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3 / 4)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休息的亲人们总算是大致恢复了精神,大家洗漱一番,换上体面的衣服去沈家做客。沈母一向不喜欢农村亲戚,不过这回家里来的农村亲戚可不少,沈父老家的亲戚也来了不少,沈母还是很注意场合的,表现得很是得体。
大家都对沈旭跃家的院子很感兴趣,这院子不小,在农村也是有钱人家了呢,何况是北京城里。亲戚们终于对沈旭跃家里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大姨问赵明月:“你们结婚后住在这里吗?”
赵明月摇头:“不,我们单位有宿舍,住单位。”谁愿意跟沈母住一块啊,没问题住久了都会出问题啊,保持距离最好。
大姨点点头:“嗯,分开住比较好,不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再通情达理的婆婆,都会挑儿媳妇毛病的。”
赵明月抿嘴偷乐,看来这是天下婆媳的通病么。
第八十二章 新婚
沈家的院子虽然不小,但是架不住客人多,赵家这边十几个,沈家老家那边由于离得近,来的人就更多了,据说这还只是老家的亲戚,还有大部分北京本地亲朋好友,要婚礼当天才会过来,所以显得还是很拥挤的。
一群南腔北调的亲戚,还有十来个孩子,将整个小院闹得都翻过天来了。由于语言障碍,双方交流有点困难,所以客人还是自成团体,但是孩子们却不怎么受语言限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院子里倒也和乐融融。
吃过午饭,沈旭跃提议让赵明月陪着亲人去逛北京,他自己则有不少事情需要忙活,走不开身。人多,车坐不下,自然只能坐公交车。杨茂林开着一辆中巴车,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招呼:“是不是要出去玩,上车来,我送你们去。”
赵明月笑道:“姐夫,你哪来的客车?”
杨茂林说:“跟人借的。旭跃说,这些天你们肯定要出去玩玩,没有车不方便,让我去租辆车来用,我就给大家做司机了,你们想去哪里,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赵明月笑道:“那就太感谢姐夫了。爹,妈,上车吧,旭跃姐夫开车送咱们去玩。”
于是一群人上了车。去游北京,当天下午,他们去了□□,又去看了故宫。赵明月拿着相机,给家人照相,大家轮流站在广场的旗杆下,拍下宏伟高大的□□城楼,以后拿着这个照片,足以跟人炫耀一辈子了。
赵明月问大哥:“怎么不带大嫂一起过来玩?”
赵明亮说:“本来让她和你二嫂一起过来的,结果发现来的全都是娘子军,担心男人太少了,于是就派了我过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以后等有空了,大哥再陪着大嫂一起过来玩吧。”
赵明亮说:“等以后你生孩子满月了,要是摆酒,再让你大嫂过来。”
赵明月笑了笑:“好。”满月酒可能就不摆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沈旭跃现在是国家干部了,不能不以身作则。这一次他们还是一切从简,结果亲朋好友也到了八桌。
第二天,赵明月就不去沈旭跃家了,他俩也不见面了,全家人一齐动手,装饰赵明月的新房,贴上红双喜,就等她做新嫁娘了。
婚礼定在十一这天,跟共和国诞辰是同一天,好记,不容易忘。一大早,母女俩就起了床,头天晚上,母女俩说了半宿的话,胡年春交代了女儿不少事,过完今天,赵明月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母亲的感触当然良多。
亲人们也从招待所那边过来了,于有清也过来了,赵明月大学宿舍的几个姐妹也来了,匆匆吃过早饭,就来给赵明月梳妆打扮。赵明月换上了那件亲手做的旗袍,红底描浅金蝴蝶型状花纹的缎面,非常漂亮,又不显俗气,就是稍微有点薄,好在白天的气温还不算太低,感谢改革开放,长统丝袜也能有买了,可以不用光腿。
大姨帮赵明月梳头,大姨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都结婚生子了,儿孙满堂,家里条件在农村也算中上,可谓是全福之人。大姨给她梳头的时候,高东方和李春梅他们就在一旁喊:“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赵明月忍不住噗嗤笑了起来,高东方说:“这都是老三想出来的点子,不知道她是从哪本书里翻出来。等她结婚的时候,我们也给她念念好了。”
大姨给她梳了个髻,又在发髻边簪了一朵红色的头花。这个发型意味深远,古代女子婚后都要束发,意味着成了一个女人,正好这发型也跟赵明月的旗袍十分搭配。
赵明月熟悉打扮过后,脸上略施脂粉,看起来明艳照人,大家一看,都十分惊艳,就连她爹,看着女儿这样,都愣了一会儿,然后点头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
赵明月看着她爹的眼眶都开始湿润了,不知道到时候自己会不会忍不住哭出来。外面的爆竹已经响了起来,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年代北京还没有禁烟花爆竹,办喜事还是能放爆竹的,噼里啪啦一响,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
大家嘻嘻哈哈地将房门关了,然后等着新郎来迎亲。因为只有一间房子,很多人都在这间屋子里待着。在妯娌姐妹的道贺声里,本来有着不舍情绪的胡年春愁绪倒是淡了很多,哭嫁这个环节看样子要省略了。
沈旭跃被一群朋友簇拥着上楼来,在楼道里被一群小孩子拦住了,一个劲地问着要糖吃,沈旭跃发了许多喜糖,这才让过去。许多邻居也在看热闹,沈旭跃的喜糖是逢人就发,终于到了贴着红双喜的宿舍门口,开始敲门:“爸,妈,开门!”这是沈旭跃第一次改口叫赵明月的父母。
屋里赵明月的姐妹们就作弄他,让他对诗什么的,沈旭跃也算是个文化人,但是架不住有备而来的高东方啊,从古体诗到现代诗都有,而且都是情诗,他绞尽脑汁磕磕巴巴答对着,最后终于满意了,这才开门放人进去。 ↑返回顶部↑
大家都对沈旭跃家的院子很感兴趣,这院子不小,在农村也是有钱人家了呢,何况是北京城里。亲戚们终于对沈旭跃家里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大姨问赵明月:“你们结婚后住在这里吗?”
赵明月摇头:“不,我们单位有宿舍,住单位。”谁愿意跟沈母住一块啊,没问题住久了都会出问题啊,保持距离最好。
大姨点点头:“嗯,分开住比较好,不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再通情达理的婆婆,都会挑儿媳妇毛病的。”
赵明月抿嘴偷乐,看来这是天下婆媳的通病么。
第八十二章 新婚
沈家的院子虽然不小,但是架不住客人多,赵家这边十几个,沈家老家那边由于离得近,来的人就更多了,据说这还只是老家的亲戚,还有大部分北京本地亲朋好友,要婚礼当天才会过来,所以显得还是很拥挤的。
一群南腔北调的亲戚,还有十来个孩子,将整个小院闹得都翻过天来了。由于语言障碍,双方交流有点困难,所以客人还是自成团体,但是孩子们却不怎么受语言限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院子里倒也和乐融融。
吃过午饭,沈旭跃提议让赵明月陪着亲人去逛北京,他自己则有不少事情需要忙活,走不开身。人多,车坐不下,自然只能坐公交车。杨茂林开着一辆中巴车,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招呼:“是不是要出去玩,上车来,我送你们去。”
赵明月笑道:“姐夫,你哪来的客车?”
杨茂林说:“跟人借的。旭跃说,这些天你们肯定要出去玩玩,没有车不方便,让我去租辆车来用,我就给大家做司机了,你们想去哪里,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赵明月笑道:“那就太感谢姐夫了。爹,妈,上车吧,旭跃姐夫开车送咱们去玩。”
于是一群人上了车。去游北京,当天下午,他们去了□□,又去看了故宫。赵明月拿着相机,给家人照相,大家轮流站在广场的旗杆下,拍下宏伟高大的□□城楼,以后拿着这个照片,足以跟人炫耀一辈子了。
赵明月问大哥:“怎么不带大嫂一起过来玩?”
赵明亮说:“本来让她和你二嫂一起过来的,结果发现来的全都是娘子军,担心男人太少了,于是就派了我过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以后等有空了,大哥再陪着大嫂一起过来玩吧。”
赵明亮说:“等以后你生孩子满月了,要是摆酒,再让你大嫂过来。”
赵明月笑了笑:“好。”满月酒可能就不摆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沈旭跃现在是国家干部了,不能不以身作则。这一次他们还是一切从简,结果亲朋好友也到了八桌。
第二天,赵明月就不去沈旭跃家了,他俩也不见面了,全家人一齐动手,装饰赵明月的新房,贴上红双喜,就等她做新嫁娘了。
婚礼定在十一这天,跟共和国诞辰是同一天,好记,不容易忘。一大早,母女俩就起了床,头天晚上,母女俩说了半宿的话,胡年春交代了女儿不少事,过完今天,赵明月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母亲的感触当然良多。
亲人们也从招待所那边过来了,于有清也过来了,赵明月大学宿舍的几个姐妹也来了,匆匆吃过早饭,就来给赵明月梳妆打扮。赵明月换上了那件亲手做的旗袍,红底描浅金蝴蝶型状花纹的缎面,非常漂亮,又不显俗气,就是稍微有点薄,好在白天的气温还不算太低,感谢改革开放,长统丝袜也能有买了,可以不用光腿。
大姨帮赵明月梳头,大姨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都结婚生子了,儿孙满堂,家里条件在农村也算中上,可谓是全福之人。大姨给她梳头的时候,高东方和李春梅他们就在一旁喊:“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赵明月忍不住噗嗤笑了起来,高东方说:“这都是老三想出来的点子,不知道她是从哪本书里翻出来。等她结婚的时候,我们也给她念念好了。”
大姨给她梳了个髻,又在发髻边簪了一朵红色的头花。这个发型意味深远,古代女子婚后都要束发,意味着成了一个女人,正好这发型也跟赵明月的旗袍十分搭配。
赵明月熟悉打扮过后,脸上略施脂粉,看起来明艳照人,大家一看,都十分惊艳,就连她爹,看着女儿这样,都愣了一会儿,然后点头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
赵明月看着她爹的眼眶都开始湿润了,不知道到时候自己会不会忍不住哭出来。外面的爆竹已经响了起来,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年代北京还没有禁烟花爆竹,办喜事还是能放爆竹的,噼里啪啦一响,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
大家嘻嘻哈哈地将房门关了,然后等着新郎来迎亲。因为只有一间房子,很多人都在这间屋子里待着。在妯娌姐妹的道贺声里,本来有着不舍情绪的胡年春愁绪倒是淡了很多,哭嫁这个环节看样子要省略了。
沈旭跃被一群朋友簇拥着上楼来,在楼道里被一群小孩子拦住了,一个劲地问着要糖吃,沈旭跃发了许多喜糖,这才让过去。许多邻居也在看热闹,沈旭跃的喜糖是逢人就发,终于到了贴着红双喜的宿舍门口,开始敲门:“爸,妈,开门!”这是沈旭跃第一次改口叫赵明月的父母。
屋里赵明月的姐妹们就作弄他,让他对诗什么的,沈旭跃也算是个文化人,但是架不住有备而来的高东方啊,从古体诗到现代诗都有,而且都是情诗,他绞尽脑汁磕磕巴巴答对着,最后终于满意了,这才开门放人进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