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东北设省(1 / 2)
这些地区,尤其是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因为战争的伤害,不管是农业还是工商业都是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农村里田地成片成片的荒废,城镇里店铺关门,人烟稀少。
这些都是严重影响了帝国在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
此外为了恢复民生,让民众修生养息,帝国对前几年受到战争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一般都是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的,比如说被太平军以及清军、镇胡军还有中华军都反复争夺过的九江地区,偌大的一个九江城就找不到几个活到战后的普通百姓,农村地区的民众也是大量逃亡,偌大一个九江府的剩余人口只有区区五万人,而且都是老弱妇孺,根本就没剩下几个青壮。
要知道九江可是赣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以及工商业基地啊,这受到如此严重的战争破坏自然也就极大的影响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为了恢复九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帝国一边是从其他地方搜罗无地的民众移民过去,并分发土地让他们耕种,另外一方面也是采取了首年免税,次年半税的扶持政策,试图让九江等赣北地区尽快回复元气。
由于战争的破坏,因此就帝国的农业税而言,征收的总量实际上还不如前清时代的田赋。
不过帝国得益于工商业的极大发展,工商业的税收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带动了海关收入的急剧增加。
这些都是让帝国税收比咸丰年间的满清税收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毕竟历史上满清消灭了太平天国后,都能搞出来一个所谓的同治中兴,没有道理他林哲统一中国后就做的更差啊。
因此统一后的中国,实际上会拥有比咸丰年间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支撑移民屯边等一系列的帝国施政。
既然资源上问题不大,那么限制大规模移民囤边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自然就是官方组织能力了!
对于新生的帝国而言,大多数的官员其实能力都不咋地,上层官员都还好一些,虽然可能出身都不怎么样,很多都是秀才,举人甚至科举时代不入流的人又或者干脆是商人出身,很少有和江道泉这样乃是前清进士出身的人,但是这些人以往都是林哲幕府的幕僚,他们虽然做八股文章不怎么样,但是办事能力都还算是可以的。
而帝国的中层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以及府省各部门的厅长,处长们,这些官员却大多数都是前清官员出身,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具备前清举人以上的功名,而且知府、知县这些主官的话往往还是前清进士出身。
然而这些人虽然做八股文章的本事不错,当官的经验也有,但是依旧难以适应帝国目前这种全新的政治体系。
以至于相当多的地方官员都是严重依赖下属各部门的人员处理公务!
从施政能力上来看,大部分帝国的地方官员都是不合格的!
然而林哲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这种麻烦,毕竟天上不可能掉下来好几万个接收到近代教育的官员给他。
所以尽管大部分的地方官员能力都不怎么样,但是林哲也得捏着鼻子继续用着。
好在帝国中央各部门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有中央各部门做制导,那些地方官员们就算是颁布就班来做,估计也出不了多大的问题。
关于移民屯边的事,林哲算是准许了,不过却是要求毕余同先展开试点,等摸索出适当的经验后,再大规模推行。
得到林哲的准许后,毕余同很快就是行动了起来,以内阁农林部为主导,然后民政部进行配合,开始前期的移民囤边试点。
由于一开始没有经验,各方面的准备也不是很充足,加上毕余同急迫的希望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从而在自己的政绩簿上记上一笔,所以首期的移民囤边规模并不大,首期移民大概是一万人,移民主要来源于直隶、山东两省的无地农民。
安置地则是在东北沈阳附近(盛京)。
这些新移民将会以极为廉价的价格从国家手中获得大量土地,这些土地虽然不是免费发放,但是地价极为低廉,只有关内地价的十分之一左右地价价格,同时允许移民分十年时间以收获的农作物偿还。
同时实施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半税一共五年的优惠政策!
然后官方还会向农民提供种子,必要的农具、耕牛租用等生产资料,当然同样不是免费的,只是价格相当低廉,而且允许多年分期偿还。
这些都是优惠政策都是为了降低新移民的生存难度,毕竟帝国只给了一大片荒地给他们,如果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扶持的话,他们别说给帝国缴纳税收的,能不能活下来还是问题呢。
至于这些廉价提供给移民的土地,主要是来之于国有土地,大部分都是从满清贵族以及皇室等手中没收的各种田庄、围场、林场等。
再加上地方官府自身保有的大量官田等,也就导致了东北地区,尤其是比较偏僻的地方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国有土地,私人土地主要是集中在辽河一带以及辽西等地。 ↑返回顶部↑
这些都是严重影响了帝国在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
此外为了恢复民生,让民众修生养息,帝国对前几年受到战争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一般都是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的,比如说被太平军以及清军、镇胡军还有中华军都反复争夺过的九江地区,偌大的一个九江城就找不到几个活到战后的普通百姓,农村地区的民众也是大量逃亡,偌大一个九江府的剩余人口只有区区五万人,而且都是老弱妇孺,根本就没剩下几个青壮。
要知道九江可是赣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以及工商业基地啊,这受到如此严重的战争破坏自然也就极大的影响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为了恢复九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帝国一边是从其他地方搜罗无地的民众移民过去,并分发土地让他们耕种,另外一方面也是采取了首年免税,次年半税的扶持政策,试图让九江等赣北地区尽快回复元气。
由于战争的破坏,因此就帝国的农业税而言,征收的总量实际上还不如前清时代的田赋。
不过帝国得益于工商业的极大发展,工商业的税收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带动了海关收入的急剧增加。
这些都是让帝国税收比咸丰年间的满清税收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毕竟历史上满清消灭了太平天国后,都能搞出来一个所谓的同治中兴,没有道理他林哲统一中国后就做的更差啊。
因此统一后的中国,实际上会拥有比咸丰年间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支撑移民屯边等一系列的帝国施政。
既然资源上问题不大,那么限制大规模移民囤边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自然就是官方组织能力了!
对于新生的帝国而言,大多数的官员其实能力都不咋地,上层官员都还好一些,虽然可能出身都不怎么样,很多都是秀才,举人甚至科举时代不入流的人又或者干脆是商人出身,很少有和江道泉这样乃是前清进士出身的人,但是这些人以往都是林哲幕府的幕僚,他们虽然做八股文章不怎么样,但是办事能力都还算是可以的。
而帝国的中层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以及府省各部门的厅长,处长们,这些官员却大多数都是前清官员出身,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具备前清举人以上的功名,而且知府、知县这些主官的话往往还是前清进士出身。
然而这些人虽然做八股文章的本事不错,当官的经验也有,但是依旧难以适应帝国目前这种全新的政治体系。
以至于相当多的地方官员都是严重依赖下属各部门的人员处理公务!
从施政能力上来看,大部分帝国的地方官员都是不合格的!
然而林哲暂时也没有能力解决这种麻烦,毕竟天上不可能掉下来好几万个接收到近代教育的官员给他。
所以尽管大部分的地方官员能力都不怎么样,但是林哲也得捏着鼻子继续用着。
好在帝国中央各部门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有中央各部门做制导,那些地方官员们就算是颁布就班来做,估计也出不了多大的问题。
关于移民屯边的事,林哲算是准许了,不过却是要求毕余同先展开试点,等摸索出适当的经验后,再大规模推行。
得到林哲的准许后,毕余同很快就是行动了起来,以内阁农林部为主导,然后民政部进行配合,开始前期的移民囤边试点。
由于一开始没有经验,各方面的准备也不是很充足,加上毕余同急迫的希望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从而在自己的政绩簿上记上一笔,所以首期的移民囤边规模并不大,首期移民大概是一万人,移民主要来源于直隶、山东两省的无地农民。
安置地则是在东北沈阳附近(盛京)。
这些新移民将会以极为廉价的价格从国家手中获得大量土地,这些土地虽然不是免费发放,但是地价极为低廉,只有关内地价的十分之一左右地价价格,同时允许移民分十年时间以收获的农作物偿还。
同时实施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半税一共五年的优惠政策!
然后官方还会向农民提供种子,必要的农具、耕牛租用等生产资料,当然同样不是免费的,只是价格相当低廉,而且允许多年分期偿还。
这些都是优惠政策都是为了降低新移民的生存难度,毕竟帝国只给了一大片荒地给他们,如果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扶持的话,他们别说给帝国缴纳税收的,能不能活下来还是问题呢。
至于这些廉价提供给移民的土地,主要是来之于国有土地,大部分都是从满清贵族以及皇室等手中没收的各种田庄、围场、林场等。
再加上地方官府自身保有的大量官田等,也就导致了东北地区,尤其是比较偏僻的地方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国有土地,私人土地主要是集中在辽河一带以及辽西等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