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 章|破纵局武王伐韩 为故人秋果殉义(13 / 22)
诸将面面相觑。
“起有言!”白起拱手。
“白公子请讲!”
“就眼前情势,起以为,秦人不会轻易撤离,宜阳之战,必将持久。持久守御,重在三处,一是粮草,二是水,三是器械。我城中粮草可支三年,粮草不足虞,器械足用,亦不足虞。可虞者,是水。外城不可长守,若是秦人控制外围,制我水源,我内城就将无水可饮。是以白起建言主将,可使民众多掘深井,以防万一。”
“白公子所言甚是!”公仲侈应过,转向郡守韩儡,“掘井的事,由你实施,立马进行!”
“还有,”不及韩儡应声,白起接道,“守城不在守,攻城不在攻。是以白起建言主将,可在坚守城池的同时,挖掘一条隐秘暗道,通达西山,我经由此道,一可与外界随时保持联络,二可随时出动锐卒,扰敌心神,使其食不得安,睡不得眠。”
显然,这是一个更大胆的建策。
公仲侈盯住白起,良久,朝白虎拱个手,转对白起:“白起,本将决定奏请我王,任命你为宜阳军尉,自明日起,你就履行职责,统领诸将,守护宜阳,正式任命俟王命抵达!”
公仲侈当场任命一个未入军役的富家公子为众将之首,在场将军无不惊呆。有顷,掌声雷鸣。一是白家有钱,有白起做军尉,众将有靠山。二是白日之战,众将看在眼里,如果没有白起坚持开城门营救,就没有这日的大捷,城墙之外的数千韩卒也将无生还可能。
白起单膝跪地,示以大礼:“白起受命。相国厚遇,起碎骨以报!”
“诸位将军,”公仲侈接道,“秦人背信弃义,欲吞我宜阳,马踏三川。我等防守宜阳,事关国运、社稷,意义非凡。本相明晨即回郑都,统率上党、虎牢、郑城诸地军马,赶至宜阳,与秦人决战!还有,秦人毁誓违盟,我王已经重入纵盟,纵亲列国不会不出兵,诸将大可宽心一搏,要让秦人明白,老韩人的血也是热的!”
众将誓毕,各回职守。
翌日晨起,公仲侈在众多卫士保护下,通过依旧控制在韩人手中的后山通道,驱车东去。
与此同时,在黎明的晨曦中,一只大鸟从宜阳城内的一棵大树上腾空飞起,在宜阳城上空盘旋几圈,向西飞去。
韩国求请加入纵盟是苏秦早就料到的事。苏秦未料到的是,韩人求得这么快,且出此主意的竟然是张仪。
看来,张仪与武王是真的闹掰了。这个苏秦料到了,使陈轸使秦,为的也是这个。然而,如何才能救张仪出秦呢?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聚纵亲之力,打疼秦国。
只有打疼秦国,秦武王才会明白蛮力是不可以的,也才会善待张仪。眼下看来,尽管没有正式承认,张仪其实已经明了鬼谷先生所布的纵横大局,也明了他的苦心,不然不会使小顺儿给韩国透信。待过去眼前这道坎,他们兄弟共力完成鬼谷先生的这局天下大棋,并非没有可能。
此番五国纵盟,苏秦汲取前面教训,不再是空对空,而是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合纵是为摒秦,因而苏秦选择的是抗秦前哨魏国,在其都城大梁设立列国纵亲司,由魏襄王腾出六座连在一起的上卿级大宅,每一宅第原本为五进院落,由王室统一建制,各占地五亩,再经由工匠改造,合并成一个占地约三十亩的宠大院落,新起大门一座,远观起来高大雄伟,气势磅礡,由魏国派甲士日夜守护。大门的门楣上高悬一个匾额,上面是由天下大儒孟轲书写的“天下列国纵亲司府衙”几个金字。苏秦又使人从稷下学宫里招聘逾百有志于纵横大业的年轻人,门派不限,根据其所擅长,分派其不同职守。衙内六大宅第,纵亲五国各立一司,由纵亲国所派特使司守。另余一宅原本就是留给韩国的,这辰光就由韩国特使冷向住了。
由统一的纵亲司专人对接,列国事务处置起来就快捷许多。
然而,出兵援韩并非易事。赵国陷于中山,腾不出手。燕国尚未恢复元气,魏国与秦边境相连,压力本就巨大。能够出手的只有齐国与楚国。
楚、秦刚刚和解不说,楚人与秦连番征战,元气已伤,即使出兵,也只是象征性的。真正能够遏止秦人气势的,只能是齐人。匡章好说,主要是游说齐湣王。
而要游说齐王出兵救韩,只能是苏秦亲往。
在赴齐之前,苏秦已使冷向说服韩王,让韩王归还前番伐楚时所取得的包括叶城在内的全部楚地。韩王准允了,但要求楚王先出兵,韩国后归还所占楚地。楚怀王对秦人的怨恨仍旧未消,当即诏命驻守宛城的景翠引宛军五万,移防鲁关,做出援韩之势。
苏秦布局完毕,将纵亲司交给公孙衍统一协调,使飞刀邹驾车,直驱临淄。
不利的情报越来越多的传到咸阳。先是宜阳攻击失利,苦战逾月,伤亡近两万,不过是突破外城,且尚未控制全部外围,因为秦军背后总有小股韩人出没,防不胜防。甘茂修书,请公子华回咸阳求请补充兵力;继而是大梁向列国发出传檄,昭示天下,韩国正式加入列国纵盟,已在大梁立约,纵亲列国一致同意救韩制秦。
武王似也觉得是自己莽撞了,再次召集重臣,廷议局势。
与会重臣中没有张仪与魏章。魏章早于一个月前解甲归隐,南赴巴山。征巴蜀之时,魏章就喜欢巴地的青山绿水,也交下不少巴人朋友,承诺他们,有朝一日他会来巴地养贻天年,这辰光算是得遂所愿。张仪则直接抱病,由紫云回话了。
没有张仪与甘茂,廷议的气氛松活不少。武王是铁心伐韩的,众臣不再议论韩战,转入如何应对苏秦的纵盟。
应对苏秦,非张仪不可,是以众臣议来议去,话题不可避免地落到张仪身上。 ↑返回顶部↑
“起有言!”白起拱手。
“白公子请讲!”
“就眼前情势,起以为,秦人不会轻易撤离,宜阳之战,必将持久。持久守御,重在三处,一是粮草,二是水,三是器械。我城中粮草可支三年,粮草不足虞,器械足用,亦不足虞。可虞者,是水。外城不可长守,若是秦人控制外围,制我水源,我内城就将无水可饮。是以白起建言主将,可使民众多掘深井,以防万一。”
“白公子所言甚是!”公仲侈应过,转向郡守韩儡,“掘井的事,由你实施,立马进行!”
“还有,”不及韩儡应声,白起接道,“守城不在守,攻城不在攻。是以白起建言主将,可在坚守城池的同时,挖掘一条隐秘暗道,通达西山,我经由此道,一可与外界随时保持联络,二可随时出动锐卒,扰敌心神,使其食不得安,睡不得眠。”
显然,这是一个更大胆的建策。
公仲侈盯住白起,良久,朝白虎拱个手,转对白起:“白起,本将决定奏请我王,任命你为宜阳军尉,自明日起,你就履行职责,统领诸将,守护宜阳,正式任命俟王命抵达!”
公仲侈当场任命一个未入军役的富家公子为众将之首,在场将军无不惊呆。有顷,掌声雷鸣。一是白家有钱,有白起做军尉,众将有靠山。二是白日之战,众将看在眼里,如果没有白起坚持开城门营救,就没有这日的大捷,城墙之外的数千韩卒也将无生还可能。
白起单膝跪地,示以大礼:“白起受命。相国厚遇,起碎骨以报!”
“诸位将军,”公仲侈接道,“秦人背信弃义,欲吞我宜阳,马踏三川。我等防守宜阳,事关国运、社稷,意义非凡。本相明晨即回郑都,统率上党、虎牢、郑城诸地军马,赶至宜阳,与秦人决战!还有,秦人毁誓违盟,我王已经重入纵盟,纵亲列国不会不出兵,诸将大可宽心一搏,要让秦人明白,老韩人的血也是热的!”
众将誓毕,各回职守。
翌日晨起,公仲侈在众多卫士保护下,通过依旧控制在韩人手中的后山通道,驱车东去。
与此同时,在黎明的晨曦中,一只大鸟从宜阳城内的一棵大树上腾空飞起,在宜阳城上空盘旋几圈,向西飞去。
韩国求请加入纵盟是苏秦早就料到的事。苏秦未料到的是,韩人求得这么快,且出此主意的竟然是张仪。
看来,张仪与武王是真的闹掰了。这个苏秦料到了,使陈轸使秦,为的也是这个。然而,如何才能救张仪出秦呢?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聚纵亲之力,打疼秦国。
只有打疼秦国,秦武王才会明白蛮力是不可以的,也才会善待张仪。眼下看来,尽管没有正式承认,张仪其实已经明了鬼谷先生所布的纵横大局,也明了他的苦心,不然不会使小顺儿给韩国透信。待过去眼前这道坎,他们兄弟共力完成鬼谷先生的这局天下大棋,并非没有可能。
此番五国纵盟,苏秦汲取前面教训,不再是空对空,而是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合纵是为摒秦,因而苏秦选择的是抗秦前哨魏国,在其都城大梁设立列国纵亲司,由魏襄王腾出六座连在一起的上卿级大宅,每一宅第原本为五进院落,由王室统一建制,各占地五亩,再经由工匠改造,合并成一个占地约三十亩的宠大院落,新起大门一座,远观起来高大雄伟,气势磅礡,由魏国派甲士日夜守护。大门的门楣上高悬一个匾额,上面是由天下大儒孟轲书写的“天下列国纵亲司府衙”几个金字。苏秦又使人从稷下学宫里招聘逾百有志于纵横大业的年轻人,门派不限,根据其所擅长,分派其不同职守。衙内六大宅第,纵亲五国各立一司,由纵亲国所派特使司守。另余一宅原本就是留给韩国的,这辰光就由韩国特使冷向住了。
由统一的纵亲司专人对接,列国事务处置起来就快捷许多。
然而,出兵援韩并非易事。赵国陷于中山,腾不出手。燕国尚未恢复元气,魏国与秦边境相连,压力本就巨大。能够出手的只有齐国与楚国。
楚、秦刚刚和解不说,楚人与秦连番征战,元气已伤,即使出兵,也只是象征性的。真正能够遏止秦人气势的,只能是齐人。匡章好说,主要是游说齐湣王。
而要游说齐王出兵救韩,只能是苏秦亲往。
在赴齐之前,苏秦已使冷向说服韩王,让韩王归还前番伐楚时所取得的包括叶城在内的全部楚地。韩王准允了,但要求楚王先出兵,韩国后归还所占楚地。楚怀王对秦人的怨恨仍旧未消,当即诏命驻守宛城的景翠引宛军五万,移防鲁关,做出援韩之势。
苏秦布局完毕,将纵亲司交给公孙衍统一协调,使飞刀邹驾车,直驱临淄。
不利的情报越来越多的传到咸阳。先是宜阳攻击失利,苦战逾月,伤亡近两万,不过是突破外城,且尚未控制全部外围,因为秦军背后总有小股韩人出没,防不胜防。甘茂修书,请公子华回咸阳求请补充兵力;继而是大梁向列国发出传檄,昭示天下,韩国正式加入列国纵盟,已在大梁立约,纵亲列国一致同意救韩制秦。
武王似也觉得是自己莽撞了,再次召集重臣,廷议局势。
与会重臣中没有张仪与魏章。魏章早于一个月前解甲归隐,南赴巴山。征巴蜀之时,魏章就喜欢巴地的青山绿水,也交下不少巴人朋友,承诺他们,有朝一日他会来巴地养贻天年,这辰光算是得遂所愿。张仪则直接抱病,由紫云回话了。
没有张仪与甘茂,廷议的气氛松活不少。武王是铁心伐韩的,众臣不再议论韩战,转入如何应对苏秦的纵盟。
应对苏秦,非张仪不可,是以众臣议来议去,话题不可避免地落到张仪身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