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节(2 / 4)
谢举原本是笃定萧纲不敢拿他如何的, 毕竟乌衣巷的招牌太大, 而从王筠的只字片语里都能听出外面已经乱的不行了, 这时候动谢家,是弊大于利。
更何况“婚宦失类”在士族之中实在是不亚于人畜相x的大逆不道,作为曾力拒胡人南下的谢安之后,谢家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们为了生存而放弃作为谢家子的尊严。
然而谢举没想到, 萧纲竟能丧心病狂至此,居然会在封锁了乌衣巷后纵火烧了整个乌衣巷。
谢家的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当初选择此处建宅, 便是看在临近水边不畏火患,且旁边便是城中禁军驻守之处,“乌衣”便指的是禁军的军服。
乌衣巷历经几朝却没有经过多少扩建,概因它周边已经没有多少能扩建的地方,所以住在乌衣巷中的都是谢家的核心弟子, 萧纲这一把火, 简直是想烧掉谢家绵延的希望。
门口有禁军把守, 家中又有家丁巡视,所以当大火蓦地燃起时,谢举立刻意识到了是旁人纵火,迅速传令家中子弟往密道所在的朱雀楼聚集,因为起火时是半夜,消息传达速度太慢,有些谢家子人虽然聪慧,可经历的事情太少了,谢举下令聚集时还慢慢吞吞的修整仪容、或是收拾细软,耽误了许多时间。
乌衣巷中的宅院大多是木质建筑,火势发展的太快,唯有朱雀楼因为密道在此内外都是石头修建,又叫石头楼,谢举是个有决断的,当火势蔓延到朱雀楼的二门外时,他就立刻带领已经到来的所有谢家子弟退入了密道,关闭了石门,将大火阻挡在了外面。
这一场大火,烧掉了乌衣巷中谢家几百年的积累,也烧掉了谢家一半的嫡系子弟,包括七位在朝中任流内高品的官员和两位在家中教导子弟的宿老,损失不可谓不严重。
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才将乌衣巷燃烧完,谢家仅剩的子弟即使躲在密道之中都能感受到要被火蒸熟一般,更别说家中还活着却无法逃脱大火的人。
乌衣巷的地道通到的是建康正南的朱雀门,这座门现在也是禁卫军把守,谢举不敢带着家中子弟立刻离开,而是借着在朱雀密道中的米粮和物资硬生生逗留了十日,才派了人出去打探动静。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场大火烧掉的不止是乌衣巷,还是谢家在各地的基业。
萧纲想要对谢家动手不是一时起意,所以在放火之前,东宫势力中的王、顾、朱、张、徐等几家势力就齐齐向谢家在各地的庄园、产业动了手。
谢家在南朝盘踞这么多年,早就枝繁叶茂,在建康乌衣巷中的只是在朝中为官保持门第不倒的子孙,在三吴、在江州等地还有不少谢家的产业,尤其以庄园众多著称。
由于士族不用交税,满门士人的谢家人在庄园中收拢了不少流民为荫户,举凡谢家需要的物资,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是庄园所产,他们在各地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桑田、最好的池塘,因为谢家的门第和声名,也因为谢家在朝中历任朝宰盘根错节,即使眼红的人不少,也没人敢打谢家的主意。
如今谢举带着建康仅剩的谢家子在地道里躲避了不过十余人,再出来时已经是物是人非,谢家的基业都被梁国几大高门瓜分的干干净净。
即使作为谢家姻亲的殷、王、张几姓,也没在这场分赃之中留手。
最让谢举气到发抖的,是他们在命令家中部曲子弟率众攻打谢家庄园之后,竟没有放过留守在各处的谢家人,大部分谢家人都在率部抵抗中死于“流乱”,而他们的儿女或逃亡母族避祸,或被人掳走,明显是要斩草除根。
谢举出去后,并不敢再相信任何“知交姻亲”,先是在青云观躲避了一阵子,而后通过青云观的路子逃出了建康。
青云观是道门的耳目,所以梁山伯找上了谢举,那时梁国已经不安全,参与分谢家羹的大族太多,谢举余族只要一露面,必然要受到各方势力的追杀,所以梁山伯提议将他们送往魏国避难。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谢家也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离开梁国。
就在他们离开梁国时,谢举从幸存的谢家人那里得知,东宫已经将这次“劫掠”中“收集”到的谢家女送往了建康,其中的目的,足以让所有谢家人目眦尽裂。
仅此一点,谢家已经与萧纲、与参与这场屠杀的高门势不两立,尤其是对秘密劫掠了谢家女供人的萧纲,几乎每一个谢家人都存了伍子胥之志,说是血海深仇也不为过。
谢举既然存了伍子胥之志,便已经摆正了自己的心态。
谢家从几近覆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再“傲慢”的本钱,他们能在魏国继续立足,无非是凭借着家主与马文才的那点私交、以及谢家百年来的声望而已,若想再一次“东山再起”,就得向百废待兴的魏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就因为这个,谢举根本没有对马文才拿乔,到达魏国后就放下身段开始帮着马文才处理朝政、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他是梁国的尚书令,是担任了近十年梁国宰辅的人物,莫说比起现在魏国还有的官员,就是比起马文才,也不知要有经验多少。
如果说祝英台带来的道人们解决的是魏国基层需要的人才问题,他和他的谢家子,就替马文才解决了唯有这种“上流人物”才能解决的难题。
更大的意外之喜还在后面。
谢举曾在六年前出使过魏国,当时魏国还未大乱,他的才华风范使得无数魏国名士为之心折、纷纷与其结交。
那一次的出使,谢举解决了浮山堰之后魏、梁差点继续开战的危机、迎回了在梁国的人质,甚至还让魏国的公主随之南下建康,让已经断交了几十年的两国重新建交。 ↑返回顶部↑
更何况“婚宦失类”在士族之中实在是不亚于人畜相x的大逆不道,作为曾力拒胡人南下的谢安之后,谢家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们为了生存而放弃作为谢家子的尊严。
然而谢举没想到, 萧纲竟能丧心病狂至此,居然会在封锁了乌衣巷后纵火烧了整个乌衣巷。
谢家的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当初选择此处建宅, 便是看在临近水边不畏火患,且旁边便是城中禁军驻守之处,“乌衣”便指的是禁军的军服。
乌衣巷历经几朝却没有经过多少扩建,概因它周边已经没有多少能扩建的地方,所以住在乌衣巷中的都是谢家的核心弟子, 萧纲这一把火, 简直是想烧掉谢家绵延的希望。
门口有禁军把守, 家中又有家丁巡视,所以当大火蓦地燃起时,谢举立刻意识到了是旁人纵火,迅速传令家中子弟往密道所在的朱雀楼聚集,因为起火时是半夜,消息传达速度太慢,有些谢家子人虽然聪慧,可经历的事情太少了,谢举下令聚集时还慢慢吞吞的修整仪容、或是收拾细软,耽误了许多时间。
乌衣巷中的宅院大多是木质建筑,火势发展的太快,唯有朱雀楼因为密道在此内外都是石头修建,又叫石头楼,谢举是个有决断的,当火势蔓延到朱雀楼的二门外时,他就立刻带领已经到来的所有谢家子弟退入了密道,关闭了石门,将大火阻挡在了外面。
这一场大火,烧掉了乌衣巷中谢家几百年的积累,也烧掉了谢家一半的嫡系子弟,包括七位在朝中任流内高品的官员和两位在家中教导子弟的宿老,损失不可谓不严重。
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才将乌衣巷燃烧完,谢家仅剩的子弟即使躲在密道之中都能感受到要被火蒸熟一般,更别说家中还活着却无法逃脱大火的人。
乌衣巷的地道通到的是建康正南的朱雀门,这座门现在也是禁卫军把守,谢举不敢带着家中子弟立刻离开,而是借着在朱雀密道中的米粮和物资硬生生逗留了十日,才派了人出去打探动静。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场大火烧掉的不止是乌衣巷,还是谢家在各地的基业。
萧纲想要对谢家动手不是一时起意,所以在放火之前,东宫势力中的王、顾、朱、张、徐等几家势力就齐齐向谢家在各地的庄园、产业动了手。
谢家在南朝盘踞这么多年,早就枝繁叶茂,在建康乌衣巷中的只是在朝中为官保持门第不倒的子孙,在三吴、在江州等地还有不少谢家的产业,尤其以庄园众多著称。
由于士族不用交税,满门士人的谢家人在庄园中收拢了不少流民为荫户,举凡谢家需要的物资,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是庄园所产,他们在各地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桑田、最好的池塘,因为谢家的门第和声名,也因为谢家在朝中历任朝宰盘根错节,即使眼红的人不少,也没人敢打谢家的主意。
如今谢举带着建康仅剩的谢家子在地道里躲避了不过十余人,再出来时已经是物是人非,谢家的基业都被梁国几大高门瓜分的干干净净。
即使作为谢家姻亲的殷、王、张几姓,也没在这场分赃之中留手。
最让谢举气到发抖的,是他们在命令家中部曲子弟率众攻打谢家庄园之后,竟没有放过留守在各处的谢家人,大部分谢家人都在率部抵抗中死于“流乱”,而他们的儿女或逃亡母族避祸,或被人掳走,明显是要斩草除根。
谢举出去后,并不敢再相信任何“知交姻亲”,先是在青云观躲避了一阵子,而后通过青云观的路子逃出了建康。
青云观是道门的耳目,所以梁山伯找上了谢举,那时梁国已经不安全,参与分谢家羹的大族太多,谢举余族只要一露面,必然要受到各方势力的追杀,所以梁山伯提议将他们送往魏国避难。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谢家也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离开梁国。
就在他们离开梁国时,谢举从幸存的谢家人那里得知,东宫已经将这次“劫掠”中“收集”到的谢家女送往了建康,其中的目的,足以让所有谢家人目眦尽裂。
仅此一点,谢家已经与萧纲、与参与这场屠杀的高门势不两立,尤其是对秘密劫掠了谢家女供人的萧纲,几乎每一个谢家人都存了伍子胥之志,说是血海深仇也不为过。
谢举既然存了伍子胥之志,便已经摆正了自己的心态。
谢家从几近覆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再“傲慢”的本钱,他们能在魏国继续立足,无非是凭借着家主与马文才的那点私交、以及谢家百年来的声望而已,若想再一次“东山再起”,就得向百废待兴的魏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就因为这个,谢举根本没有对马文才拿乔,到达魏国后就放下身段开始帮着马文才处理朝政、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他是梁国的尚书令,是担任了近十年梁国宰辅的人物,莫说比起现在魏国还有的官员,就是比起马文才,也不知要有经验多少。
如果说祝英台带来的道人们解决的是魏国基层需要的人才问题,他和他的谢家子,就替马文才解决了唯有这种“上流人物”才能解决的难题。
更大的意外之喜还在后面。
谢举曾在六年前出使过魏国,当时魏国还未大乱,他的才华风范使得无数魏国名士为之心折、纷纷与其结交。
那一次的出使,谢举解决了浮山堰之后魏、梁差点继续开战的危机、迎回了在梁国的人质,甚至还让魏国的公主随之南下建康,让已经断交了几十年的两国重新建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