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编修清史(1 / 2)
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准确地说应该是从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贸区后开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缫丝厂带动下,掀起了一番生丝浪潮,以至于短短几年里上海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蒸汽缫丝厂,并且厂丝的产量越来越多,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国的主要生丝产量已经是厂丝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旧保留着传统生丝作坊。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返回顶部↑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