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瑞的话让王福听得一愣,他转头向宋应星看去,宋应星也是一脸茫然,王福又将头转向那五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工匠:“你们呢,有没有办法做到?”
  “皇上。”数位老工匠见到皇帝问向他们,一个个颤巍巍的又要跪下,王福连忙挥了挥手:“几位老人家年龄大了,免跪吧。”
  “多谢皇上。”五人这才没有跪下去,只是全都默不作声。
  “怎么,今日但说无妨,无论讲什么,朕都不会怪罪。”
  五人互相望了一眼,一名年龄最大之人壮胆回道:“皇上所说,小的们无法做到。”
  怎么会无法做到了,王福简直有一种抓狂的感觉,只得耐心问道:“为什么?”
  “回皇上,若是此种方法用在刀枪剑戟上或许可行,火枪太过精巧,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凭着肉眼根本无法观测,只能一点点打磨测试。”
  王福听得头晕:“肉眼当然不成,难怪不会用工具测量吗?”
  “工具测量?”陈瑞喃喃自语了一句,问道:“皇上,恕微臣直言,现在的工具根本无法测量火枪部件的精度”
  王福总算找到症结了,原来是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中国的长度单位已经分得非常细了,其中最小的单位为忽,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也说是说一忽相当于一尺的十万分之一,一米的三十万分一,只有三微米多一点,用来量测火枪各种部件的精度绰绰有余,可是这种长度只存在于文人的笔墨之中,从没有精确的制出来。
  难怪无法给部件定标准,没有标准自然就无法进行流水线生产,秦朝时可以做到,是因为冷兵器的精度要求不高,而且秦国的组织严密,法律完善,整个国家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而秦亡后,取而代之的汉朝实行的却是黄老之术,以前秦国法律荡然无存,流水线生产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汉朝无法做到,难怪会失传。
  “精度不够那就改,朕就不信,制不出准确的测量工具出来。”
  皇帝的话犹如在陈瑞等人面前打开了一扇窗,陈瑞、宋应星两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陈瑞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对呀,没有就做,我就不行做不出来。”
  “朕知道西方有一种东西叫游标卡尺,用他来量测物体,可以将肉眼无法分清的刻度放大,爱卿不妨将之试做出来。”王福当然不能任由陈瑞等人摸索,否则黄花菜都要凉了。
  “游标卡尺,什么东西?”陈瑞正想着即使做出了丝和忽又怎么分辨时,没想到皇帝马上道出了一物。
  “游标卡尺么,是这样……”王福详细的将游标卡尺的原理说了一遍,陈瑞一听就明白过来:“妙啊,皇上恕罪,微臣这就去做做看。”说罢,招呼了宋应星一下,匆匆向工匠台走去,竟然丢下皇帝不管了。
  宋应星苦笑了一声,他做官多年,不象陈瑞这么不懂规矩,连忙向王福道:“皇上,陈大人做事心切,急于为皇上效力……”
  “没关系,朕不在意,对了,宋爱卿,你的《天工开物》可完成了没有?”
  宋应星大为惊喜:“皇上知道微臣所作的书?”
  王福点了点头:“这样吧,爱卿把书献出一套,朝廷负责刊印一千套出来,发往各地,你看如何?”
  “啊,回皇上,微臣当然愿意。”宋应星差点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击晕,他的《天工开物》早在七年前就完成了,只是钱财不够,在友人的资助下,不过刊印了数十套,没想到不知为何却传到皇帝的耳中,竟然一下子就要刊印一千套。
  古人写书,虽然有润笔之说,但要写书赚钱几乎没有可能,多少人写了书还要自己贴钱刊印,没钱刊印的只能留下手抄的孤本,稍有闪失,一生心血便荡然无存,宋应星辛辛苦苦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收集资料写成此书,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书埋没。
  第二卷 虎踞鄂中 第七十八章 汉川起义
  “哦?老兄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了?”
  李汉什么人那,他所从事的工作注定了若是没有点眼色,又不懂得察颜观色,国家的无名牺牲名单上早就多出了他的名字了,几年的‘工作磨练’,早就令他琢磨出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瞧见那孙国安脸上有异色,他便心中明了,对方显然听到了什么风声。
  “这……”
  孙国安端起那已经凉去的茶水品了一口,眼神扫过宛若木头一般站与旁边的李东来,显然在暗示什么!
  李汉会意,不过他却并没有让李东来出去的意思,拱手朝那一敬,说道:“有劳孙兄提点兄弟一下,东来乃是我之心腹,请……”
  “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