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第116节(3 / 4)
郑卫国立刻要摊钱:“把俺春妮的名儿刻上去,以后烧纸了好找。”
姜春林:“^#$%@*&…?”
你个山沟沟穷庄稼汉冒充啥大款?净特么会找事儿。要不是模样依稀对得上,他简直怀疑姜秋红故意找人恶心他!
然而立碑是正经事,凭谁也挑不出错,姜春林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还要稍作推辞:“摊什么钱,大哥自己出就成,你们要想尽点心意……”
姜秋红:“春林说得对,他是长子,承了爹妈的房子地,是该自己掏钱。我就不凑热闹了,让春林占个上风头吧。”
“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找七大爷定石料吧。”姜冬月趁机补一锤子,“我刚才见他在门口吸烟,我喊他去。”
七大爷是魏村唯一的刻碑匠人,因为生意萧条,平常也刻些木头玩具卖。一听姜家要立碑,他赶紧应下来,没多会儿就敲定二尺高的中等石料,并找姜春林要了定金。
被迫“占上风”,姜春林脸色沉得几乎能滴出水。饶是如此,姜秋红和郑卫国仍然不放心,晌午吃完大锅菜,特特撵着七大爷回家,让他先描字,勾画到石碑上面。
“弄好了,咱们六个名字都有,算大伙儿给爹妈竖碑。”姜秋红压低声音,“气不死姜春林,略略略~”
郑卫国晃晃手里的纸:“刻上去啦,印子浅,以后慢慢凿。”
姜冬月忍不住笑了:“那就好,咱爹咱妈知道了准高兴。”
三人坐台阶处聊了几句,等太阳自正南偏向西边,管事的开始招呼人,就结伴去坟地覆土,将棺材彻底埋起来,堆成高高的坟包。如此便算送葬完成,以后每年按时烧纸祭拜就行。
重新回到村里,乡亲们已散地七七八八了,只有姜春林媳妇和几个请来帮忙的在洗涮碗筷。姜春林和姜秋红媳妇贯来遇事往后靠,早不见人影了。
兄弟仨埋土时挨了姜秋红的白眼,这会儿故意撇开姐妹俩找旁人搭话,话里话外亲热得很。
姜秋红不甘示弱,把高明、唐墨和两家孩子都喊来认人,跟郑卫国互相介绍,末了道:“日子越过人越多,我家五口,冬月家四口,等你家春妮生了,咱们两代人能凑十二个。过年走动起来,少说摆三张大桌子呢。”
郑卫国咧嘴直笑:“对对,大姐说的对!”
三辈子不出姥娘家门,他今天可算知道春妮的脾气随谁了,哎。
众人寒暄几句,看天色不早,便将高明买的半扇猪肉捆到郑卫国后车座,唐墨从家里拎的绒布包袱给挂车把上,浩浩荡荡地送他到村口。
“快回去吧,路上慢着点儿,等春妮生了记着打电话,我们去看看她和孩子。”
“好嘞!”
郑卫国骑着自行车匆匆离开,姜秋红把他们村小卖部的电话抄了一份给姜冬月,又嘱咐两句,便率领自家大部队走土路回高家屯。
通向石桥村的路在另一边,唐墨调转三蹦子:“咱们也回家吧。”
姜冬月:“嗯,回家。”
从前她一个人拖儿带女,还没来得及混出模样林巧英就病了。那时手头没攒多少钱,一边拼命挣一边四处借,还得种地掰棒子,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治不动了回魏村,亲妈闭眼前仨兄弟谁都没露面,丧事也办得潦草,过身当天匆忙出殡,慌得掌勺大厨差点买不齐白菜豆腐。
送葬回来,脚底尚沾着坟头的泥,姜春林便做主把家里东西分了,什么铺盖褥子、桌椅板凳、水壶煤球……统统收拾干净,连那张用了十几年的旧凉席都没剩下。
院门咔嗒一锁,她和姜秋红没地儿落脚,只好放弃烧头七的打算,带着金银元宝各自走人,往后几十年没踏进过魏村半步。
如今风水轮流转,唐墨好好地开着板厂,笑笑和笑安健康伶俐,亲妈活到七十一岁妥帖送走,春妮也怀了娃娃……怎么看,她都不应该遗憾了。
世间行走的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几个能有重来一遭的运气呢?
姜冬月自认想得明白,可是当魏村那些熟悉的庄稼草木越退越远,一排排房屋变成模糊起伏的黑影,她仍然止不住地眼眶泛酸,眼泪扑簌簌掉落。 ↑返回顶部↑
姜春林:“^#$%@*&…?”
你个山沟沟穷庄稼汉冒充啥大款?净特么会找事儿。要不是模样依稀对得上,他简直怀疑姜秋红故意找人恶心他!
然而立碑是正经事,凭谁也挑不出错,姜春林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还要稍作推辞:“摊什么钱,大哥自己出就成,你们要想尽点心意……”
姜秋红:“春林说得对,他是长子,承了爹妈的房子地,是该自己掏钱。我就不凑热闹了,让春林占个上风头吧。”
“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找七大爷定石料吧。”姜冬月趁机补一锤子,“我刚才见他在门口吸烟,我喊他去。”
七大爷是魏村唯一的刻碑匠人,因为生意萧条,平常也刻些木头玩具卖。一听姜家要立碑,他赶紧应下来,没多会儿就敲定二尺高的中等石料,并找姜春林要了定金。
被迫“占上风”,姜春林脸色沉得几乎能滴出水。饶是如此,姜秋红和郑卫国仍然不放心,晌午吃完大锅菜,特特撵着七大爷回家,让他先描字,勾画到石碑上面。
“弄好了,咱们六个名字都有,算大伙儿给爹妈竖碑。”姜秋红压低声音,“气不死姜春林,略略略~”
郑卫国晃晃手里的纸:“刻上去啦,印子浅,以后慢慢凿。”
姜冬月忍不住笑了:“那就好,咱爹咱妈知道了准高兴。”
三人坐台阶处聊了几句,等太阳自正南偏向西边,管事的开始招呼人,就结伴去坟地覆土,将棺材彻底埋起来,堆成高高的坟包。如此便算送葬完成,以后每年按时烧纸祭拜就行。
重新回到村里,乡亲们已散地七七八八了,只有姜春林媳妇和几个请来帮忙的在洗涮碗筷。姜春林和姜秋红媳妇贯来遇事往后靠,早不见人影了。
兄弟仨埋土时挨了姜秋红的白眼,这会儿故意撇开姐妹俩找旁人搭话,话里话外亲热得很。
姜秋红不甘示弱,把高明、唐墨和两家孩子都喊来认人,跟郑卫国互相介绍,末了道:“日子越过人越多,我家五口,冬月家四口,等你家春妮生了,咱们两代人能凑十二个。过年走动起来,少说摆三张大桌子呢。”
郑卫国咧嘴直笑:“对对,大姐说的对!”
三辈子不出姥娘家门,他今天可算知道春妮的脾气随谁了,哎。
众人寒暄几句,看天色不早,便将高明买的半扇猪肉捆到郑卫国后车座,唐墨从家里拎的绒布包袱给挂车把上,浩浩荡荡地送他到村口。
“快回去吧,路上慢着点儿,等春妮生了记着打电话,我们去看看她和孩子。”
“好嘞!”
郑卫国骑着自行车匆匆离开,姜秋红把他们村小卖部的电话抄了一份给姜冬月,又嘱咐两句,便率领自家大部队走土路回高家屯。
通向石桥村的路在另一边,唐墨调转三蹦子:“咱们也回家吧。”
姜冬月:“嗯,回家。”
从前她一个人拖儿带女,还没来得及混出模样林巧英就病了。那时手头没攒多少钱,一边拼命挣一边四处借,还得种地掰棒子,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治不动了回魏村,亲妈闭眼前仨兄弟谁都没露面,丧事也办得潦草,过身当天匆忙出殡,慌得掌勺大厨差点买不齐白菜豆腐。
送葬回来,脚底尚沾着坟头的泥,姜春林便做主把家里东西分了,什么铺盖褥子、桌椅板凳、水壶煤球……统统收拾干净,连那张用了十几年的旧凉席都没剩下。
院门咔嗒一锁,她和姜秋红没地儿落脚,只好放弃烧头七的打算,带着金银元宝各自走人,往后几十年没踏进过魏村半步。
如今风水轮流转,唐墨好好地开着板厂,笑笑和笑安健康伶俐,亲妈活到七十一岁妥帖送走,春妮也怀了娃娃……怎么看,她都不应该遗憾了。
世间行走的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几个能有重来一遭的运气呢?
姜冬月自认想得明白,可是当魏村那些熟悉的庄稼草木越退越远,一排排房屋变成模糊起伏的黑影,她仍然止不住地眼眶泛酸,眼泪扑簌簌掉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