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节(1 / 4)
“再说七皇子,他是一直透明人一般,可你瞧他什么时候得罪过谁?貌似从没主动争取过什么,可太后怜惜,兄弟和气,谁也不愿意为难这么个没有威胁的人,谁也乐得善待他,好彰显自己的宽厚大度,所以竟是什么都有了!如今就更好了,亲姐姐死了就死了吧,自己先能得了圣人关怀,多大的美事!”
如今杜文还没有日日上朝面圣的权利,可对各方面消息也十分灵通,知道眼下朝堂之上已经吵翻了天。
要说也是作的,炤戎在把二公主去世的噩耗送回来的同时竟还提出一个极其过分,只叫人听了就火冒三丈的要求:他们说当初为的就是和亲,可如今二公主自己死了,这姻亲便散了,若是大禄朝想继续维持双方关系,便要再送一个公主过去!
这简直是捅了马蜂窝,连圣人这样平素不大发火的也当场砸了折子,又大骂炤戎狼心狗肺。
且不说圣人暴怒,后宫一众妃嫔也是愤愤难平,而有公主的几位更是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圣人要继续休养生息,最后只得再忍气吞声的送一位公主过去。
这一回炤戎使者前来,未必不是试探的:当初一个二公主就折在这上头,若大禄朝非但没有反抗,反而又答应了这过分要求,他们岂不是越发肆无忌惮,更要作践公主了?
正好亲生的三公主、九公主这一二年都待字闺中的皇后更是连愁带惊加气,弄的几天吃不下睡不着的,双眼冒火,满嘴发苦,想着要不要干脆先随便抓两个青年才俊定了驸马再说。
便是那驸马再不济吧,好歹还有个君臣之礼压着,又能放在眼皮底下,还能翻了天不成?总好过被丢去那蛮荒之地和亲,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不说,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客死异乡……
眼下朝廷内外一干武将都已是耐不住了,天天骂娘,说炤戎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欺人太甚,大不了就玉石俱焚,谁得了便宜不成?省的自家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孩儿都给他们糟践了,回头却还该犯边就犯边,该闹腾就闹腾,没得恶心人。
可不管武将如何表态,最终能真正左右朝堂动向的,却还是文臣。
现在圣人正在权衡中,还没发话,于是这一群文臣便都吵翻了天。
以唐芽为首的唐党主战,理由很充分,大禄朝已经休养了将近三十年,也够久了,如今外贼已经欺负到头上来,断然不能再忍下去。不然炤戎越加得寸进尺不说,其他邻国不免也有样学样,群起效仿,到时候我国才是真的腹背受敌。
而以魏渊为首的魏党自然要对着干,便主和,听上去理由也颇说得通:
大禄朝虽已经止战多年,可之前造成的伤损并未完全复原,若是开战并无必胜把握。再者南方也有小国虎视眈眈,若他们北线开战,南方必然也不稳定,必有贼人伺机而动,可如今的大禄朝却不能长期承担起南北双线作战的巨大消耗,因此须得慎重行事。
牧清寒这个武官自然不必说,就连杜文这等当年曾经赞同和亲的文臣也觉得此战非打不可。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大禄朝整体都处在一种青黄不接的敏感关头,实在经不起战争摧残,这才被迫和亲,可总体还是屈辱的,不过是想换来一线发展生机而已。
然而如今眼见炤戎欲壑难填,又压根儿不把大禄朝放在眼里,即便再送一位、十位公主过去,也不管用!
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左右都没个好结果,又为何还要卑躬屈膝,徒惹邻国耻笑?
若是担心前番大禄朝上下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遭受旱灾重创,可一来炤戎受创更为严重,二来如今几年过去,也早就恢复了。
这会儿没有外人,杜文说话也放开了,就说:“魏大人也忒瞻前顾后了些,困难确实有,可就算再等几年,也未必就会比现在少!难不成咱们明白的道理,敌国就想不到?谁能真放任咱们一天天壮大起来呢?说不得就要打一个出其不意。”
说到魏渊,他很难不想到郭游,心里不禁有些不得劲。
因为这一回郭游的意见,还是忍耐,求和为上。
作为魏渊爱徒潘一舟的入室弟子,郭游坚持这样的主张却是无可厚非,可这么一来,这群朋友之间便头一次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意见相左!
不,这已经不能仅仅称为单纯的意见相左,而是政见不合!
之前本着不远朋友反目的想法,双方也曾数次辩论过,试图将对方拉到己方阵营,两边你来我往、引经据典十分激烈,可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不欢而散。
想法是好的,偏偏这一次的分歧是无法相互迁就,更无法彼此包容和融合的,几天下来,杜文、牧清寒和郭游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复从前,已然有了一道深深的,永远也不可能调和的沟壑,且很有可能渐行渐远。
见杜文面色黯然,何厉出声安慰道:“这有什么,旧友去,新友来,你还这般年轻,往后说不得要认识更多人,自然也多得是意见不合,习惯就好。”
杜文听得哭笑不得道:“您这是安慰我,还是打击我?”
何厉呵呵一笑,老神在在道:“不算安慰,也非打击,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且不说众口难调,单是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便注定了要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不敢保证永远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 ↑返回顶部↑
如今杜文还没有日日上朝面圣的权利,可对各方面消息也十分灵通,知道眼下朝堂之上已经吵翻了天。
要说也是作的,炤戎在把二公主去世的噩耗送回来的同时竟还提出一个极其过分,只叫人听了就火冒三丈的要求:他们说当初为的就是和亲,可如今二公主自己死了,这姻亲便散了,若是大禄朝想继续维持双方关系,便要再送一个公主过去!
这简直是捅了马蜂窝,连圣人这样平素不大发火的也当场砸了折子,又大骂炤戎狼心狗肺。
且不说圣人暴怒,后宫一众妃嫔也是愤愤难平,而有公主的几位更是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圣人要继续休养生息,最后只得再忍气吞声的送一位公主过去。
这一回炤戎使者前来,未必不是试探的:当初一个二公主就折在这上头,若大禄朝非但没有反抗,反而又答应了这过分要求,他们岂不是越发肆无忌惮,更要作践公主了?
正好亲生的三公主、九公主这一二年都待字闺中的皇后更是连愁带惊加气,弄的几天吃不下睡不着的,双眼冒火,满嘴发苦,想着要不要干脆先随便抓两个青年才俊定了驸马再说。
便是那驸马再不济吧,好歹还有个君臣之礼压着,又能放在眼皮底下,还能翻了天不成?总好过被丢去那蛮荒之地和亲,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不说,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客死异乡……
眼下朝廷内外一干武将都已是耐不住了,天天骂娘,说炤戎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欺人太甚,大不了就玉石俱焚,谁得了便宜不成?省的自家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孩儿都给他们糟践了,回头却还该犯边就犯边,该闹腾就闹腾,没得恶心人。
可不管武将如何表态,最终能真正左右朝堂动向的,却还是文臣。
现在圣人正在权衡中,还没发话,于是这一群文臣便都吵翻了天。
以唐芽为首的唐党主战,理由很充分,大禄朝已经休养了将近三十年,也够久了,如今外贼已经欺负到头上来,断然不能再忍下去。不然炤戎越加得寸进尺不说,其他邻国不免也有样学样,群起效仿,到时候我国才是真的腹背受敌。
而以魏渊为首的魏党自然要对着干,便主和,听上去理由也颇说得通:
大禄朝虽已经止战多年,可之前造成的伤损并未完全复原,若是开战并无必胜把握。再者南方也有小国虎视眈眈,若他们北线开战,南方必然也不稳定,必有贼人伺机而动,可如今的大禄朝却不能长期承担起南北双线作战的巨大消耗,因此须得慎重行事。
牧清寒这个武官自然不必说,就连杜文这等当年曾经赞同和亲的文臣也觉得此战非打不可。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大禄朝整体都处在一种青黄不接的敏感关头,实在经不起战争摧残,这才被迫和亲,可总体还是屈辱的,不过是想换来一线发展生机而已。
然而如今眼见炤戎欲壑难填,又压根儿不把大禄朝放在眼里,即便再送一位、十位公主过去,也不管用!
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左右都没个好结果,又为何还要卑躬屈膝,徒惹邻国耻笑?
若是担心前番大禄朝上下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遭受旱灾重创,可一来炤戎受创更为严重,二来如今几年过去,也早就恢复了。
这会儿没有外人,杜文说话也放开了,就说:“魏大人也忒瞻前顾后了些,困难确实有,可就算再等几年,也未必就会比现在少!难不成咱们明白的道理,敌国就想不到?谁能真放任咱们一天天壮大起来呢?说不得就要打一个出其不意。”
说到魏渊,他很难不想到郭游,心里不禁有些不得劲。
因为这一回郭游的意见,还是忍耐,求和为上。
作为魏渊爱徒潘一舟的入室弟子,郭游坚持这样的主张却是无可厚非,可这么一来,这群朋友之间便头一次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意见相左!
不,这已经不能仅仅称为单纯的意见相左,而是政见不合!
之前本着不远朋友反目的想法,双方也曾数次辩论过,试图将对方拉到己方阵营,两边你来我往、引经据典十分激烈,可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不欢而散。
想法是好的,偏偏这一次的分歧是无法相互迁就,更无法彼此包容和融合的,几天下来,杜文、牧清寒和郭游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复从前,已然有了一道深深的,永远也不可能调和的沟壑,且很有可能渐行渐远。
见杜文面色黯然,何厉出声安慰道:“这有什么,旧友去,新友来,你还这般年轻,往后说不得要认识更多人,自然也多得是意见不合,习惯就好。”
杜文听得哭笑不得道:“您这是安慰我,还是打击我?”
何厉呵呵一笑,老神在在道:“不算安慰,也非打击,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且不说众口难调,单是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便注定了要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不敢保证永远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