,每年春秋都会举行,这也是和皇帝近距离接触,让皇帝知道自己并形成“亲密”关系的一个机会。 ↑返回顶部↑
过了一会儿他才解释:“……你们两个不用等这位新科状元了,下午就去翰林院报道吧。”
方长庚和冯廷书立即察觉到一丝诡异,不禁抬起头睁大眼睛,用求知若渴的目光盯着侍郎,看得他浑身都不自在起来。
“宣子昂被人弹劾在会试中与主考官勾结作弊,昨日半夜里就被羁押到大理寺,其他的你们就别问了。”
什么?!两人惊得嘴都闭不上,眼里满是疑问。
左侍郎寥寥几句之后就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让两人不敢再更深入地打听情况,行礼之后就走出吏部,心不在焉地往翰林院去。
方长庚算是个半知情人,但顾尚仁在兵部,与这件事没什么关联,因此没有第一时间了解进展,他就更不可能知道。况且这几天风平浪静,就连宣子昂都以为风波已经平息,没想到在昨天爆发了。
震惊之下,方长庚有种话都说不出来的感觉。上任第一天身边就发生这样动荡,卷入其中的还是自己相识的好友,他不得不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冯廷书其实比方长庚更意外,不过他和宣子昂只是点头之交,也明白朝堂之事瞬息万变,并没有太大感触,只是道:“伯玉兄这回怕是摊上大事了,只是我在京里这几个月,一直听说伯玉兄是个正直端方的大才子,不像是会做出这种事的人,希望皇上能圣听明断,还伯玉兄一个清白。”
方长庚心情颇有些沉重:“可惜你我如今不过是小小七品编修,不能在皇上面前为他作证。”
冯廷书眉头一皱:“你可别轻举妄动,这事会有人调查,我们插不上手,反倒容易被牵连,不如静等事态发展,如果到时能帮伯玉兄一把,我也不会推辞。”他已经快到而立之年,对京城的情况不甚熟悉,不能怪他独善其身的想法。
方长庚“嗯”了一声,突然想到徐闻止如今任给事中,一定也参与到这里面来,与其回去问顾尚仁倒还不如问他,或许还能做点什么!
他心情稍定,声音也不像刚才那么低沉:“你说的是,我们先去翰林院,别的容后再说。”
这时他们都还没吃午饭,不过已经没什么胃口吃了,但翰林院这时已经没人值班,两人只好绕着长安街走了一轮,最后生理需求占了上风,于是找了一家饭馆吃饭。
点了几道菜,是方长庚的娘平时最拿手的,可惜远比不上小李氏的手艺。
方长庚突然十分想家,但没有长假肯定回不去,也不知道他们什么能收到自己的信,一想到他们知道他中榜眼的消息可能会出现的表情,方长庚总算有些愉悦了,消极的心态也一扫而空。
未时一到,两人向翰林院门口值班的兵卫出示堪合,顺利地来到一个七开间的厅堂,这里有大学士,侍读学士以及侍讲学士的分座,这三人也是翰林院中品级最高的官员。
翰林学士相当于翰林院院长,乃正五品官,是皇帝的顾问,同时也负责所有翰林官员的操评,对方长庚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威慑力的。不过这是个附加官职,当今的翰林学士徐元贤同时还是大学士,真正能直达天听的大人物。
至于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为从五品,负责讲读经史。另外整个翰林院还有正六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八品五经博士九人,以及典籍,侍书,待诏,孔目,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
这时候大学士不在,只有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两人坐在案前。
第110章 任务
两位学士都是四五十的年纪, 其中侍读学士叫李振朴, 山东登州人, 侍讲学士叫田绍芳, 浙江嘉兴人。整个翰林院除了大学士就他们两人品级最高,算方长庚和冯廷书的顶头上司, 而且接下来也是他们指点两位新翰林怎么修撰文史典籍以及办公, 所以方长庚表现得十分谦虚和恭敬,就是冯廷书也收敛地站着,听两位学士说话。
两位学士见他们两个都是少见的青年才俊,而且态度端正,自然不会怠慢他们,让他们两个坐下来, 耐心告诉他们平时的工作, 翰林院的一些规矩等。
“你们想必也知道在翰林大致要做哪些差事,我再与你们细讲一遍。”李振朴开口道。
“你们是初来乍到, 这一年里主要是论撰文史, 修纂圣训, 本纪,玉牒以及其他书史,还要撰祝文,诰文以及碑文之类的文书, 以及稽查六科的录书等, 之后随时可能会有别的任务, 但总体不会很忙, 你们不用担心做不完。”
方长庚和冯廷书点头。
“不过眼前确实有一件比较要紧的事,对你们来说也是挑战,那就是是重修前朝史。我与田学士会教你们如何查阅典籍资料,慢慢上手。如果一年之内能修完,你们两个官升一级是一定的,若是皇上赏识你们的功劳,自然会有更大的恩典。”
不知道为什么,李振朴的神色看起来不大自然,让方长庚和冯廷书有一种踏入隐藏的陷阱的错觉。
田绍芳轻咳一声接过话:“我和李学士近期还要负责南书房的经筵日讲,而且手上还有典籍在修,所以重修史书的事就全部交给你们两个,即便一年之内完不成,再拖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
这个方长庚知道,经筵日讲是由翰林官给皇帝讲课的一种制度,每年春秋都会举行,这也是和皇帝近距离接触,让皇帝知道自己并形成“亲密”关系的一个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