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节(2 / 4)
锤子的记性极佳,这让顾同教起来非常的有成就感。与之相反的是石头,学几个字,头天学、后天忘,顾同气得跳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是他想错了?这俩一块儿的孩子,不是老师要亲自教养的?不对呀,那怎么带回家来了呢?
他疑惑了几天,祝缨就回来了,他又将两个孩子放到了一边,迎了上去问道:“老师辛苦,老师,有什么事情么?”
祝缨道:“还好。哎,你怎么不着家啊?”
“这儿就是我的家,不行么?”
祝缨笑笑,看到锤子,招招手,问道:“这几天你又学会多少字啦?”
锤子道:“我会六篇了!”
“嗯,挺好,这跟吃饭一样,桌子上的饭菜都是你的,就不用急着全扒进嘴里了,细嚼慢咽。要是赶时间,又有人催你,再大口先吃下去,混饱了再说。”
锤子笑了,一张小脸有了神采:“是!”
“哎呀!一回来就又开始忙了!”张仙姑从屋里走出来说。
顾同连忙把锤子和石头都扯走,害!这石头简直不像是老师家的人,等一下,曹……好像也……
祝缨将带回来的东西都交张仙姑和花姐收拾,祝大问道:“有茶不?”
祝缨说:“有。”
张仙姑道:“看你那样儿,家里还有呢!你就又眼馋那个了!”
“我喝这个比什么上贡的茶好喝多了!那个没味儿,这个够劲儿。”
祝缨道:“喜欢就都给你。”山上的茶品质比起贡茶来差不少,价格上也差不少,胜在新鲜,祝大又说喜欢,这个是供得起的。祝缨觉得,让他喝茶比喝酒强。
祝大抱着茶先往自己房里一放,再出去找侯五聊天去了。
祝缨换了衣服,又出去安排接下来的事务。她计划今年将福禄县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种上宿麦,福禄县几年下来水利工程做得好,这两年她又用心积肥,料想应该可以做得到稻麦两季而收成增加的。
此外又有思城县,本来跟裘县令说好的,先试种个公廨田,现在黄十二郎被她抄了。她手里又多了许多的土地,她又有麦种,便决定将试种的面积扩大,除公廨田外,现在她手里的这些土地也种一些。
因为黄十二郎已经为她做了准备——兼并,黄十二郎已然将许多的土地吞并之后连成一片。祝缨分田的时候也不是跟秃斑似的左一切、右一切、中间再掏一块分给某人,都是挨着次序的分,这样也便于管理。现在留在她手里的这些,都是一整片,无论计划什么都比较省力。
除此之外,祝缨现在最大的一件事是写个奏本,将苏鸣鸾的奏本给递上去。
她给皇帝的上书也是这那么个节奏:先歌功颂德,写因为皇帝的仁德所以“四夷宾服”。然后再写阿苏家的事情,是“其族风俗”,阿苏洞主把洞主之位传给了女儿苏鸣鸾。用“苏鸣鸾”的名字,是因为落在纸上这三个字看起来比较吉利,也比较的看不出性别。
再写苏鸣鸾是“久慕王化”,自己也教她读了些书,奏本就是她自己写的。又写了一点苏鸣鸾推广农耕之类的事迹,“无恒产者无恒心”,她有心安定呢,总比当山匪按点儿下山打劫强。
现在是苏鸣鸾请求敕封,想要个比较正式的品级。自己的建议是,阿苏家的地盘也不算太大,连山加水的,也就比福禄县的地盘大一些吧。比阿苏家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些其他的部族,阿苏家夹在中间,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与阿苏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建议朝廷答应。就是羁縻,一个“土官”。
听说几十年前朝廷差点儿就能给羁縻了,后来有了变故,现在终于续上了,这都是皇帝的仁德所致啊!恭喜皇帝!御极三十年,威望可真是高啊!
中间丁点儿没给自己表功,尽量轻描淡写自己的贡献。
然后又写了一封给冷云的信,这样的朝廷大事,事先跟郑熹等人透露是不好的,郑熹现在许多人盯着,给他写这样的信容易出事儿。冷云就不一样了,他是本州刺史,完全可以跟他通个气。祝缨就不客气地写信给冷云,请他给盯着点儿。
写好之后,祝缨将奏本、地图等都封好,快马发往京城。屈指一算,快马过去,京城再商议一下,估计得扯个皮,比如苏鸣鸾一个女人能不能有这个敕封,再比如要给她几品的敕封,再比如这个敕封的名号怎么弄。再给个批复、派人连官衣、官印之类送过来,再有个使者过来陪她一起去寨子里给苏鸣鸾册封一下。至少是两个月开外,运气不好磨蹭到年后也说不定。
快慢看朝廷怎么扯皮。
她估计,敕封能下来,品级应该是在从五到正六之间,从五可能性不太大,六品应该能拿到手。困难的可能是名号,朝廷给女人喜欢封个夫人、县君之类的。一看就不是正经的朝廷官员。但是苏鸣鸾是个“洞主”,她是主事人,不是靠丈夫才有的今天。祝缨也只能在奏本里浅提一下,这个“官号”是要能够“世袭”传下去的。这样朝廷代代省心,阿苏家代代安心。
祝缨发出奏本之后就往思城县去,亲自盯着思城县种麦的事情。 ↑返回顶部↑
他疑惑了几天,祝缨就回来了,他又将两个孩子放到了一边,迎了上去问道:“老师辛苦,老师,有什么事情么?”
祝缨道:“还好。哎,你怎么不着家啊?”
“这儿就是我的家,不行么?”
祝缨笑笑,看到锤子,招招手,问道:“这几天你又学会多少字啦?”
锤子道:“我会六篇了!”
“嗯,挺好,这跟吃饭一样,桌子上的饭菜都是你的,就不用急着全扒进嘴里了,细嚼慢咽。要是赶时间,又有人催你,再大口先吃下去,混饱了再说。”
锤子笑了,一张小脸有了神采:“是!”
“哎呀!一回来就又开始忙了!”张仙姑从屋里走出来说。
顾同连忙把锤子和石头都扯走,害!这石头简直不像是老师家的人,等一下,曹……好像也……
祝缨将带回来的东西都交张仙姑和花姐收拾,祝大问道:“有茶不?”
祝缨说:“有。”
张仙姑道:“看你那样儿,家里还有呢!你就又眼馋那个了!”
“我喝这个比什么上贡的茶好喝多了!那个没味儿,这个够劲儿。”
祝缨道:“喜欢就都给你。”山上的茶品质比起贡茶来差不少,价格上也差不少,胜在新鲜,祝大又说喜欢,这个是供得起的。祝缨觉得,让他喝茶比喝酒强。
祝大抱着茶先往自己房里一放,再出去找侯五聊天去了。
祝缨换了衣服,又出去安排接下来的事务。她计划今年将福禄县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种上宿麦,福禄县几年下来水利工程做得好,这两年她又用心积肥,料想应该可以做得到稻麦两季而收成增加的。
此外又有思城县,本来跟裘县令说好的,先试种个公廨田,现在黄十二郎被她抄了。她手里又多了许多的土地,她又有麦种,便决定将试种的面积扩大,除公廨田外,现在她手里的这些土地也种一些。
因为黄十二郎已经为她做了准备——兼并,黄十二郎已然将许多的土地吞并之后连成一片。祝缨分田的时候也不是跟秃斑似的左一切、右一切、中间再掏一块分给某人,都是挨着次序的分,这样也便于管理。现在留在她手里的这些,都是一整片,无论计划什么都比较省力。
除此之外,祝缨现在最大的一件事是写个奏本,将苏鸣鸾的奏本给递上去。
她给皇帝的上书也是这那么个节奏:先歌功颂德,写因为皇帝的仁德所以“四夷宾服”。然后再写阿苏家的事情,是“其族风俗”,阿苏洞主把洞主之位传给了女儿苏鸣鸾。用“苏鸣鸾”的名字,是因为落在纸上这三个字看起来比较吉利,也比较的看不出性别。
再写苏鸣鸾是“久慕王化”,自己也教她读了些书,奏本就是她自己写的。又写了一点苏鸣鸾推广农耕之类的事迹,“无恒产者无恒心”,她有心安定呢,总比当山匪按点儿下山打劫强。
现在是苏鸣鸾请求敕封,想要个比较正式的品级。自己的建议是,阿苏家的地盘也不算太大,连山加水的,也就比福禄县的地盘大一些吧。比阿苏家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些其他的部族,阿苏家夹在中间,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与阿苏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建议朝廷答应。就是羁縻,一个“土官”。
听说几十年前朝廷差点儿就能给羁縻了,后来有了变故,现在终于续上了,这都是皇帝的仁德所致啊!恭喜皇帝!御极三十年,威望可真是高啊!
中间丁点儿没给自己表功,尽量轻描淡写自己的贡献。
然后又写了一封给冷云的信,这样的朝廷大事,事先跟郑熹等人透露是不好的,郑熹现在许多人盯着,给他写这样的信容易出事儿。冷云就不一样了,他是本州刺史,完全可以跟他通个气。祝缨就不客气地写信给冷云,请他给盯着点儿。
写好之后,祝缨将奏本、地图等都封好,快马发往京城。屈指一算,快马过去,京城再商议一下,估计得扯个皮,比如苏鸣鸾一个女人能不能有这个敕封,再比如要给她几品的敕封,再比如这个敕封的名号怎么弄。再给个批复、派人连官衣、官印之类送过来,再有个使者过来陪她一起去寨子里给苏鸣鸾册封一下。至少是两个月开外,运气不好磨蹭到年后也说不定。
快慢看朝廷怎么扯皮。
她估计,敕封能下来,品级应该是在从五到正六之间,从五可能性不太大,六品应该能拿到手。困难的可能是名号,朝廷给女人喜欢封个夫人、县君之类的。一看就不是正经的朝廷官员。但是苏鸣鸾是个“洞主”,她是主事人,不是靠丈夫才有的今天。祝缨也只能在奏本里浅提一下,这个“官号”是要能够“世袭”传下去的。这样朝廷代代省心,阿苏家代代安心。
祝缨发出奏本之后就往思城县去,亲自盯着思城县种麦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