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弄潮儿 第266节(2 / 4)
“邹厂长,那就按照奖金的方式,将多出来的钱,成比例的发放给大家吧。”
邹建设最近跟魏涛走的很近,通过邵锐和吴旭的共同关系,大家都有共同朋友,邹建设又是那种对自己未来很有想法的人,选择一个外部的朋友会非常谨慎,魏涛在方方面面都符合他的要求,纵观他这几年所做的事情,未来必定是相辅相成的模式,不会拖后腿。
这样的朋友,值得我结交,也值得未来我手中拥有了一些东西,给他开一些方便之门。
能量多强大不是标准,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本身赵佰利这位正厂长是那种强硬的老派风格厂长,没多大能力,但民望尚可,只是强势的做派没有相应能力搭配,很难真正带领一个被时代遗弃的工厂重新走出一条路。
邹建设也努力过,也试图用自己外部的力量帮忙,但很显然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之渴,不过他认为这样也不错,能多给工人们每年多解决一点工资奖金,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赵佰利等老派的人觉得邹建设的行为有‘低卖’的嫌疑,没有公开说他是来镀金,未来做错事大家要承担,已经是给了他这个副厂长莫大的面子,也是对他做人的一份认可。
机会摆在这了,没有阻碍了,邹建设是想要做出成绩的,要说成绩占七,为工人占三,不为过,毕竟他拥有着一些旁人没有的能量,甭管多少,只要肯用到碳素厂,则必然会带来一些好的连锁反应。
新型的大棚材料就是他帮着联系的,冬天还好,夏天炎热,既要光合作用的阳光晒,这封闭大棚又不能太热,材料的阻热效果也就成为了首要考量的标准,毕竟夏天阻隔外面的阳光照射热量,冬天了也能将内部比外部高的温度热量,同样阻隔不流失。
人多好干活儿,整体还有着相配套的成熟流程,一旦展开,短短时间,已经有十几个大棚投入到了使用。
赵佰利和韩明能带着人钻进棚内工作,邹建设则更注重跟魏涛的交流,更清晰的从他那里了解整个产销一条龙的模式。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这边失败,工人和厂子也受损失。
两人走进了一个大棚,进来后颇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外面的燥热难当感觉散去了大半,阴凉的感觉袭来,比不了车中空调凉爽,却自有一番土地内返上来带有泥土芬芳的凉爽。
“采摘和装箱再到搬运,这个过程也需要培训,时间不会多,三两天,别小看这些环节,给人感觉好似有手就行,像是草莓,摘好了,装好了,搬运不出现挤压,量小看不出来,几千斤上万斤,上下皮毛品相有差异的果实出现百八十公斤,价值方面就会差上几百块……”
邹建设很认真的在听,频频点头,细节决定成败,厂子实际上可以不去承担这些风险,也无需考虑这些事,我们出人出地按照你的标准来。救的是厂子里工人们的生计,又不是真的从今以后就给你魏涛打工了,产品从我们这出去,你卖多少钱,盈利多少,跟我们就没关系了。
大锅饭的思维模式,依旧没变,赵佰利和韩明都是这样,还端着大厂的架子,他们可以带着工人一起努力去完成属于他们的工作,这个标准他们会精益求精。多的,不会想也不会去做,骨子里还有些抗拒,抗拒我们不会成为资本家手里的工具、为他们攫取收益。
邹建设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多产业模式,他个人是很感兴趣的,况且他的思维模式也不会觉得这是被魏涛利用,人家给了我们一条路,转回头我们就想人家是别有用心,这样僵化的思维,也难怪十多年了,工厂得到无数的扶持都只能是延缓灭亡,带不来一点希望。
“魏涛,你人在哪?”吴旭的电话打进来。
“我在碳素厂这边大棚呢?”
“考察团要过去,已经在路上。”
魏涛抬眼看了看不远处的邹建设和远处刚刚直起腰身的赵佰利,他们也前后相差无几的接起了手机。
“怎么会来这边?也不是什么典型,相反还多少有些不合乎规矩,考察团怎么会来这边?”
“是领导亲自拍板的。”
能在吴旭口中提到这个考察团的领导,是谁也就无需再猜,是谁把这个考察团的规格提高了,那自然也就只有他才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
赵佰利和邹建设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前者喜笑颜开,他们这类人考虑的是工厂,只要有人关注,我们做的事就有意义,就算这只是取巧之道,我们这些人被关注到了,整个工厂和所有工人被关注到了,有好事的时候自然会先想到我们。
后者考虑的更为全面,从厂子这个层面跳出来,以更高维度来看待问题,跟魏涛想的就差不多,如果落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我们现在这样的行为是在犯错误,堂堂大厂不务正业,如果有狠一些的,弄不好还会否定批评这行为。
低调行事是一回事,高调宣传过后,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魏涛和邹建设的理解中,并不一定是好事。
没有媒体,没有大张旗鼓,甚至连上午的考察团成员,也只是来了一少半,低调跟着一起过来。
没有讲话,也没有贸贸然的发表意见,只是在短暂一个小时停留离开时,在跟魏涛握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民生无小事,让工人们有饭吃,就是做了好事。”
魏涛笑了笑,对于手上突然加重握手的一点力量,他感受到了肯定。 ↑返回顶部↑
邹建设最近跟魏涛走的很近,通过邵锐和吴旭的共同关系,大家都有共同朋友,邹建设又是那种对自己未来很有想法的人,选择一个外部的朋友会非常谨慎,魏涛在方方面面都符合他的要求,纵观他这几年所做的事情,未来必定是相辅相成的模式,不会拖后腿。
这样的朋友,值得我结交,也值得未来我手中拥有了一些东西,给他开一些方便之门。
能量多强大不是标准,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本身赵佰利这位正厂长是那种强硬的老派风格厂长,没多大能力,但民望尚可,只是强势的做派没有相应能力搭配,很难真正带领一个被时代遗弃的工厂重新走出一条路。
邹建设也努力过,也试图用自己外部的力量帮忙,但很显然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之渴,不过他认为这样也不错,能多给工人们每年多解决一点工资奖金,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赵佰利等老派的人觉得邹建设的行为有‘低卖’的嫌疑,没有公开说他是来镀金,未来做错事大家要承担,已经是给了他这个副厂长莫大的面子,也是对他做人的一份认可。
机会摆在这了,没有阻碍了,邹建设是想要做出成绩的,要说成绩占七,为工人占三,不为过,毕竟他拥有着一些旁人没有的能量,甭管多少,只要肯用到碳素厂,则必然会带来一些好的连锁反应。
新型的大棚材料就是他帮着联系的,冬天还好,夏天炎热,既要光合作用的阳光晒,这封闭大棚又不能太热,材料的阻热效果也就成为了首要考量的标准,毕竟夏天阻隔外面的阳光照射热量,冬天了也能将内部比外部高的温度热量,同样阻隔不流失。
人多好干活儿,整体还有着相配套的成熟流程,一旦展开,短短时间,已经有十几个大棚投入到了使用。
赵佰利和韩明能带着人钻进棚内工作,邹建设则更注重跟魏涛的交流,更清晰的从他那里了解整个产销一条龙的模式。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这边失败,工人和厂子也受损失。
两人走进了一个大棚,进来后颇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外面的燥热难当感觉散去了大半,阴凉的感觉袭来,比不了车中空调凉爽,却自有一番土地内返上来带有泥土芬芳的凉爽。
“采摘和装箱再到搬运,这个过程也需要培训,时间不会多,三两天,别小看这些环节,给人感觉好似有手就行,像是草莓,摘好了,装好了,搬运不出现挤压,量小看不出来,几千斤上万斤,上下皮毛品相有差异的果实出现百八十公斤,价值方面就会差上几百块……”
邹建设很认真的在听,频频点头,细节决定成败,厂子实际上可以不去承担这些风险,也无需考虑这些事,我们出人出地按照你的标准来。救的是厂子里工人们的生计,又不是真的从今以后就给你魏涛打工了,产品从我们这出去,你卖多少钱,盈利多少,跟我们就没关系了。
大锅饭的思维模式,依旧没变,赵佰利和韩明都是这样,还端着大厂的架子,他们可以带着工人一起努力去完成属于他们的工作,这个标准他们会精益求精。多的,不会想也不会去做,骨子里还有些抗拒,抗拒我们不会成为资本家手里的工具、为他们攫取收益。
邹建设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多产业模式,他个人是很感兴趣的,况且他的思维模式也不会觉得这是被魏涛利用,人家给了我们一条路,转回头我们就想人家是别有用心,这样僵化的思维,也难怪十多年了,工厂得到无数的扶持都只能是延缓灭亡,带不来一点希望。
“魏涛,你人在哪?”吴旭的电话打进来。
“我在碳素厂这边大棚呢?”
“考察团要过去,已经在路上。”
魏涛抬眼看了看不远处的邹建设和远处刚刚直起腰身的赵佰利,他们也前后相差无几的接起了手机。
“怎么会来这边?也不是什么典型,相反还多少有些不合乎规矩,考察团怎么会来这边?”
“是领导亲自拍板的。”
能在吴旭口中提到这个考察团的领导,是谁也就无需再猜,是谁把这个考察团的规格提高了,那自然也就只有他才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
赵佰利和邹建设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前者喜笑颜开,他们这类人考虑的是工厂,只要有人关注,我们做的事就有意义,就算这只是取巧之道,我们这些人被关注到了,整个工厂和所有工人被关注到了,有好事的时候自然会先想到我们。
后者考虑的更为全面,从厂子这个层面跳出来,以更高维度来看待问题,跟魏涛想的就差不多,如果落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我们现在这样的行为是在犯错误,堂堂大厂不务正业,如果有狠一些的,弄不好还会否定批评这行为。
低调行事是一回事,高调宣传过后,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魏涛和邹建设的理解中,并不一定是好事。
没有媒体,没有大张旗鼓,甚至连上午的考察团成员,也只是来了一少半,低调跟着一起过来。
没有讲话,也没有贸贸然的发表意见,只是在短暂一个小时停留离开时,在跟魏涛握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民生无小事,让工人们有饭吃,就是做了好事。”
魏涛笑了笑,对于手上突然加重握手的一点力量,他感受到了肯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