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03节(3 / 4)
其实经过调查,郭桓的犯案手法极其的简陋和粗暴,说白了,他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大明如今的税务制度在运行上使用的还是元朝的一整套制度,即地方和中央两次核对税务。
在洪武帝治下的大明官员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吏治腐败的元朝自然也一样无法完成。
于是带空白账册这件事,就成了从元朝开始就有的“自古以来”,而到了明朝,各省份官员也在默许之中将这个老传统继承了下来。
作为本应当是监管督查部门的户部,在户部侍郎的有意纵容下,对这种明显是违规的举动持视若无睹之态。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的善良体贴,而是因为此举中有太多的利润。
要交多少,收到多少,核对了多少都是户部的一言堂,想要从中贪赃枉法难道很困难吗?
而且这种贪墨还是悄无声息,事后全无痕迹的高级做法,毕竟最后入户部仓库的确实是这些数目,而且也是由各省份官员所认可。
但这种贪污方法虽然安全,数额却着实有限。
毕竟各省份官员也不是傻子,人家送来了两万石粮食,你说只收到一万九千石人家也就认了,如果说说我只收到一万石,对方肯定跳脚。
一地的赋税也是官员升迁的评判标准,谁都不会心宽到为了偷懒放下自己的仕途,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于是,被空印账本养足了胃口和欲望的郭桓再次动手了,这次他直接选择修改账册。
如今的账册数字采用的是普通的计数法,也就是“一、二、三、四。”郭桓有一日发现这样的数字添几笔、圆几笔后就是另外一个数字,于是他便走上了修改账册之路。
改账册的数字远比改空印账册更加容易,而且数额更大,只要在百位数乃至千位数上修改一个数字,差的便是十万八千里。
不过这些账册既然已经到了他这儿便说明税粮已经经过了验收,被放入了专门的仓库。为了将这些粮食运走,郭桓十分狡猾得将兵部的几个侍郎全数拉下了水,为了避免后顾之忧,他又拉下了刑部。
工部之人要营造工程需要调粮,意外发现仓库内储粮不足,没关系,五百石可以让人闭嘴。
如此,涉案人越来越多,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郭桓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取粮,到后期的换粮,步步递进终于捅出了无法修补的窟窿。
被抓住之后,这位一手创下大明贪污第一案的小小侍郎未做一句辩解,被押解的过程中面色平静淡然,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天,对于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于赃款的去向亦是十分配合得给出了账册,心理素质堪称绝佳。
这次的案件中洪武帝表示不再信任刑部官员,他直接派了三批人马负责审理,三方各有手段的审理人员在整理文件时均表示从没遇见过这么配合的官员。
“你们说他图什么?”一个官员捏着厚厚的审查记录万分不解:“他贪了这么多钱都没怎么用,一家子人跟着他继续过苦日子,他做这些图个什么?就图一个刺激?”
“谁知道呢,你要是知道他的想法,你也得住进去。”
若非因为郭桓平日生活低调朴素,着实没有一夜暴富的浮夸姿态,他也不至于能逍遥隐藏这般久,早就被目光如炬的御史们抓住参上一本了。
郭桓不光造假本事一等一,就连如何消化赃款的能力也是一流。粮食体积庞大,可不像后世的纸钞一样,随便哪里都能藏,此物变现明显,任何一个市场突然出现大量新粮都会引起侧目,所以他去找了一个天然盟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江东富户。
被他贪污下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卖给了江东的粮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即便洪武朝屡次减税,江东的农民田税依然是举国第一,洪武帝定下的税负卡在了所有江东人的咽喉处,逼得他们勉强能呼吸,又没办法大喘气。
在这样的高额税率之下,当地人为了自救,便想方设法得从外地粮价便宜处购买粮食充交税费,然后省下这部分地去种植经济作物继续赚钱,而郭桓的脏粮恰巧和江东富户的需求精准吻合。
富户从他这里买到了便宜的大米,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运过去,换个包装换个戳封就能搞定,新米由富户拿过去再次交税再自然不过,绝对不会引起怀疑,郭桓左手进右手出,赚了个盆满钵盈。
封他一个十三世纪最会投机倒把人士绝对不为过。
于是,郭桓被抓,除了满朝涉案官员之外,又将洪武帝的视线引向了江东富户。
这些人可是用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不少赃粮啊,作为赃粮的主人,他自然要向这些人来要求物归原主了。 ↑返回顶部↑
大明如今的税务制度在运行上使用的还是元朝的一整套制度,即地方和中央两次核对税务。
在洪武帝治下的大明官员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吏治腐败的元朝自然也一样无法完成。
于是带空白账册这件事,就成了从元朝开始就有的“自古以来”,而到了明朝,各省份官员也在默许之中将这个老传统继承了下来。
作为本应当是监管督查部门的户部,在户部侍郎的有意纵容下,对这种明显是违规的举动持视若无睹之态。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的善良体贴,而是因为此举中有太多的利润。
要交多少,收到多少,核对了多少都是户部的一言堂,想要从中贪赃枉法难道很困难吗?
而且这种贪墨还是悄无声息,事后全无痕迹的高级做法,毕竟最后入户部仓库的确实是这些数目,而且也是由各省份官员所认可。
但这种贪污方法虽然安全,数额却着实有限。
毕竟各省份官员也不是傻子,人家送来了两万石粮食,你说只收到一万九千石人家也就认了,如果说说我只收到一万石,对方肯定跳脚。
一地的赋税也是官员升迁的评判标准,谁都不会心宽到为了偷懒放下自己的仕途,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于是,被空印账本养足了胃口和欲望的郭桓再次动手了,这次他直接选择修改账册。
如今的账册数字采用的是普通的计数法,也就是“一、二、三、四。”郭桓有一日发现这样的数字添几笔、圆几笔后就是另外一个数字,于是他便走上了修改账册之路。
改账册的数字远比改空印账册更加容易,而且数额更大,只要在百位数乃至千位数上修改一个数字,差的便是十万八千里。
不过这些账册既然已经到了他这儿便说明税粮已经经过了验收,被放入了专门的仓库。为了将这些粮食运走,郭桓十分狡猾得将兵部的几个侍郎全数拉下了水,为了避免后顾之忧,他又拉下了刑部。
工部之人要营造工程需要调粮,意外发现仓库内储粮不足,没关系,五百石可以让人闭嘴。
如此,涉案人越来越多,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郭桓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取粮,到后期的换粮,步步递进终于捅出了无法修补的窟窿。
被抓住之后,这位一手创下大明贪污第一案的小小侍郎未做一句辩解,被押解的过程中面色平静淡然,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天,对于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于赃款的去向亦是十分配合得给出了账册,心理素质堪称绝佳。
这次的案件中洪武帝表示不再信任刑部官员,他直接派了三批人马负责审理,三方各有手段的审理人员在整理文件时均表示从没遇见过这么配合的官员。
“你们说他图什么?”一个官员捏着厚厚的审查记录万分不解:“他贪了这么多钱都没怎么用,一家子人跟着他继续过苦日子,他做这些图个什么?就图一个刺激?”
“谁知道呢,你要是知道他的想法,你也得住进去。”
若非因为郭桓平日生活低调朴素,着实没有一夜暴富的浮夸姿态,他也不至于能逍遥隐藏这般久,早就被目光如炬的御史们抓住参上一本了。
郭桓不光造假本事一等一,就连如何消化赃款的能力也是一流。粮食体积庞大,可不像后世的纸钞一样,随便哪里都能藏,此物变现明显,任何一个市场突然出现大量新粮都会引起侧目,所以他去找了一个天然盟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江东富户。
被他贪污下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卖给了江东的粮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即便洪武朝屡次减税,江东的农民田税依然是举国第一,洪武帝定下的税负卡在了所有江东人的咽喉处,逼得他们勉强能呼吸,又没办法大喘气。
在这样的高额税率之下,当地人为了自救,便想方设法得从外地粮价便宜处购买粮食充交税费,然后省下这部分地去种植经济作物继续赚钱,而郭桓的脏粮恰巧和江东富户的需求精准吻合。
富户从他这里买到了便宜的大米,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运过去,换个包装换个戳封就能搞定,新米由富户拿过去再次交税再自然不过,绝对不会引起怀疑,郭桓左手进右手出,赚了个盆满钵盈。
封他一个十三世纪最会投机倒把人士绝对不为过。
于是,郭桓被抓,除了满朝涉案官员之外,又将洪武帝的视线引向了江东富户。
这些人可是用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不少赃粮啊,作为赃粮的主人,他自然要向这些人来要求物归原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