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1 / 1)
“娘亲,余夏这不是安安全全回来了么,我就说你不用担心的!快进来,我们到屋里聊!”王慕倾热络的叫着娘亲,娴熟又乖巧,看陆裳似有踌躇,便扯了扯余夏的衣角,示意让她说些话。那句热络的“娘亲”始终卡在余夏的喉咙里,说来也真是奇怪,薄凉时能叫出这两字,现在反而叫不出了,这般想着嘴角都牵扯出一味苦,最后也只是支支吾吾的说了一句,“你...进来吧!”
陆裳被请进了她们的小院子里,虽然有很多好奇,却也不好到处看,她只是看一眼一个地方便在心中描绘起她的孩子每日的起居生活,哪怕连残影都没有捕捉到,但也觉得看上一眼,心便安了不少。
“好好和娘亲聊,需要我的时候就唤我,我不会走远。”王慕倾整理了爱人的衣领,那是朝夕相处的生活里,慢慢养成的举动,她们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别人看来,她们,很恩爱。她说完就安静的退了出去。这一退,整个空间变得好安静,余夏不太敢看陆裳,不自在,陆裳看着余夏不自然,有些尴尬。
和早上的急切不同,此刻陆裳又开始注重自己的仪态了。她扶了扶头上的头钗,“刚刚慕倾说得不对,其实,她很担心你,坐在门口等是她坚持的,她想早点看到你!”
“我知道!”冷冰冰的回答后,又变成了各自的沉默。陆裳深吸了一口气,鼓足勇气说道,“你不是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么,我今天就把你的身世告诉你...”那样故事,那样的悲悯无助喘不上一丝气来的故事并不只是故事,它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陆裳的身上。
更残忍的是,故事里真正的受害者成了讲述故事的人,她亲自揭开从未治愈过的伤疤...
永寅十二年,科举考试结束,殿前跪拜叩谢圣上封赏的进士人群里有一个不起眼的人,名唤夏七醒,在人人都争相这攀附权贵之时,不擅长人际的他被封到了个小县当父母官,他的挚友替他委屈说以他的才学不留京入朝实在可惜,但他却说只要是为了圣上的江山社稷,能为万民造福,他在哪里都一样,他一身干劲儿的去赴任。那县城本是匪患横行,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地方,他去治理的第三年却已经完全变了样,社会变得安定,百姓也都不再战战兢兢,越来越往富足的方向发展了。
那一年,才二十五岁的他因为日夜操劳,两鬓都白了。也是那一年,他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成婚后的第二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他为她取名为怡,他教她读书识字,妻教她女红,女孩儿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长大,然而一切幸福在某一天戛然而止,那一天谁也没想到那只是不幸的开始。
夏怡那一年十三岁,她记得那一年闹蝗灾,本来父亲管辖的县备有充足的粮食,尽管难点但要熬过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却没想到临近的县突然涌入很多流民,流民吃不到饭,便去偷去抢,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父亲怕动乱,因此开仓安抚流民,父亲说当今圣上是个好皇帝,特颁布法律法规,说父母官在危难时刻可动用军粮,父亲说此刻就是危难时刻。然而没想到,不久后,父亲就被抓走了。
起先说的是协助调查,后来便是有去无回,然后城中流言四起说父亲犯了法,最后张贴告示里说,父亲私自动用军粮,被判了杀头之罪。此时,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祖母,不识字的母亲,还有年仅十三岁的她,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写着状纸,想要试图说明那流民虽不属于她们县,但若不安抚,必定会有霍乱,她想证明这就是危机的时刻,她的父亲这般做并没有做错,然而办案的巡按却不这么认为。
破屋又遇到连夜雨,她拿着状纸回家,却惊恐于见到接下来的景象。她重新的定义了“趁火打劫”和“亲戚”这两个词。母亲扶着跌坐在地的祖母哭泣,曾经逢年过节来她家走动的亲戚如强盗一般在搬着她家的东西。还有的甚至连亲戚也不算,左拐右绕寻根溯源说是她的叔叔表哥自然应得一份财产。那时“吃空户”的事时常发生,看准了夏家没有男丁便来瓜分财产,那些人的吃相太过难看,难看得把人心的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不是处处都薄凉,城中有良心的百姓很多,他们自动情愿跪在巡抚大人门口为父亲证明清白。后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这一群人之中,巡按大人也说,这件事上报到了朝廷。她曾以为这便是希望,她以为很快真相查明,她的父亲就可以安全回家,但没想到等来的消息会比最初更加的糟糕。
临近县的县令参与到一场谋反案当中,他是父亲的一个同窗,过年时有过一次书信往来,因此被认定军粮是派到了谋反军手中,书信里的问候成了“暗号”,那些流民也并非是流民,而是谋反军。人证物证具在,谋反的罪名扣下来,夏家包括仆人的男丁都被判抄斩,女眷统统发配边塞为奴为婢,祖母在等候发落时含泪而终,她和母亲在痛苦中挣扎。
因果有循环,可笑的便是,曾经追根溯源趁火打劫的亲戚这次并没有落下,同样的斩首套餐。
看守她们的狱头早年受过她父亲的恩惠,她苦苦相求请求让她父女见上一眼,狱头犹豫说只有行刑之时有机会,如当头一棒却也不得不选择,她记得父亲临行前仰天长啸的场景,他父亲在人群中看见了她,笑中带泪,留下了他此生最后一句话,“要留清白在人间!” ↑返回顶部↑
陆裳被请进了她们的小院子里,虽然有很多好奇,却也不好到处看,她只是看一眼一个地方便在心中描绘起她的孩子每日的起居生活,哪怕连残影都没有捕捉到,但也觉得看上一眼,心便安了不少。
“好好和娘亲聊,需要我的时候就唤我,我不会走远。”王慕倾整理了爱人的衣领,那是朝夕相处的生活里,慢慢养成的举动,她们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别人看来,她们,很恩爱。她说完就安静的退了出去。这一退,整个空间变得好安静,余夏不太敢看陆裳,不自在,陆裳看着余夏不自然,有些尴尬。
和早上的急切不同,此刻陆裳又开始注重自己的仪态了。她扶了扶头上的头钗,“刚刚慕倾说得不对,其实,她很担心你,坐在门口等是她坚持的,她想早点看到你!”
“我知道!”冷冰冰的回答后,又变成了各自的沉默。陆裳深吸了一口气,鼓足勇气说道,“你不是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么,我今天就把你的身世告诉你...”那样故事,那样的悲悯无助喘不上一丝气来的故事并不只是故事,它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陆裳的身上。
更残忍的是,故事里真正的受害者成了讲述故事的人,她亲自揭开从未治愈过的伤疤...
永寅十二年,科举考试结束,殿前跪拜叩谢圣上封赏的进士人群里有一个不起眼的人,名唤夏七醒,在人人都争相这攀附权贵之时,不擅长人际的他被封到了个小县当父母官,他的挚友替他委屈说以他的才学不留京入朝实在可惜,但他却说只要是为了圣上的江山社稷,能为万民造福,他在哪里都一样,他一身干劲儿的去赴任。那县城本是匪患横行,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地方,他去治理的第三年却已经完全变了样,社会变得安定,百姓也都不再战战兢兢,越来越往富足的方向发展了。
那一年,才二十五岁的他因为日夜操劳,两鬓都白了。也是那一年,他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成婚后的第二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他为她取名为怡,他教她读书识字,妻教她女红,女孩儿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长大,然而一切幸福在某一天戛然而止,那一天谁也没想到那只是不幸的开始。
夏怡那一年十三岁,她记得那一年闹蝗灾,本来父亲管辖的县备有充足的粮食,尽管难点但要熬过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却没想到临近的县突然涌入很多流民,流民吃不到饭,便去偷去抢,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父亲怕动乱,因此开仓安抚流民,父亲说当今圣上是个好皇帝,特颁布法律法规,说父母官在危难时刻可动用军粮,父亲说此刻就是危难时刻。然而没想到,不久后,父亲就被抓走了。
起先说的是协助调查,后来便是有去无回,然后城中流言四起说父亲犯了法,最后张贴告示里说,父亲私自动用军粮,被判了杀头之罪。此时,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祖母,不识字的母亲,还有年仅十三岁的她,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写着状纸,想要试图说明那流民虽不属于她们县,但若不安抚,必定会有霍乱,她想证明这就是危机的时刻,她的父亲这般做并没有做错,然而办案的巡按却不这么认为。
破屋又遇到连夜雨,她拿着状纸回家,却惊恐于见到接下来的景象。她重新的定义了“趁火打劫”和“亲戚”这两个词。母亲扶着跌坐在地的祖母哭泣,曾经逢年过节来她家走动的亲戚如强盗一般在搬着她家的东西。还有的甚至连亲戚也不算,左拐右绕寻根溯源说是她的叔叔表哥自然应得一份财产。那时“吃空户”的事时常发生,看准了夏家没有男丁便来瓜分财产,那些人的吃相太过难看,难看得把人心的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不是处处都薄凉,城中有良心的百姓很多,他们自动情愿跪在巡抚大人门口为父亲证明清白。后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这一群人之中,巡按大人也说,这件事上报到了朝廷。她曾以为这便是希望,她以为很快真相查明,她的父亲就可以安全回家,但没想到等来的消息会比最初更加的糟糕。
临近县的县令参与到一场谋反案当中,他是父亲的一个同窗,过年时有过一次书信往来,因此被认定军粮是派到了谋反军手中,书信里的问候成了“暗号”,那些流民也并非是流民,而是谋反军。人证物证具在,谋反的罪名扣下来,夏家包括仆人的男丁都被判抄斩,女眷统统发配边塞为奴为婢,祖母在等候发落时含泪而终,她和母亲在痛苦中挣扎。
因果有循环,可笑的便是,曾经追根溯源趁火打劫的亲戚这次并没有落下,同样的斩首套餐。
看守她们的狱头早年受过她父亲的恩惠,她苦苦相求请求让她父女见上一眼,狱头犹豫说只有行刑之时有机会,如当头一棒却也不得不选择,她记得父亲临行前仰天长啸的场景,他父亲在人群中看见了她,笑中带泪,留下了他此生最后一句话,“要留清白在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