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26节(2 / 4)
虽说高度太高不容易实现,但只要底部弄大一点,厚一点,留下凹槽,上面嵌套到下面,一点点堆叠起来,未必不能做成水中围堰。
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朱允炆并没有做任何干涉,现在的国子监已经不需要给予太多引导,他们已经可以自己找到方向,并不断在实验中取得经验,完善方法。
这一日,国子监祭酒胡濙、司业叶灵儿、匠学院院长周昌入殿求见。
朱允炆抬手,让三人起身,道:“你们三位一起入殿少有,想来是有什么大事商议吧?”
胡濙微微点头,走出一步道:“皇上,国子监自改制以来,出现了众多惊才绝艳的人物,这里有些人已步入朝堂,成为朝廷重臣,有些也已进入各行各业,为朝廷效力。多年来,国子监始终坚持六年制,监生结业便离开已成定制。”
“只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监生并不能遵守六年满离开国子监的规制,尤其是一些高深的研究,更需要监生花费更长久的岁月去研究。臣等以为,是否可以在保持国子监六年制的同时,对一些专于研究的国子监准许其留下。”
朱允炆仔细听着胡濙的讲述,微微点了点头:“这件事早年前不曾考虑,虽说这些年来,确实有一批监生以不参加结业考试,或参加结业考试之后不去领结业证书留在国子监继续研究。但这样下去,对他们毕竟不公。”
叶灵儿走出,道:“他们倒不怕什么不公,只是想继续留在国子监,利用国子监完备的器材、物资、力量去研究学问。臣等认为,可以在国子监之内,再设一个团体,专门容纳这些优秀的监生,为其深入研究学问提供更多帮助。”
周昌支持胡濙与叶灵儿:“如匠学院,培养出一个人才,少说也需要三五年,好不容易成才了,有些人就要离开国子监了,这对他们是一个损失,对我们也是个损失。比如匠学院的周通明,他对机械动能颇有研究,可一结业就进入了官场,现在担任的是御史……”
胡濙叹了口气:“朝廷不缺乏当御史的人才,可缺乏对科学有研究的人才。”
朱允炆听明白了。
国子监监生修习六年之后,明明可以继续深造,但因为国子监缺乏深造的机制,深造也没啥实质性好处,所以很多人选择步入官场,去获得更多好处。
比如国子监监生管吃管住,修习期间还有奖金可以拿,但结业之后,在没有拿出学问突破,研究成果之前,你是没任何收入的,也没有奖金可以拿的。但一当官,这就是有收入的……
是在国子监继续研究,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还是出去当官养家糊口,这就是许多国子监人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前这个问题不甚严重,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问许多长年累月不断去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考虑了。
朱允炆思索良久,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道:“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依朕看,这些继续研究深造的监生是真正可敬的人才,朝廷需要给予重视。你们看这样如何,在国子监之上架设一个大明科学研究院,结业之后,经考核通过的监生,可以进入科学研究院继续深造,份由监生改为院士。”
“科学研究院,院士?”
胡濙等人彼此看了看,心头有些火热。
这个科学研究院是在国子监之上的,不是在国子监之内,拔高了这群人的地位。
监生向院士的转变,赋予了其新的身份。
朱允炆继续说:“所有院士,对标四品俸禄发放,朝廷嘉奖其在北京一座院子,为其安置家人。朝廷年年说重视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之上。”
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东宫移殿三步
胡濙、叶灵儿都是雷厉风行的人,不喜欢拖沓,在朱允炆敲定方略之后,只花了三天时间便拿出了具体方案,并拟写了第一份院士名单,足足有三百二十七人。
朱允炆没有吝啬,着令户部、工部配合礼部,该纳入俸禄体系之内的纳入其中,该给房子的给房子,该帮忙调户籍搬家的也去帮忙办了。
大明科学研究院的设置,标志着大明科研体系终于趋向于完美,同样也让科研人才有了一个安稳的研究环境,可以心无旁骛去进行各类研究,不需要分心生活事。
朱允炆加大了对国子监奖学金、贫困助学金数量,要求各学院设置自己的人才库,并在二月份亲至国子监颁发院士证书,庄严宣布:“院士是大明最高科学人才,见官无论文武不必行礼。愿你等开学问之新天地,成后来者先驱!”
日子开始变得平淡起来,大明王朝如同火车,咣当咣当地前进着,枯燥不已。
就是在这枯燥乏味的日子里,大明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发展,商业并没有因为遗产税、浮动税率的调整而出现崩溃,相反,随着去年的大丰收,朝廷正式设置了粮食保护价之后,百姓的购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商业繁荣的基础没有被动摇,相反越来越旺盛。
朱允炆走入民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百姓对说书的喜好和对戏剧的喜好已是难分上下,无论是戏剧台还是说书的茶楼,总有不少人,甚至说书这种单干行业竟也出现了组合,轮流上阵……
不管老天给不给面子,朱允炆都雷打不动地将上一年剩下的全部备灾银转移到水利建设之中,因为水泥混凝土与堤坝的建设技术逐渐成熟,朱允炆提出了建造更多水库的要求,尤其是旱涝频发的地区,将水库建设、沟渠建设务必抓起来。 ↑返回顶部↑
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朱允炆并没有做任何干涉,现在的国子监已经不需要给予太多引导,他们已经可以自己找到方向,并不断在实验中取得经验,完善方法。
这一日,国子监祭酒胡濙、司业叶灵儿、匠学院院长周昌入殿求见。
朱允炆抬手,让三人起身,道:“你们三位一起入殿少有,想来是有什么大事商议吧?”
胡濙微微点头,走出一步道:“皇上,国子监自改制以来,出现了众多惊才绝艳的人物,这里有些人已步入朝堂,成为朝廷重臣,有些也已进入各行各业,为朝廷效力。多年来,国子监始终坚持六年制,监生结业便离开已成定制。”
“只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监生并不能遵守六年满离开国子监的规制,尤其是一些高深的研究,更需要监生花费更长久的岁月去研究。臣等以为,是否可以在保持国子监六年制的同时,对一些专于研究的国子监准许其留下。”
朱允炆仔细听着胡濙的讲述,微微点了点头:“这件事早年前不曾考虑,虽说这些年来,确实有一批监生以不参加结业考试,或参加结业考试之后不去领结业证书留在国子监继续研究。但这样下去,对他们毕竟不公。”
叶灵儿走出,道:“他们倒不怕什么不公,只是想继续留在国子监,利用国子监完备的器材、物资、力量去研究学问。臣等认为,可以在国子监之内,再设一个团体,专门容纳这些优秀的监生,为其深入研究学问提供更多帮助。”
周昌支持胡濙与叶灵儿:“如匠学院,培养出一个人才,少说也需要三五年,好不容易成才了,有些人就要离开国子监了,这对他们是一个损失,对我们也是个损失。比如匠学院的周通明,他对机械动能颇有研究,可一结业就进入了官场,现在担任的是御史……”
胡濙叹了口气:“朝廷不缺乏当御史的人才,可缺乏对科学有研究的人才。”
朱允炆听明白了。
国子监监生修习六年之后,明明可以继续深造,但因为国子监缺乏深造的机制,深造也没啥实质性好处,所以很多人选择步入官场,去获得更多好处。
比如国子监监生管吃管住,修习期间还有奖金可以拿,但结业之后,在没有拿出学问突破,研究成果之前,你是没任何收入的,也没有奖金可以拿的。但一当官,这就是有收入的……
是在国子监继续研究,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还是出去当官养家糊口,这就是许多国子监人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前这个问题不甚严重,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问许多长年累月不断去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考虑了。
朱允炆思索良久,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道:“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依朕看,这些继续研究深造的监生是真正可敬的人才,朝廷需要给予重视。你们看这样如何,在国子监之上架设一个大明科学研究院,结业之后,经考核通过的监生,可以进入科学研究院继续深造,份由监生改为院士。”
“科学研究院,院士?”
胡濙等人彼此看了看,心头有些火热。
这个科学研究院是在国子监之上的,不是在国子监之内,拔高了这群人的地位。
监生向院士的转变,赋予了其新的身份。
朱允炆继续说:“所有院士,对标四品俸禄发放,朝廷嘉奖其在北京一座院子,为其安置家人。朝廷年年说重视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之上。”
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东宫移殿三步
胡濙、叶灵儿都是雷厉风行的人,不喜欢拖沓,在朱允炆敲定方略之后,只花了三天时间便拿出了具体方案,并拟写了第一份院士名单,足足有三百二十七人。
朱允炆没有吝啬,着令户部、工部配合礼部,该纳入俸禄体系之内的纳入其中,该给房子的给房子,该帮忙调户籍搬家的也去帮忙办了。
大明科学研究院的设置,标志着大明科研体系终于趋向于完美,同样也让科研人才有了一个安稳的研究环境,可以心无旁骛去进行各类研究,不需要分心生活事。
朱允炆加大了对国子监奖学金、贫困助学金数量,要求各学院设置自己的人才库,并在二月份亲至国子监颁发院士证书,庄严宣布:“院士是大明最高科学人才,见官无论文武不必行礼。愿你等开学问之新天地,成后来者先驱!”
日子开始变得平淡起来,大明王朝如同火车,咣当咣当地前进着,枯燥不已。
就是在这枯燥乏味的日子里,大明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发展,商业并没有因为遗产税、浮动税率的调整而出现崩溃,相反,随着去年的大丰收,朝廷正式设置了粮食保护价之后,百姓的购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商业繁荣的基础没有被动摇,相反越来越旺盛。
朱允炆走入民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百姓对说书的喜好和对戏剧的喜好已是难分上下,无论是戏剧台还是说书的茶楼,总有不少人,甚至说书这种单干行业竟也出现了组合,轮流上阵……
不管老天给不给面子,朱允炆都雷打不动地将上一年剩下的全部备灾银转移到水利建设之中,因为水泥混凝土与堤坝的建设技术逐渐成熟,朱允炆提出了建造更多水库的要求,尤其是旱涝频发的地区,将水库建设、沟渠建设务必抓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