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取舍(16)(2 / 2)
“将军恩义,我等没齿难忘!”吴俨等人见李旭这样说,只得再次道谢,然后领着麾下弟兄高高兴兴地去了。
回过头,李旭再度看向杨夫子。见夫子两鬓苍白,满脸灰尘,心中不觉沧然。众目睽睽之下,他不能上前相认,强忍住眼泪把头扭开,对着王七斤等人吩咐道:“你们先回城吧,此人在叛军中身份不低,我想审审他,随后就跟来!”
“那好,我们在前方半里之外等候大人。”王七斤为人甚是机灵,见到李旭方才的举止,已经知道这里边肯定有什么秘密。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大人物的隐私还是知道越少越好,因此也不多问,带着麾下兄弟一齐抖动了缰绳。
见众人均以去远,附近只剩下张秀和自己的几名贴身侍卫,李旭跳下马,缓缓地走向了授业恩师,缓缓用刀尖割断绳索。千言万语,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时间,嗓音竟有些哽咽。
“动手吧,速度快一点。别让我被人折辱后再死!”杨夫子笑了笑,对弟子的为难了然于胸。
这个弟子很出色,虽然他的家世贫寒。但他好学、沉稳、遇事能保持冷静。唯一缺点是太过淳厚了,这种性格放在民间是最好不过。放在官场上,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杨夫子背对着李旭,静静地等着最后那一次疼痛到来。痛过之后,师徒二人就都完美了。自己无悔无撼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旭子也就此补足了他性格上的缺点。
这是杨夫子想出的最好解决办法。大丈夫要懂得取舍,舍弃一个没用的糟老头,换来一生赫赫功业,同时把受师门牵连的隐患消灭在无形,这才是智者所为。
期待中的那一刀却始终没有劈下来。
“你啊,真叫为师失望!”杨夫子突然生气了,顿着脚大喝。他不想看到对方婆婆妈妈,既然选择了辅佐故主之子这条路,他就知道早晚会有今天。在死之前能看到自己的弟子超越自己,他的一生已经无所遗憾。
身后依旧没回声。杨夫子蓦然转头,发现李旭和张秀两个拉着坐骑,身影已经去远。而在自己身边,两匹空着鞍子的战马正在低头吃草。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无论将来为商为盗,师门终是向你敞开!”李旭记得当年夫子对自己说的话,坦然笑了笑,飞身跃上马背。。
马蹄声渐渐消失,漫漫长夜,漆黑如墨。
注1:李密的家世和他所献的上、中、下三策,见于史书,非杜撰。小时候俺读李密刻苦用功的故事,自行车把上也夹个单词本。可惜没撞到杨素,撞到大树。
注2:瓮城和古代城墙上的防护设施参见山西平遥古城实例。该城始建于汉代,隋唐重建,八十年代初,因为地方过于贫困,该古城一直没被地方政府拆除,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注3:“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标示,又叫作“串铃”。传说为药王孙思藐所首创,实际出现时间比隋唐更早。 ↑返回顶部↑
回过头,李旭再度看向杨夫子。见夫子两鬓苍白,满脸灰尘,心中不觉沧然。众目睽睽之下,他不能上前相认,强忍住眼泪把头扭开,对着王七斤等人吩咐道:“你们先回城吧,此人在叛军中身份不低,我想审审他,随后就跟来!”
“那好,我们在前方半里之外等候大人。”王七斤为人甚是机灵,见到李旭方才的举止,已经知道这里边肯定有什么秘密。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大人物的隐私还是知道越少越好,因此也不多问,带着麾下兄弟一齐抖动了缰绳。
见众人均以去远,附近只剩下张秀和自己的几名贴身侍卫,李旭跳下马,缓缓地走向了授业恩师,缓缓用刀尖割断绳索。千言万语,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时间,嗓音竟有些哽咽。
“动手吧,速度快一点。别让我被人折辱后再死!”杨夫子笑了笑,对弟子的为难了然于胸。
这个弟子很出色,虽然他的家世贫寒。但他好学、沉稳、遇事能保持冷静。唯一缺点是太过淳厚了,这种性格放在民间是最好不过。放在官场上,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杨夫子背对着李旭,静静地等着最后那一次疼痛到来。痛过之后,师徒二人就都完美了。自己无悔无撼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旭子也就此补足了他性格上的缺点。
这是杨夫子想出的最好解决办法。大丈夫要懂得取舍,舍弃一个没用的糟老头,换来一生赫赫功业,同时把受师门牵连的隐患消灭在无形,这才是智者所为。
期待中的那一刀却始终没有劈下来。
“你啊,真叫为师失望!”杨夫子突然生气了,顿着脚大喝。他不想看到对方婆婆妈妈,既然选择了辅佐故主之子这条路,他就知道早晚会有今天。在死之前能看到自己的弟子超越自己,他的一生已经无所遗憾。
身后依旧没回声。杨夫子蓦然转头,发现李旭和张秀两个拉着坐骑,身影已经去远。而在自己身边,两匹空着鞍子的战马正在低头吃草。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无论将来为商为盗,师门终是向你敞开!”李旭记得当年夫子对自己说的话,坦然笑了笑,飞身跃上马背。。
马蹄声渐渐消失,漫漫长夜,漆黑如墨。
注1:李密的家世和他所献的上、中、下三策,见于史书,非杜撰。小时候俺读李密刻苦用功的故事,自行车把上也夹个单词本。可惜没撞到杨素,撞到大树。
注2:瓮城和古代城墙上的防护设施参见山西平遥古城实例。该城始建于汉代,隋唐重建,八十年代初,因为地方过于贫困,该古城一直没被地方政府拆除,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注3:“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标示,又叫作“串铃”。传说为药王孙思藐所首创,实际出现时间比隋唐更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