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追赃(2 / 3)
待朝中官员发现不对之处时,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很难控制下来的地步,百姓的恐慌源头在于大旱与盗卖官粮带来的粮食短缺,若是不能把这源头解决掉,相信就算是关了城门不让人出去,也无法将那恐慌控制下来。
可如今的京城在先前百姓们的抢购下,粮食储量确实不足,就算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来,也总得要一段时间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主审盗卖官粮案的萧靖北,在一次早朝时,又向赵天南上了奏折,建议追赃。
这个赃,自然是指的盗卖官粮一案里被官员们低价盗卖出去的官粮。
赵天南这段时间都尽快得不可开交,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时刻要关注着,盗卖官粮一案的最新进展亦不能放松,好不容易案子审完了,还没来得及对涉案官员的处置作出决断,京城又有了抢购粮食的风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为站在大武朝最顶端的那个人,赵天南最明白如今大武朝面临的局面。
江南等地大旱,秋收时粮食至少减产一半,大武朝有一小半地方的百姓都靠着这几处产粮地支撑着过活,这一下子这几处地方粮食减产这么大的比例,粮食短缺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若是现在不予理会,真到了秋收之后,恐怕整个大武朝都会因为粮食不足而陷入长久的动乱。
赵天南当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打下大武朝如今的江山,他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江山因为这一次大旱就陷入如此境地。
所以,几乎没多作考虑,他便同意了萧靖北那追赃的建议。
这些年被盗卖的官粮达到两千五百多万石,不仅数目巨大,而且时间还过了这么久,追赃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不管怎么样,哪怕只能追回一部分先度过了这个难关,也比坐看大武朝因粮食问题而动荡来得好。
于是,在几处粮仓所在地,随即又掀起了一波追赃热潮。
追赃两个字说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很难。
能在明知道粮食是从粮仓里盗卖出来的情况下,仍敢接手那些粮食的,不是自身就是有实力有底气的大商贾,便是背后有权贵做依靠,想从这些人手里将他们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东西抠出来,这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过了这么长时间,那些他们接手的官粮也早就经过各种途径转手了。
被派到地方追赃的人顶着赵天南给的压力,自然不敢放松分毫,可当地那些富户商贾,别说粮食早就已经转手了,就算是留在他们手里,又怎么可能平白交出去?
一方追着讨要,一方死活不肯给,这矛盾显然不可调和。
就在地方富户与追赃的官员互相别苗头的时候,京城里,赵天南也下了圣旨处置那些盗卖官粮案的涉案官员。
这件事牵扯如此之广,又几乎被天下百姓都看在眼里,自然不可能轻拿轻放,为了显示自己惩治此等朝廷蛀虫的决心,在赵天南的旨意之下,涉案不深的人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而那些情节严重的,则都判了斩立决。
这大概是大武朝成立之后,斩杀朝中官员最多的一年。
午门外,每隔个一天就有好几个涉案官员被斩,百姓们初时还觉得颇为新奇,能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被斩首,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段新奇的经历。
可是几次之后,渐渐的就没有百姓再好奇了。
斩首,再怎么说也是一件极为血腥之事,看多了晚上也会睡不安稳的。
这一年的夏天,据说午门外的地面都被腥红的血水渗透了,留下一块块血迹干涸后看着瘆人的黑红图案。
那么多朝中官员被斩首,甚至其中还有着许多是原本京中的权贵,这让朝中百官们莫不为此噤若寒蝉。
哪怕明知道那些人是因为胆大包天的参与了盗卖官粮,但只要一想到往日的同僚生命中留下的最后的痕迹居然是午门外的一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那些并未涉及此案的官员们仍会觉得心里不自在。
因为这,每每上朝时,百官们看向萧靖北的眼神也都难免透出些畏惧。
圣旨虽然是当今皇上下的,但他们可是听说过的,皇上在下旨之前还曾特意询问过萧靖北这个此案主审的意见,据说当时萧靖北可是斩钉截铁的上奏,必须严惩这些贪官,否则将来何以震慑其他欲行贪腐之事的官员。
虽然不知道皇上下旨之时,到底有几分是出于被萧靖北所说服,但至少,若没有萧靖北的上奏,皇上一定不会下如此狠手。 ↑返回顶部↑
可如今的京城在先前百姓们的抢购下,粮食储量确实不足,就算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来,也总得要一段时间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主审盗卖官粮案的萧靖北,在一次早朝时,又向赵天南上了奏折,建议追赃。
这个赃,自然是指的盗卖官粮一案里被官员们低价盗卖出去的官粮。
赵天南这段时间都尽快得不可开交,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时刻要关注着,盗卖官粮一案的最新进展亦不能放松,好不容易案子审完了,还没来得及对涉案官员的处置作出决断,京城又有了抢购粮食的风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为站在大武朝最顶端的那个人,赵天南最明白如今大武朝面临的局面。
江南等地大旱,秋收时粮食至少减产一半,大武朝有一小半地方的百姓都靠着这几处产粮地支撑着过活,这一下子这几处地方粮食减产这么大的比例,粮食短缺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若是现在不予理会,真到了秋收之后,恐怕整个大武朝都会因为粮食不足而陷入长久的动乱。
赵天南当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打下大武朝如今的江山,他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江山因为这一次大旱就陷入如此境地。
所以,几乎没多作考虑,他便同意了萧靖北那追赃的建议。
这些年被盗卖的官粮达到两千五百多万石,不仅数目巨大,而且时间还过了这么久,追赃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不管怎么样,哪怕只能追回一部分先度过了这个难关,也比坐看大武朝因粮食问题而动荡来得好。
于是,在几处粮仓所在地,随即又掀起了一波追赃热潮。
追赃两个字说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很难。
能在明知道粮食是从粮仓里盗卖出来的情况下,仍敢接手那些粮食的,不是自身就是有实力有底气的大商贾,便是背后有权贵做依靠,想从这些人手里将他们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东西抠出来,这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过了这么长时间,那些他们接手的官粮也早就经过各种途径转手了。
被派到地方追赃的人顶着赵天南给的压力,自然不敢放松分毫,可当地那些富户商贾,别说粮食早就已经转手了,就算是留在他们手里,又怎么可能平白交出去?
一方追着讨要,一方死活不肯给,这矛盾显然不可调和。
就在地方富户与追赃的官员互相别苗头的时候,京城里,赵天南也下了圣旨处置那些盗卖官粮案的涉案官员。
这件事牵扯如此之广,又几乎被天下百姓都看在眼里,自然不可能轻拿轻放,为了显示自己惩治此等朝廷蛀虫的决心,在赵天南的旨意之下,涉案不深的人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而那些情节严重的,则都判了斩立决。
这大概是大武朝成立之后,斩杀朝中官员最多的一年。
午门外,每隔个一天就有好几个涉案官员被斩,百姓们初时还觉得颇为新奇,能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被斩首,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段新奇的经历。
可是几次之后,渐渐的就没有百姓再好奇了。
斩首,再怎么说也是一件极为血腥之事,看多了晚上也会睡不安稳的。
这一年的夏天,据说午门外的地面都被腥红的血水渗透了,留下一块块血迹干涸后看着瘆人的黑红图案。
那么多朝中官员被斩首,甚至其中还有着许多是原本京中的权贵,这让朝中百官们莫不为此噤若寒蝉。
哪怕明知道那些人是因为胆大包天的参与了盗卖官粮,但只要一想到往日的同僚生命中留下的最后的痕迹居然是午门外的一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那些并未涉及此案的官员们仍会觉得心里不自在。
因为这,每每上朝时,百官们看向萧靖北的眼神也都难免透出些畏惧。
圣旨虽然是当今皇上下的,但他们可是听说过的,皇上在下旨之前还曾特意询问过萧靖北这个此案主审的意见,据说当时萧靖北可是斩钉截铁的上奏,必须严惩这些贪官,否则将来何以震慑其他欲行贪腐之事的官员。
虽然不知道皇上下旨之时,到底有几分是出于被萧靖北所说服,但至少,若没有萧靖北的上奏,皇上一定不会下如此狠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