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江山是本宫的了 第11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底下不知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都不由被震了一下,心想,两位陛下的感情是真的很好。
  这一点,虽然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但有时又不免会疑心,觉得可能只是做出来的样子。毕竟权势之争,就连亲生的父子兄弟都会反目,何况夫妻?贺星回如此强势,很多人都觉得皇帝是被她压制着,不能不退让。
  至于他给贺星回的那些特权和优容,特别是最近这一年多以来种种操纵舆论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她自导自演。
  所以此刻亲眼看到这一幕,感觉自然十分复杂。
  于是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皇帝终于进入正题,拿出那封诏书时,他们反而没有太过明显的反应了。
  在这封诏书里,皇帝先是讲了高祖和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不易,又说了江山社稷交到自己手上时的压力,因为自己才能平庸,生怕担不起这样的重任,然后话锋一转,盛赞皇后的贤明和才能,历数她掌权以来的种种功绩,认为这是不弱于古之贤王的千古之功,应该得到与她的功绩匹配的身份和地位。
  不得不说,虽然人人都知道现在的盛世是由贺星回一手缔造,但是真正听到这些政绩被一条条这样念出来,还是让人忍不住震撼。
  普通的帝王,能做到其中的两三条已经算是贤明了。
  有这样的功绩衬托,对于她应该得到更高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点,没有人能说得出反对的话。
  追根究底,今日还能够坐在这里的人,每一个都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因而,当礼官念出圣旨的最后一段,称皇后的功绩千古无匹,他这个帝王却身无长物,没有能够嘉奖她的东西,唯一能给的只有皇帝之位,因而预备在明年禅位,让她成为这个国家名正言顺的主人时,众人看起来都还算冷静。
  非要让贺星回形容他们此刻的表情,她觉得应该是“第二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松了一口气的情绪多过震惊和抵触。
  大概也是因为这件事酝酿得太久,而且早有预料,所以真正说出来的时候,反而没有太过明显的感受。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反应过来,或者想说的话在这里不方便。
  毕竟要当面骂她,很多大臣心里还是有些打怵的,还是在奏折里骂起来痛快一些。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同僚对此事是如何看待的,总要私底下串联一番,有了同盟者,才能放心开口。
  脑海里漫无目的地转着这些念头,贺星回又吃了一只虾,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没有预想中的那样紧张激动。
  一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所以很多人在面对看不清的未来时,会心生惶恐。在这一点上,贺星回是幸运的,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经看到了很久很久之后,因而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也许并不全然是对的,但至少不会是错的。
  所以她的态度是坦然的。
  事实上,对她来说,御宇登极确实只是走个流程的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毕竟朝政早就尽在掌控,走这一步,并不能增加她手中的权柄,反而可能会更遭非议。
  但贺星回还是必须要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私心。
  一件事有很多种可能,可是如果不迈出这一步,可能就永远只是可能。只有让它变成事实,才能化作一道光,照亮后来的人。
  虽然人们常说后来居上,但有时候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在这个有无数束缚和掣肘的年代,她身为开拓者,和其他人相比,已经拥有了无数的特权。
  如果连她都不敢走出这一步,又怎么能指望后来人超越她呢?
  她自己正是借着前人光辉的指引,才顺利地走到这里,自然也有义务在此处留下一道光。
  希望以后的人们提起她,应是“生女当如贺星回”。
  ……
  中秋节过去之后,整个朝堂上下的气氛都变得古怪起来。而且这种古怪迅速感染了整个京城,又向着更远的地方扩散。
  但是短时间内,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表态。
  就连平时对于这种热点新闻最为热衷的小报,也没有任何一家刊登了这件事。
  最后还是《世界报》先登了一篇代表官方立场的文章,民间的议论才逐渐热烈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