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庶女的庶子 第65节(1 / 4)
胡铁这些人还是占了地利的便宜, 本身就离照城不远,这才能摸过来, 不然在路上就冻饿而死了。
隆庆帝暗想幸好户部尚书能干,预备及时,这回没有出什么大事, 不至于面临夜耀国的困局。
但这些过来投奔的流民怎么处理。
内阁三位大臣各执己见,王首辅是个一贯老成持重的, 提出意见来他可能附和赞同,查漏补缺, 但绝不会自己行事,主要看陈次辅和李次辅。
陈次辅莽撞些,李次辅稳重些。
果然陈次辅一开口就是不管不顾,有阴谋的味道,“一百多人,已经足够收集资料传递信息了,又有本乡本土的便利,如果放任他们不管,他们是夜耀国的探子怎么办?眼睁睁的看着?臣请皇上三思,将这些人驱除出境,绝不姑息。”
李次辅完全不同意这个意见,他瞪着眼睛,“这些人二十年前,也在照城生活!甚至现在还有亲人留在照城,一如既往。民间尚且能够投奔亲朋故旧,泱泱大朝难道这点气度都没有?法理之外,亦是人情。”
“危险!探子!”
“人情,关系!”
陈次辅跟李次辅开始引经据典,指桑骂槐,说着说着就开始翻旧账,脸红脖子粗的互相指责,书房里热闹的跟菜市场差不多,隆庆帝不免头疼起来,能不能先解决完问题,再来吵架啊?一介二品大臣,吵起来很好看么?
隆庆帝再把眼睛挪到王首辅身上,好家伙,眼睛半睁半眯,活像睡着了,如果不是没倒下,他就真信了。
隆庆帝清了清嗓子,“王爱卿?王爱卿?”
醒醒,该你发表意见了!
王首辅睁开半眯的眼睛,迷糊的说:“说完了?”
“呵呵,说完了,王爱卿有何看法?”隆庆帝才不信王首辅没听见,这种老狐狸,睡觉都是两只耳朵轮流放哨,能没听见?
果然,王首辅没让另二人重复,而是慢腾腾的说了一句,“皇上,岂不闻人心所向,万民来朝乎?民众自发前来求助,这是大大的好事啊!”
隆庆帝登时眼睛一亮,“展开讲讲。”
这话他爱听!
“这些人以前也在照城生活,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亲人难以割舍,这才去了夜耀国,但如今渐渐醒悟过来,最终的归处是何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既然想要回来,咱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有条件的回来呢?”
王首辅慢条斯理的说,“也能彰显我们海纳百川的气度。”
隆庆帝沉吟不语,但是王首辅知道,他已经听了进去,只等再加一点砝码。
三位大臣先告退了,隆庆帝又唤了他最惯用的太监总管进来,轻轻的把茶水放在旁边。
室内安静,一阵风把外面的几句碎语吹了进来,似乎是有人在训斥小太监,“兄弟哪儿有隔夜仇啊!你们都进了宫正应该互相照顾,互相扶持啊!”
总管觑着皇帝的面色,隆庆帝豁然开朗,对啊!
于是一道旨意被快马加鞭的送到照城,赵辰之总算是放下剩余的半口气。
只要在皇上面前过了明路,他做起事情来也就不算难了!
赵辰之是知道师弟的能耐的,心里有千百个主意信手拈来,完全能让照城发达致富,过上好日子。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手谁来干活?而人口又不是地里的韭菜,割一茬还能迅速再长一茬,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再到长成能干活的壮劳力,最少需要十六七年的时间,那是想快都快不了的。
他跟师弟已经想了些法子,扩充医馆人手,请大夫下乡诊治,用免税田吸引流民,但收效甚微,一年下来,顶多增加一百多户人口,杯水车薪啊。
要是那些原本生活在照城,如今属于夜耀国的人口肯回来,这不是多了好多人口吗? ↑返回顶部↑
隆庆帝暗想幸好户部尚书能干,预备及时,这回没有出什么大事, 不至于面临夜耀国的困局。
但这些过来投奔的流民怎么处理。
内阁三位大臣各执己见,王首辅是个一贯老成持重的, 提出意见来他可能附和赞同,查漏补缺, 但绝不会自己行事,主要看陈次辅和李次辅。
陈次辅莽撞些,李次辅稳重些。
果然陈次辅一开口就是不管不顾,有阴谋的味道,“一百多人,已经足够收集资料传递信息了,又有本乡本土的便利,如果放任他们不管,他们是夜耀国的探子怎么办?眼睁睁的看着?臣请皇上三思,将这些人驱除出境,绝不姑息。”
李次辅完全不同意这个意见,他瞪着眼睛,“这些人二十年前,也在照城生活!甚至现在还有亲人留在照城,一如既往。民间尚且能够投奔亲朋故旧,泱泱大朝难道这点气度都没有?法理之外,亦是人情。”
“危险!探子!”
“人情,关系!”
陈次辅跟李次辅开始引经据典,指桑骂槐,说着说着就开始翻旧账,脸红脖子粗的互相指责,书房里热闹的跟菜市场差不多,隆庆帝不免头疼起来,能不能先解决完问题,再来吵架啊?一介二品大臣,吵起来很好看么?
隆庆帝再把眼睛挪到王首辅身上,好家伙,眼睛半睁半眯,活像睡着了,如果不是没倒下,他就真信了。
隆庆帝清了清嗓子,“王爱卿?王爱卿?”
醒醒,该你发表意见了!
王首辅睁开半眯的眼睛,迷糊的说:“说完了?”
“呵呵,说完了,王爱卿有何看法?”隆庆帝才不信王首辅没听见,这种老狐狸,睡觉都是两只耳朵轮流放哨,能没听见?
果然,王首辅没让另二人重复,而是慢腾腾的说了一句,“皇上,岂不闻人心所向,万民来朝乎?民众自发前来求助,这是大大的好事啊!”
隆庆帝登时眼睛一亮,“展开讲讲。”
这话他爱听!
“这些人以前也在照城生活,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亲人难以割舍,这才去了夜耀国,但如今渐渐醒悟过来,最终的归处是何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既然想要回来,咱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有条件的回来呢?”
王首辅慢条斯理的说,“也能彰显我们海纳百川的气度。”
隆庆帝沉吟不语,但是王首辅知道,他已经听了进去,只等再加一点砝码。
三位大臣先告退了,隆庆帝又唤了他最惯用的太监总管进来,轻轻的把茶水放在旁边。
室内安静,一阵风把外面的几句碎语吹了进来,似乎是有人在训斥小太监,“兄弟哪儿有隔夜仇啊!你们都进了宫正应该互相照顾,互相扶持啊!”
总管觑着皇帝的面色,隆庆帝豁然开朗,对啊!
于是一道旨意被快马加鞭的送到照城,赵辰之总算是放下剩余的半口气。
只要在皇上面前过了明路,他做起事情来也就不算难了!
赵辰之是知道师弟的能耐的,心里有千百个主意信手拈来,完全能让照城发达致富,过上好日子。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手谁来干活?而人口又不是地里的韭菜,割一茬还能迅速再长一茬,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再到长成能干活的壮劳力,最少需要十六七年的时间,那是想快都快不了的。
他跟师弟已经想了些法子,扩充医馆人手,请大夫下乡诊治,用免税田吸引流民,但收效甚微,一年下来,顶多增加一百多户人口,杯水车薪啊。
要是那些原本生活在照城,如今属于夜耀国的人口肯回来,这不是多了好多人口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