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毁了中国电影(2 / 3)
尹安安也同意冯康的意见。
“杜导,如果这样的话全部都是新人的作品,我不认为能取得好成绩,这么做的结果只会是往水里扔钱,毫无效果。”
束玉也点了一下头,言简意赅道:“同意。”
杜安就知道他们会有这样的疑虑,说道:“现在剧院上演的这些电影不就是他们在导、他们在演的吗?不还是有很多人来看?这说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的,是经过了市场的检验的。”
冯康又道:“这不一样。现在剧场的短暂繁荣,和剧场正在上演的这些剧目有关——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剧目都是杜总你提供的剧本,在我看来这是基石,更加说明了需要杜总你的参与电影才能成功,光靠他们的话很难。”
这时,没等杜安回应,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束玉开口了。
“我觉得还是像我们计划好的那样,由你在这几部作品里挑选出市场反响最好的一部,然后由你来拍摄。”
她这就提到了杜安曾经说过的话了。
杜安拉她入场长安系的时候曾经对她说过一个计划,那就是:把长安系作为实验室,杜安在这里投放自己的创意,筛选出市场反馈最好的一部来拍摄电影,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收益。
在束玉看来,杜安已经做到了他承诺的前半部分——不管是百乐门的《回到未来》,还是长安道上的《黑衣人》,都是杜安提供的剧本和大概分镜图——现在就差后半部分,筛选出一部市场反馈最好的来拍电影了,而不是突如其来地要把所有的都搬上大银幕。
面对束玉的提议,杜安摇了摇头。
“太慢。”
不等几人再发言,他直接自己说了下去:“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没错,我承认,如果是我来拍的话,那么票房成绩肯定会比他们拍的好得多,但是我们的目光真的要这么短浅吗?”
与会几人之前还不把剧场门票的这点蝇头小利放在眼里呢,转眼就被杜安说目光短浅,都有些不服气,杜安却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自己继续快速地说下去。
“没错,如果按照我想的那样把电影交给他们,四部一起上,赚的都不一定有我多,但是他们量多啊,而且他们还年轻,市场对于他们是完全敞开的。”
“打个比方,我拍一部电影获取的利润为10,他们为1,他们加起来都没我多,但是市场对于他们是开放的,当他们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气之后,他们的吸金能力会增长,明年或许就是2,然后后年是3,以此类推,而我的吸金能力基本上已经到顶了,最多也就11,12这样子了,这样一算的话,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他们加起来的吸金能力就能超过我了。而且这只是在建立在四个团队的情况下,依据我们现在的团队建设,将来完全有能力做到一年上8部电影,甚至12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个人的吸金能力如何能够与之相比?”
杜安深切地明白正确的洗脑技术该是怎样的,所以他根本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直接快速地继续说下去。
“这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另外,就是可接触养成式偶像的特质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奖项,这个奖项和华表奖不一样,我们不需要评委,唯一的评委就是市场,也就是钱。”
“现在的电影奖项太单调太迂腐了,只会从技术性、思想性、社会责任感什么的来评价一部电影,却忽略了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属性,那就是娱乐性。”
“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电影奖项也不该是这样的。”
“电影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关注艺术深度,本身就是一种迂腐,是一种罪恶,只有这种奖项存在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行为,我们应该给那些致力于为观众提供观影享受的工作人员们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多创作这样能给观众们带来观影享受的作品,而娱乐性怎么评判?很简单也很公证,那就是票房数据。”
“这些电影的票房数据将会作为它们优劣的衡量标准,在年底的奖项评选中获得相应的名次,然后规定相应的奖励标准,比如说第一名的剧组成员会享受到工资翻倍、票房一定比例提成等奖励,对外资源、场外演出机会等也按照名次来分配,如果你想让你喜欢的演员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杜安打了个响指,“那就去包场吧。”
“并且为了不至于在电影下画时就确定它的名次,为了给观众多一点期待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把本年度后期的家庭市场影碟销售情况也计算进去,和上映票房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共同组成该影片的年度总票房。自己喜欢的演员的票房落后了?怕他伤心流泪,怕他来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杜安又打了个响指,“那就去买碟吧,一箱一箱的买,买了之后直接扔掉也没关系。”
“票房,将不会单纯地再是票房,它将像网络游戏里的道具一样,成为观众们战斗的武器,由我们来赋予它更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都是我无法承载,只能由他们来完成的,因为我已经成型了,观众们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养成的乐趣,只有他们才能胜任,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执意要他们上的原因。”
一番话下来,与会的几个人都听懵了,程泰来也不再瘫在椅背上了,整个人趴到了电脑前。
前面那个以量取胜还好,虽然角度不一样但还能理解,但是后面那些都是什么?
完全用金钱堆砌起来的电影奖项? ↑返回顶部↑
“杜导,如果这样的话全部都是新人的作品,我不认为能取得好成绩,这么做的结果只会是往水里扔钱,毫无效果。”
束玉也点了一下头,言简意赅道:“同意。”
杜安就知道他们会有这样的疑虑,说道:“现在剧院上演的这些电影不就是他们在导、他们在演的吗?不还是有很多人来看?这说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的,是经过了市场的检验的。”
冯康又道:“这不一样。现在剧场的短暂繁荣,和剧场正在上演的这些剧目有关——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剧目都是杜总你提供的剧本,在我看来这是基石,更加说明了需要杜总你的参与电影才能成功,光靠他们的话很难。”
这时,没等杜安回应,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束玉开口了。
“我觉得还是像我们计划好的那样,由你在这几部作品里挑选出市场反响最好的一部,然后由你来拍摄。”
她这就提到了杜安曾经说过的话了。
杜安拉她入场长安系的时候曾经对她说过一个计划,那就是:把长安系作为实验室,杜安在这里投放自己的创意,筛选出市场反馈最好的一部来拍摄电影,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收益。
在束玉看来,杜安已经做到了他承诺的前半部分——不管是百乐门的《回到未来》,还是长安道上的《黑衣人》,都是杜安提供的剧本和大概分镜图——现在就差后半部分,筛选出一部市场反馈最好的来拍电影了,而不是突如其来地要把所有的都搬上大银幕。
面对束玉的提议,杜安摇了摇头。
“太慢。”
不等几人再发言,他直接自己说了下去:“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没错,我承认,如果是我来拍的话,那么票房成绩肯定会比他们拍的好得多,但是我们的目光真的要这么短浅吗?”
与会几人之前还不把剧场门票的这点蝇头小利放在眼里呢,转眼就被杜安说目光短浅,都有些不服气,杜安却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自己继续快速地说下去。
“没错,如果按照我想的那样把电影交给他们,四部一起上,赚的都不一定有我多,但是他们量多啊,而且他们还年轻,市场对于他们是完全敞开的。”
“打个比方,我拍一部电影获取的利润为10,他们为1,他们加起来都没我多,但是市场对于他们是开放的,当他们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气之后,他们的吸金能力会增长,明年或许就是2,然后后年是3,以此类推,而我的吸金能力基本上已经到顶了,最多也就11,12这样子了,这样一算的话,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他们加起来的吸金能力就能超过我了。而且这只是在建立在四个团队的情况下,依据我们现在的团队建设,将来完全有能力做到一年上8部电影,甚至12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个人的吸金能力如何能够与之相比?”
杜安深切地明白正确的洗脑技术该是怎样的,所以他根本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直接快速地继续说下去。
“这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另外,就是可接触养成式偶像的特质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奖项,这个奖项和华表奖不一样,我们不需要评委,唯一的评委就是市场,也就是钱。”
“现在的电影奖项太单调太迂腐了,只会从技术性、思想性、社会责任感什么的来评价一部电影,却忽略了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属性,那就是娱乐性。”
“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电影奖项也不该是这样的。”
“电影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关注艺术深度,本身就是一种迂腐,是一种罪恶,只有这种奖项存在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行为,我们应该给那些致力于为观众提供观影享受的工作人员们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多创作这样能给观众们带来观影享受的作品,而娱乐性怎么评判?很简单也很公证,那就是票房数据。”
“这些电影的票房数据将会作为它们优劣的衡量标准,在年底的奖项评选中获得相应的名次,然后规定相应的奖励标准,比如说第一名的剧组成员会享受到工资翻倍、票房一定比例提成等奖励,对外资源、场外演出机会等也按照名次来分配,如果你想让你喜欢的演员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杜安打了个响指,“那就去包场吧。”
“并且为了不至于在电影下画时就确定它的名次,为了给观众多一点期待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把本年度后期的家庭市场影碟销售情况也计算进去,和上映票房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共同组成该影片的年度总票房。自己喜欢的演员的票房落后了?怕他伤心流泪,怕他来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杜安又打了个响指,“那就去买碟吧,一箱一箱的买,买了之后直接扔掉也没关系。”
“票房,将不会单纯地再是票房,它将像网络游戏里的道具一样,成为观众们战斗的武器,由我们来赋予它更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都是我无法承载,只能由他们来完成的,因为我已经成型了,观众们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养成的乐趣,只有他们才能胜任,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执意要他们上的原因。”
一番话下来,与会的几个人都听懵了,程泰来也不再瘫在椅背上了,整个人趴到了电脑前。
前面那个以量取胜还好,虽然角度不一样但还能理解,但是后面那些都是什么?
完全用金钱堆砌起来的电影奖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