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58节(2 / 4)
这种现象可见一斑。
她没再这个问题多说什么,问道:“那你接下来还会考吧?那抓紧时间看书。现在知青就指着通过高考回城,国家也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估摸着下次高考不会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没准到七月份就又有一次考试。”
“考。”李建设用力点头,“我会好好得复习的,绝不松懈。”
知青还有机会回城。农村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就是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命运。
他不甘心跟村里那些男人一样过日子,就只能努力考大学。
“村里那些知青考得怎么样?”盛景又问。
“他们一共十七个人,过初选的有六个。”
李家庄离北城近,能到那里插队的知青都是有些后台的。前些年插队的陆续回城了。后面去插队的知青也知道自己有机会回城,所以几乎没有跟当地人结婚的。
他们虽然跟村里人一起劳动,但他们住在知青点,平时也比较抱团,跟村里人来往不多。李建设原先在县城住校读高中,跟村里的知青没多少来往。
还是盛景写信提醒李建设,让他有什么问题就去知青点找人请教。
李建设自然很乐意跟城里人来往。有了这个借口后他就老往知青点跑。他态度好、嘴又甜,还总带些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花生瓜子,有些知青也很愿意教他。
等高考的消息出来,知青们知道他有一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都纷纷来借。最后大家还结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复习。
这学习小组里哪些人成绩好,李建设也写信一一告诉了盛景。
这时候高考完没办法公布标准答案,所以高考前盛景就提醒李建设,考完后一定要及时去找成绩好的知青一起估分。填报志愿时也多问知青。
毕竟这些知青身后都站着一群有能量的家长。家长们会帮孩子分析北城有哪些学校,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概会是多少。这些是盛景自己都轻易打听不到的。她自己也用不着,懒得费神去打听。
所以让李建设请教交好的知青填志愿,是最靠谱的做法。
结果这一切都被朱春花给毁了。
“能有三分之一的录取率,已很高了。今年参加考生那么多,录取率极低。”盛景道。
李建设赞同地点头。
对于这次高考,报纸多有报道。李建设也看过相关的文章。
他道:“他们说,多谢你的书和资料。我来这里,一个是想知道你的高考情况,一个也是想问你一个事,跟这些知青有关的。”
“什么事?”
“这六个过了初选的知青,说回城了一定要上门来感谢你一番。我没问过你,也不敢把你的地址给他们。今天过来,就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算了。”盛景摆手,“那些书是你借给他们的,他们要承情也是承你的情,跟我有什么关系?”
盛景后来又淘了一些书,在高考前就帮李建设凑齐了一套,都寄给了李建设。
她没提钱。如果李建设坦然接受这些书,不把钱给她,她不会要,但两人的交往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还好,李建设不是那种人。那些书也不管新旧,他都按书后面标的价钱把钱邮寄给了盛景。还在信里感谢了盛景一番。因为淘这些书不光要钱,也要时间与精力。
但在盛景这里,书虽是她帮买的,但钱是李建设出的,这份人情自然是李建设的。
虽说那些知青都是有背景的。但盛景连杜家兄弟和卫铮这样的人脉都不想要,更何况是跟原主只有点头之交、跟她自己毫无交集的知青呢?
李建设把自己带来的一个麻袋打开,从里面往外掏东西。 ↑返回顶部↑
她没再这个问题多说什么,问道:“那你接下来还会考吧?那抓紧时间看书。现在知青就指着通过高考回城,国家也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估摸着下次高考不会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没准到七月份就又有一次考试。”
“考。”李建设用力点头,“我会好好得复习的,绝不松懈。”
知青还有机会回城。农村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就是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命运。
他不甘心跟村里那些男人一样过日子,就只能努力考大学。
“村里那些知青考得怎么样?”盛景又问。
“他们一共十七个人,过初选的有六个。”
李家庄离北城近,能到那里插队的知青都是有些后台的。前些年插队的陆续回城了。后面去插队的知青也知道自己有机会回城,所以几乎没有跟当地人结婚的。
他们虽然跟村里人一起劳动,但他们住在知青点,平时也比较抱团,跟村里人来往不多。李建设原先在县城住校读高中,跟村里的知青没多少来往。
还是盛景写信提醒李建设,让他有什么问题就去知青点找人请教。
李建设自然很乐意跟城里人来往。有了这个借口后他就老往知青点跑。他态度好、嘴又甜,还总带些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花生瓜子,有些知青也很愿意教他。
等高考的消息出来,知青们知道他有一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都纷纷来借。最后大家还结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复习。
这学习小组里哪些人成绩好,李建设也写信一一告诉了盛景。
这时候高考完没办法公布标准答案,所以高考前盛景就提醒李建设,考完后一定要及时去找成绩好的知青一起估分。填报志愿时也多问知青。
毕竟这些知青身后都站着一群有能量的家长。家长们会帮孩子分析北城有哪些学校,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概会是多少。这些是盛景自己都轻易打听不到的。她自己也用不着,懒得费神去打听。
所以让李建设请教交好的知青填志愿,是最靠谱的做法。
结果这一切都被朱春花给毁了。
“能有三分之一的录取率,已很高了。今年参加考生那么多,录取率极低。”盛景道。
李建设赞同地点头。
对于这次高考,报纸多有报道。李建设也看过相关的文章。
他道:“他们说,多谢你的书和资料。我来这里,一个是想知道你的高考情况,一个也是想问你一个事,跟这些知青有关的。”
“什么事?”
“这六个过了初选的知青,说回城了一定要上门来感谢你一番。我没问过你,也不敢把你的地址给他们。今天过来,就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算了。”盛景摆手,“那些书是你借给他们的,他们要承情也是承你的情,跟我有什么关系?”
盛景后来又淘了一些书,在高考前就帮李建设凑齐了一套,都寄给了李建设。
她没提钱。如果李建设坦然接受这些书,不把钱给她,她不会要,但两人的交往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还好,李建设不是那种人。那些书也不管新旧,他都按书后面标的价钱把钱邮寄给了盛景。还在信里感谢了盛景一番。因为淘这些书不光要钱,也要时间与精力。
但在盛景这里,书虽是她帮买的,但钱是李建设出的,这份人情自然是李建设的。
虽说那些知青都是有背景的。但盛景连杜家兄弟和卫铮这样的人脉都不想要,更何况是跟原主只有点头之交、跟她自己毫无交集的知青呢?
李建设把自己带来的一个麻袋打开,从里面往外掏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