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1 / 3)
担当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艺高人胆大,有了硬本领才能真担当。做好工作是每个人的愿望,而实现的途径就是拥有工作能力和实力。这是善于担当的前提和保证,是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的形势任务对党员干部提高担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非生而知之者”,个人能力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进取获得的,只有在实践中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能力、提升实力,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下大气力苦练内功,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兼具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担当的能力。
★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
如今,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担当富民强国的领导干部,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经常不断的任务,自觉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不是一时性的、阶段性的,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谈学习是终身性的。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强者,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才能拓宽视野、判明大势,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我们自身来说,学习不仅事关个人修养,更关系工作能力、事业发展。
★有真本事、硬功夫才能担当起来
公元前6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长期下去,就怕我军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召见她,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
公元前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覆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担当必须有真本领,不能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发扬担当精神,须有真本事硬功夫。
★在放眼全局、顺应大势中大显身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事关全局和整体,需要有所担当。只有放眼全局,我们才能见则远,闻则彰,辨则明;只有把握全局,我们才能顺应大势,抓住要害,善于取舍。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缓解了陕北压力,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担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支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担当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局。在近代中国,“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言论广为流传。湖南人杨度曾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究其原因,正是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为世人称道的著名人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正面临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三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担当全局,就要时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振兴中华为职责,坚持从高处着眼、从远处着眼、从大处着眼,善于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党工作大局去思考、审视和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当下工作、阶段工作、局部工作、区域工作,放置到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和推进。一要牢记责任,牢记使命。经常拷问自己“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点什么?将来给党和人民留点什么?”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二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盘活、最大凝聚各方力量。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紧贴工作现实,遵循规律、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尽责担当,为当前发展抢占先机,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要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尤须用关键行动,成就关键作为。始终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断攻坚克难,担当中见责任、履责任尽担当,在突破瓶颈、克服困难、开创局面上下功夫、求实效。四要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工作中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要牢固树立“无为就是过、无所事事就是阻力、丧失机遇就是犯罪”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拿出拼命的精神和劲头,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切实担负应尽责任,全心全意履行职责。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勤练苦练科学决策功
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作为领导,在从事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其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决定领导工作的成败,决策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引导被领导者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种事业的活动过程。而领导者的决策就规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向,规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就成为行动的指南和准则。正确的决策能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前进,错误决策将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倒退。因此,领导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方法搞好决策,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决策,从而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促进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有完善的决策制度作为保证。没有制度,科学决策就只能是句空话。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决策失误,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损害了政府信用,成为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危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制度缺乏或失灵造成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制度。
一要完善科学决策的制度保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决策,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未经集体讨论,任何个人不得做出决策。集体决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二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专家通过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进行研究,发现决策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决策失误或减少失误。专家咨询制度必须要坚持专家咨询的独立性,不管什么样的决策,决策者都应该让专家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对领导的决策具有科学价值,决不能决策者先下结论,然后让专家充当论证正确性的工具。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在某些领域进行了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但是大多数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对决策进行层层裁定的工作模式,因而往往由于决策考虑不周,导致决策失误,引起群众的不满。因此,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拟定和评价方案,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四要建立决策责任制度。科学决策是一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严肃而重大的行为。只有建立决策责任制度,才能杜绝随意决策、草率决策的混乱现象,促使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更加谨慎、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减少人为的主观臆断,使决策更加客观与科学。五要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当前,科学决策不能落实,许多决策者之所以敢轻率决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监督制度缺乏。
当前,影响行政领导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领导自身的因素看:(1)“唯上”引起失误。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专断引起失误。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必然会因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低能引起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从体制环境的因素看:(1)目标不切实际导致失误。决策总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有些上级部门或领导,往往给较低层的决策者制定过高的指标,而下级决策者又不得不按这个目标要求进行决策,这就难免造成决策失误。()过程不合程序导致失误。决策不能简单地“拍脑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特定的程序。但有的领导干部决策,不讲过程,不按程序,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不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这样做出的决策大多要出现失误。()责任不明确导致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也就是要向党、向国家、向人民负责。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责任不明确,决策不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胡乱决策,引起决策失误。(4)信息不公开导致失误。科学决策不仅需要对事物作定性的判断,而且还需要定量的分析。但是,由于决策信息往往掌握在一些非决策的部门和个人手中,没有向决策者公开,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与决策需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科学决策就是民主决策,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二是目标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有正确、清晰而具体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也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不仅要求清晰而具体,而且必须是有充分依据的,正确目标的确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三是从贤不从众的原则。做决策既要按程序办但又不能死板地唯程序论,既要讲科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基于信息不完全的所谓科学分析,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又不能盲目从众。四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部门或个人,都应当把其具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以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决策分工清晰、权力与责任对称、责任与利益相符。这是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五是最大与最小原则。所谓最大是指决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最小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成本最小,这种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另一方面,决策目标实施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
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因此,领导要着力做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决策的效果和成败。二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三是要善于决断,敢于负责,这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五是要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六是要依法决策,这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行依法决策,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七是要在实践中对决策及时修正。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会受客观过程发展的影响,原先定下的决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从认识论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领导干部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审时度势,及时对原先的决策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减少工作中的损失。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修正决策,不断提高决策能力。
总之,科学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决策提出的新要求。决策科学化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对于决策科学化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行政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思路、新情况的挑战,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党政机关管理和运行成本、决策风险的最低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理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是无畏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注意工作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使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好工作方法问题。
早在19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可见,注意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总是强调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完成工作的方法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了帮助干部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写了《关于领导干部工作方法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六十条》等系列文章,并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关于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中一件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事。这些方法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主观指导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研究问题要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坚持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两手抓”,等等。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继承和发扬。
党员干部的一切担当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就要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倾听群众对哪些问题最关心、最着急、最不满意,并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真正把工作干好,必须自觉把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重要的途径。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要了解真实情况,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就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深层次矛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
★知人善任当好伯乐 ↑返回顶部↑
★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
如今,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担当富民强国的领导干部,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经常不断的任务,自觉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不是一时性的、阶段性的,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谈学习是终身性的。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强者,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才能拓宽视野、判明大势,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我们自身来说,学习不仅事关个人修养,更关系工作能力、事业发展。
★有真本事、硬功夫才能担当起来
公元前6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长期下去,就怕我军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召见她,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
公元前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覆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担当必须有真本领,不能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发扬担当精神,须有真本事硬功夫。
★在放眼全局、顺应大势中大显身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事关全局和整体,需要有所担当。只有放眼全局,我们才能见则远,闻则彰,辨则明;只有把握全局,我们才能顺应大势,抓住要害,善于取舍。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缓解了陕北压力,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担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支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担当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局。在近代中国,“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言论广为流传。湖南人杨度曾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究其原因,正是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为世人称道的著名人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正面临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三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担当全局,就要时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振兴中华为职责,坚持从高处着眼、从远处着眼、从大处着眼,善于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党工作大局去思考、审视和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当下工作、阶段工作、局部工作、区域工作,放置到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和推进。一要牢记责任,牢记使命。经常拷问自己“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点什么?将来给党和人民留点什么?”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二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盘活、最大凝聚各方力量。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紧贴工作现实,遵循规律、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尽责担当,为当前发展抢占先机,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要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尤须用关键行动,成就关键作为。始终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断攻坚克难,担当中见责任、履责任尽担当,在突破瓶颈、克服困难、开创局面上下功夫、求实效。四要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工作中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要牢固树立“无为就是过、无所事事就是阻力、丧失机遇就是犯罪”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拿出拼命的精神和劲头,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切实担负应尽责任,全心全意履行职责。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勤练苦练科学决策功
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作为领导,在从事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其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决定领导工作的成败,决策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引导被领导者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种事业的活动过程。而领导者的决策就规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向,规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就成为行动的指南和准则。正确的决策能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前进,错误决策将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倒退。因此,领导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方法搞好决策,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决策,从而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促进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有完善的决策制度作为保证。没有制度,科学决策就只能是句空话。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决策失误,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损害了政府信用,成为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危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制度缺乏或失灵造成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制度。
一要完善科学决策的制度保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决策,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未经集体讨论,任何个人不得做出决策。集体决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二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专家通过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进行研究,发现决策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决策失误或减少失误。专家咨询制度必须要坚持专家咨询的独立性,不管什么样的决策,决策者都应该让专家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对领导的决策具有科学价值,决不能决策者先下结论,然后让专家充当论证正确性的工具。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在某些领域进行了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但是大多数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对决策进行层层裁定的工作模式,因而往往由于决策考虑不周,导致决策失误,引起群众的不满。因此,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拟定和评价方案,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四要建立决策责任制度。科学决策是一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严肃而重大的行为。只有建立决策责任制度,才能杜绝随意决策、草率决策的混乱现象,促使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更加谨慎、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减少人为的主观臆断,使决策更加客观与科学。五要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当前,科学决策不能落实,许多决策者之所以敢轻率决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监督制度缺乏。
当前,影响行政领导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领导自身的因素看:(1)“唯上”引起失误。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专断引起失误。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必然会因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低能引起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从体制环境的因素看:(1)目标不切实际导致失误。决策总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有些上级部门或领导,往往给较低层的决策者制定过高的指标,而下级决策者又不得不按这个目标要求进行决策,这就难免造成决策失误。()过程不合程序导致失误。决策不能简单地“拍脑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特定的程序。但有的领导干部决策,不讲过程,不按程序,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不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这样做出的决策大多要出现失误。()责任不明确导致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也就是要向党、向国家、向人民负责。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责任不明确,决策不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胡乱决策,引起决策失误。(4)信息不公开导致失误。科学决策不仅需要对事物作定性的判断,而且还需要定量的分析。但是,由于决策信息往往掌握在一些非决策的部门和个人手中,没有向决策者公开,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与决策需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科学决策就是民主决策,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二是目标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有正确、清晰而具体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也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不仅要求清晰而具体,而且必须是有充分依据的,正确目标的确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三是从贤不从众的原则。做决策既要按程序办但又不能死板地唯程序论,既要讲科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基于信息不完全的所谓科学分析,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又不能盲目从众。四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部门或个人,都应当把其具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以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决策分工清晰、权力与责任对称、责任与利益相符。这是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五是最大与最小原则。所谓最大是指决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最小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成本最小,这种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另一方面,决策目标实施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
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因此,领导要着力做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决策的效果和成败。二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三是要善于决断,敢于负责,这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五是要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六是要依法决策,这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行依法决策,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七是要在实践中对决策及时修正。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会受客观过程发展的影响,原先定下的决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从认识论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领导干部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审时度势,及时对原先的决策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减少工作中的损失。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修正决策,不断提高决策能力。
总之,科学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决策提出的新要求。决策科学化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对于决策科学化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行政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思路、新情况的挑战,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党政机关管理和运行成本、决策风险的最低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理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是无畏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注意工作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使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好工作方法问题。
早在19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可见,注意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总是强调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完成工作的方法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了帮助干部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写了《关于领导干部工作方法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六十条》等系列文章,并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关于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中一件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事。这些方法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主观指导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研究问题要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坚持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两手抓”,等等。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继承和发扬。
党员干部的一切担当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就要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倾听群众对哪些问题最关心、最着急、最不满意,并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真正把工作干好,必须自觉把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重要的途径。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要了解真实情况,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就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深层次矛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
★知人善任当好伯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