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8章 大汉王朝(1 / 2)
第0188章大汉王朝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这让仁义国以外的其他四国国主非常头痛,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仁义国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同样进行了宣传,但宣传却是正面的。比如,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仁义国便这样宣传,在国家的帮助下,百姓化解矛盾,结束纠纷,握手言和。
一时间,百姓纷纷对仁义国产生了向往,不由自主地认为仁义国国主便是那传言中的明主,再结合仁义国的国号和平时国民的生活作风,便越发相信了。不需要叶随风引导,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仁义国有利的舆论。
其他四国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军士厌战,逃兵不断,本想杀鸡儆猴,反而更加激起百姓的不满。有很多百姓纷纷进入仁义国,要求加入仁义国国籍。
于是,仁义国国主华君儒发出昭书:仁义国地小物薄,无法容纳大量友国百姓,但为了表示仁义国的善意,仁义国将举全国之力,暂时收留友国百姓三个月。
其他四国算是看出来了,这一系列事件多半都与仁义国有关,但又苦于没有证据。本想联合出兵征讨,但一来本身四国之间就有矛盾,无法统一意见;二来百姓本就倾向仁义国估计即使出兵,也无法凑效,反而有可能引起举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四国国主纷纷写公函指责仁义国国主华君儒,华君儒只回:仁义国无心得罪各国,惟怜百姓尔。
而这时,叶随风感知到连通沙商队已经抵达东方五国境内,沙瓦尔正带领着元教众信徒四处宣传元教。当人们看到元教尊主的图腾像时,纷纷认出便是那日解救无辜百姓的“仙人”,元教很快便在东方五国传播开来。
四国国主本想制裁这些传教者,但慑于其背后的“仙人”之威,只得睁只眼闭只眼。
随着元教的传播,整个东方五国从归属感上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强。
正在这时,处于最东边的兴武国遭到不明异族的入侵。源源不断的异族人从海上登陆,并有侵吞整个东方六国之势。
叶随风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思索一番后,叶随风认为,这反而是加快东方五国统一的好时机,外敌入侵,能最大限度地使东方五国形成凝聚力。于是,叶随风建议华君儒站出来,向其他四国国主发出公函,组成联合大军,共同抵御外敌。
在其他三国作出响应以前,仁义国最先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开赴东部,支援兴武国。兴武国国主武成业对仁义国此举非常感激,立即认华君儒为大哥,表示以后愿意与仁义国结盟,成为友国,互不侵犯。
异族侵略者有百万之众,且武器优于东方五国。从沿海登陆后,分三路侵入东方五国,大楚国、兴武国、蒙骑国都遭到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大楚国和蒙骑国坐不住了,纷纷回函,愿意结成联合大军,共同御敌。
而天佑国见大势所趋,也知道唇亡齿寒的关系,加入了联军。由于仁义国是发起国,最终东方五国讨论决定,推举华君儒为联军最高统帅,负责全盘指挥各路大军迎敌。
而叶随风,则被华君儒任命为统帅高参,参与整个御敌保卫战的谋划和决策。
东方王国联合大军总计一百万,预备部队五十万。叶随风建议,任命武成业为东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东部敌军。
任命楚霸天为南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南部入侵之敌。任命蒙野王为西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西部入侵之敌。任命周天佑为中路军总指挥,主要负责对其他三路的后勤补给和战场支援。
叶随风则奔走于各个战场,为各路指挥者提供建议。东部地势平坦,无险要障碍可据守,叶随风便建议不与敌人进行海战,因为对方的武器射程远远优于己方,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是将敌人引到陆地上决战,派一支部队迂回潜入敌后,待敌人正面进攻之时,从后面袭击敌人,同时,阻断敌人后退路线。
而正面迎敌部队则,通过挖战壕、设置陷阱方式阻敌,尽量迟滞敌人的进攻势头,避免与敌人硬拼。
南部地势险要,是最易防守之地,叶随风建议楚霸天让军士多准备、石头、滚木之类的东西,借地势之利,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不可逞一时之勇。
西部乃辽阔的草原,而蒙骑国的骑兵部队正好发挥特长,叶随风建议,以骑兵冲击敌阵,将其队形冲散,再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最终,这场战役以五国联合大军的胜利告终,歼灭入侵者5余万,缴获各类先进武器装备无数,战船近两百艘。当然,五国联合大军也付出了近十万人的牺牲。
经过这场御敌保卫战,五国将士之间互相支援、配合,结成了深厚了战友情谊,五国之间再想开战,恐怕众军士都不答应。
在这场战争中,其他四国国主也见识到了仁义国国主宽广的胸襟气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百姓对仁义国的倾向度越来越高。
五国国主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也认识到只有统一,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不惧外敌的入侵。在武成业的提议下,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统一国家——大汉王朝,而王朝之主的最佳人选,自然是华君儒。就这样,在叶随风的推波助澜下,东方五国终归一统。
接着,在叶随风的帮助下,华君儒即任大汉王朝之初,便出台一系列强国措施。
首先,便是统一法度,将原仁义国的管理制度向全国推广,辅之以推广学堂教育,大力宣传忠孝礼仪,净化百姓的思想。
其次,大力发展经济,大汉王朝统一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发展生产;修筑道路,统一货币单位,经济流通。 ↑返回顶部↑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这让仁义国以外的其他四国国主非常头痛,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仁义国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同样进行了宣传,但宣传却是正面的。比如,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仁义国便这样宣传,在国家的帮助下,百姓化解矛盾,结束纠纷,握手言和。
一时间,百姓纷纷对仁义国产生了向往,不由自主地认为仁义国国主便是那传言中的明主,再结合仁义国的国号和平时国民的生活作风,便越发相信了。不需要叶随风引导,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仁义国有利的舆论。
其他四国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军士厌战,逃兵不断,本想杀鸡儆猴,反而更加激起百姓的不满。有很多百姓纷纷进入仁义国,要求加入仁义国国籍。
于是,仁义国国主华君儒发出昭书:仁义国地小物薄,无法容纳大量友国百姓,但为了表示仁义国的善意,仁义国将举全国之力,暂时收留友国百姓三个月。
其他四国算是看出来了,这一系列事件多半都与仁义国有关,但又苦于没有证据。本想联合出兵征讨,但一来本身四国之间就有矛盾,无法统一意见;二来百姓本就倾向仁义国估计即使出兵,也无法凑效,反而有可能引起举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四国国主纷纷写公函指责仁义国国主华君儒,华君儒只回:仁义国无心得罪各国,惟怜百姓尔。
而这时,叶随风感知到连通沙商队已经抵达东方五国境内,沙瓦尔正带领着元教众信徒四处宣传元教。当人们看到元教尊主的图腾像时,纷纷认出便是那日解救无辜百姓的“仙人”,元教很快便在东方五国传播开来。
四国国主本想制裁这些传教者,但慑于其背后的“仙人”之威,只得睁只眼闭只眼。
随着元教的传播,整个东方五国从归属感上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强。
正在这时,处于最东边的兴武国遭到不明异族的入侵。源源不断的异族人从海上登陆,并有侵吞整个东方六国之势。
叶随风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思索一番后,叶随风认为,这反而是加快东方五国统一的好时机,外敌入侵,能最大限度地使东方五国形成凝聚力。于是,叶随风建议华君儒站出来,向其他四国国主发出公函,组成联合大军,共同抵御外敌。
在其他三国作出响应以前,仁义国最先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开赴东部,支援兴武国。兴武国国主武成业对仁义国此举非常感激,立即认华君儒为大哥,表示以后愿意与仁义国结盟,成为友国,互不侵犯。
异族侵略者有百万之众,且武器优于东方五国。从沿海登陆后,分三路侵入东方五国,大楚国、兴武国、蒙骑国都遭到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大楚国和蒙骑国坐不住了,纷纷回函,愿意结成联合大军,共同御敌。
而天佑国见大势所趋,也知道唇亡齿寒的关系,加入了联军。由于仁义国是发起国,最终东方五国讨论决定,推举华君儒为联军最高统帅,负责全盘指挥各路大军迎敌。
而叶随风,则被华君儒任命为统帅高参,参与整个御敌保卫战的谋划和决策。
东方王国联合大军总计一百万,预备部队五十万。叶随风建议,任命武成业为东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东部敌军。
任命楚霸天为南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南部入侵之敌。任命蒙野王为西路军总指挥,带领三十万人抵御西部入侵之敌。任命周天佑为中路军总指挥,主要负责对其他三路的后勤补给和战场支援。
叶随风则奔走于各个战场,为各路指挥者提供建议。东部地势平坦,无险要障碍可据守,叶随风便建议不与敌人进行海战,因为对方的武器射程远远优于己方,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是将敌人引到陆地上决战,派一支部队迂回潜入敌后,待敌人正面进攻之时,从后面袭击敌人,同时,阻断敌人后退路线。
而正面迎敌部队则,通过挖战壕、设置陷阱方式阻敌,尽量迟滞敌人的进攻势头,避免与敌人硬拼。
南部地势险要,是最易防守之地,叶随风建议楚霸天让军士多准备、石头、滚木之类的东西,借地势之利,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不可逞一时之勇。
西部乃辽阔的草原,而蒙骑国的骑兵部队正好发挥特长,叶随风建议,以骑兵冲击敌阵,将其队形冲散,再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最终,这场战役以五国联合大军的胜利告终,歼灭入侵者5余万,缴获各类先进武器装备无数,战船近两百艘。当然,五国联合大军也付出了近十万人的牺牲。
经过这场御敌保卫战,五国将士之间互相支援、配合,结成了深厚了战友情谊,五国之间再想开战,恐怕众军士都不答应。
在这场战争中,其他四国国主也见识到了仁义国国主宽广的胸襟气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百姓对仁义国的倾向度越来越高。
五国国主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也认识到只有统一,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不惧外敌的入侵。在武成业的提议下,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统一国家——大汉王朝,而王朝之主的最佳人选,自然是华君儒。就这样,在叶随风的推波助澜下,东方五国终归一统。
接着,在叶随风的帮助下,华君儒即任大汉王朝之初,便出台一系列强国措施。
首先,便是统一法度,将原仁义国的管理制度向全国推广,辅之以推广学堂教育,大力宣传忠孝礼仪,净化百姓的思想。
其次,大力发展经济,大汉王朝统一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发展生产;修筑道路,统一货币单位,经济流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