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庶女的庶子 第87节(2 / 4)
负责给他解说的上司是一位姓魏的侍读学士,告诉他这些日子不忙, 就留下翻看典籍即可。
宋朗旭点了点头,就待在属于他的工作间, 看了一整日的诏书典籍。
初来乍到,自然要先低调些认清形势再说。
回家后,朗月问他第一天上值的感觉怎么样, 宋朗旭回忆着说:“就四个字,头晕眼花!”
翰林院里到处都是书籍, 最怕明火,所以点个蜡烛都是小心翼翼的, 生怕出现任何事故。屋内光线又不好,看书费劲的很。
估计再这么折腾几回,宋朗旭很快就能把自己保护良好的视力,变成近视眼了。
那可是进士,真近视。
朗月扑哧一笑,又好像想起什么来,家里的烛台都是经过改造的,要不然就自带烛台过去呗?想了想她又觉得不行,是不是太出格了?
“不至于,我那间屋子就我一个人,另外两个还没到,谁还没事过来扒拉我的烛台看啊?带!明天我就带。”
哪个打工人的工位上,没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呢?再说了,视力要紧。
第二日带了新的烛台过去,果然亮堂了许多,用灯笼一罩,谁也瞧不见,宋朗旭就安心的翻看从前的旧册子。
别人只觉得故纸堆里满是尘埃,其实从一些小细节里,能够看出不少的东西。
比如,对宗亲臣下的赏赐。
电视剧里最常见的剧情就是皇上大手一挥,赏金万两,一整个豪气冲天,其实以古代的提炼技术,上哪儿找那么多黄金去?最常见的赏赐还是布匹和绸缎,以及银两,布匹是可以作为硬通货存在的。
如果当年丰收,布匹赏赐就会多些,歉收则对应的少些,银两数额相对恒定,但总体趋势来看,是呈减少的。
因为现在的银子提炼技术比较落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所以会出现矿产缺乏的现象。
虽然也有银票这样的东西存在,但是只用于大额交易,信任度不高,百姓更青睐实物。
其实隔壁的夜耀国跟崔国,地广人稀,矿产丰富,要跟他们交易矿产是完全可行的,但也不知道是谁阻拦,三个国家之间很少互通有无,都是各过各的。
唉,宋朗旭摇头,互相补足短板难道不好吗?
但涉及到这些政策,他是做不了主的,只能悄悄在心里反复思量。
临近中午时,沉寂的翰林院就变的活泛起来,有人是家里送饭来,有人去组团去附近的茶楼点餐,再平分,为了融入其间,宋朗旭没让家里人送饭,而且跟着魏侍读一起去附近的茶楼混饭。
席间的都是翰林院的前辈,不说学识,在阅历上肯定比他强,宋朗旭也不做声,只有问到他时才说话。
多来几次后,那些人也渐渐发现宋朗旭虽然话少,却是言之有物,从不落空。
负责带他的魏侍读若有所思的说:“你还挺沉得住气的。”
一般人年少得意进了翰林院,心里热血涌动,必定想着大展拳脚,可是哪有这么容易啊?总要撞上几次南墙才知道回头。
宋朗旭只是微笑,“看看典籍,跟同僚们互相交流,也是挺有趣味的。”以小见大,这些日子他学到不少东西,都记在心里。
魏侍读跟他亲近不少,偶然还会把一些衙门之间互相交流的事情让他去做,宋朗旭也办的妥妥当当的。
魏侍读在满意之余,就难免更随意些,比如这一日,问起了宋朗旭桌案上的烛台。
宋朗旭忙问:“院里不让带这些吗?”
“倒也没有。”魏侍读和颜悦色的说:“虽然在院里当值,但是笔墨这些都是自带的,想来也是允许的,只是先前没有人带烛台而已。” ↑返回顶部↑
宋朗旭点了点头,就待在属于他的工作间, 看了一整日的诏书典籍。
初来乍到,自然要先低调些认清形势再说。
回家后,朗月问他第一天上值的感觉怎么样, 宋朗旭回忆着说:“就四个字,头晕眼花!”
翰林院里到处都是书籍, 最怕明火,所以点个蜡烛都是小心翼翼的, 生怕出现任何事故。屋内光线又不好,看书费劲的很。
估计再这么折腾几回,宋朗旭很快就能把自己保护良好的视力,变成近视眼了。
那可是进士,真近视。
朗月扑哧一笑,又好像想起什么来,家里的烛台都是经过改造的,要不然就自带烛台过去呗?想了想她又觉得不行,是不是太出格了?
“不至于,我那间屋子就我一个人,另外两个还没到,谁还没事过来扒拉我的烛台看啊?带!明天我就带。”
哪个打工人的工位上,没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呢?再说了,视力要紧。
第二日带了新的烛台过去,果然亮堂了许多,用灯笼一罩,谁也瞧不见,宋朗旭就安心的翻看从前的旧册子。
别人只觉得故纸堆里满是尘埃,其实从一些小细节里,能够看出不少的东西。
比如,对宗亲臣下的赏赐。
电视剧里最常见的剧情就是皇上大手一挥,赏金万两,一整个豪气冲天,其实以古代的提炼技术,上哪儿找那么多黄金去?最常见的赏赐还是布匹和绸缎,以及银两,布匹是可以作为硬通货存在的。
如果当年丰收,布匹赏赐就会多些,歉收则对应的少些,银两数额相对恒定,但总体趋势来看,是呈减少的。
因为现在的银子提炼技术比较落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所以会出现矿产缺乏的现象。
虽然也有银票这样的东西存在,但是只用于大额交易,信任度不高,百姓更青睐实物。
其实隔壁的夜耀国跟崔国,地广人稀,矿产丰富,要跟他们交易矿产是完全可行的,但也不知道是谁阻拦,三个国家之间很少互通有无,都是各过各的。
唉,宋朗旭摇头,互相补足短板难道不好吗?
但涉及到这些政策,他是做不了主的,只能悄悄在心里反复思量。
临近中午时,沉寂的翰林院就变的活泛起来,有人是家里送饭来,有人去组团去附近的茶楼点餐,再平分,为了融入其间,宋朗旭没让家里人送饭,而且跟着魏侍读一起去附近的茶楼混饭。
席间的都是翰林院的前辈,不说学识,在阅历上肯定比他强,宋朗旭也不做声,只有问到他时才说话。
多来几次后,那些人也渐渐发现宋朗旭虽然话少,却是言之有物,从不落空。
负责带他的魏侍读若有所思的说:“你还挺沉得住气的。”
一般人年少得意进了翰林院,心里热血涌动,必定想着大展拳脚,可是哪有这么容易啊?总要撞上几次南墙才知道回头。
宋朗旭只是微笑,“看看典籍,跟同僚们互相交流,也是挺有趣味的。”以小见大,这些日子他学到不少东西,都记在心里。
魏侍读跟他亲近不少,偶然还会把一些衙门之间互相交流的事情让他去做,宋朗旭也办的妥妥当当的。
魏侍读在满意之余,就难免更随意些,比如这一日,问起了宋朗旭桌案上的烛台。
宋朗旭忙问:“院里不让带这些吗?”
“倒也没有。”魏侍读和颜悦色的说:“虽然在院里当值,但是笔墨这些都是自带的,想来也是允许的,只是先前没有人带烛台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