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事 第539节(3 / 4)
所以,她还是有信心可以说服对方的。
至少值得一试。
见祖父还在犹豫,许明意又接着说道:“若是能将当年先皇之死的真相宣之于众,群臣必然要重新思量皇帝是否德不配位。皇帝昏聩至此,却仍能号令群臣,调天下兵马,不外乎是皇权二字。正因皇权于群臣与天下人心中历来根深蒂固,不容动摇,古往今外才会有凭昏君一人之力亡国之先例。
皇权威压在此,官员纵有百般不满,却也无法逾越。可若是有了适当的名目,只要这名目分量够重,便等同给了官员们更换君王的权力——弑君父,大逆不道,得位不正,天下再没比这更重的罪名了。”
若是利用得当,将皇帝从龙椅上拉下来不是不可能。
一旦没了皇权加身,皇帝纵有再多的恶,便也无法再应验到天下时局之上,而只能沦为一个无能狂怒的小丑。
这才是尽可能止损于天下的唯一捷径。
“然而此事关乎甚重,只凭纪修一人之言,未必就能够服众……”镇国公仍没能被说服:“他纵然是当年之事的亲历者,可空口无凭,谁会全信他?”
弄不好一个忤逆妄言之罪落在头上,被一刀砍了也说不定。
“是,单凭纪尚书的证词,或的确还不够。所以孙女入城之后,还要去见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
镇国公眉心微动:“何人?”
“敬容长公主。”
第630章 非我不可(谢反求诸己打赏加更)
敬容长公主?
镇国公一愣。
“祖父莫非是忘了先皇或曾留有遗诏交予长公主之事了?”当初长公主险些死于皇帝手下的内情,祖父也是知晓的。
镇国公摇了摇头。
忘自然是没忘……
“可先前不是说,那遗诏应是已经被皇帝拿走了?”
“应是如此,可纵然被皇帝取走了,长公主却一定亲眼看过,若能说动长公主出面作证此事,便不怕朝中人心不动摇——”
燕王若趁此时机入京,收拢本就溃散的人心,极有可能就能稳住大局,逼得皇帝退位。
虽时隔久远,已无实证在,但舆论二字单看如何利用了。
尤其是长公主的身份摆在这里,她是皇帝的亲胞妹,又是先皇临终前单独召见之人,若她与纪修出面共证此事,皇帝便休想撇清了。
且还有一个乔太医在。
若有纪修和长公主在前,那乔太医的出现和证词,便将是同样有力的。
镇国公听得糊里糊涂。
这道理他都懂……
“可长公主不是傻了吗?”
这还怎么出面作证遗诏之事? ↑返回顶部↑
至少值得一试。
见祖父还在犹豫,许明意又接着说道:“若是能将当年先皇之死的真相宣之于众,群臣必然要重新思量皇帝是否德不配位。皇帝昏聩至此,却仍能号令群臣,调天下兵马,不外乎是皇权二字。正因皇权于群臣与天下人心中历来根深蒂固,不容动摇,古往今外才会有凭昏君一人之力亡国之先例。
皇权威压在此,官员纵有百般不满,却也无法逾越。可若是有了适当的名目,只要这名目分量够重,便等同给了官员们更换君王的权力——弑君父,大逆不道,得位不正,天下再没比这更重的罪名了。”
若是利用得当,将皇帝从龙椅上拉下来不是不可能。
一旦没了皇权加身,皇帝纵有再多的恶,便也无法再应验到天下时局之上,而只能沦为一个无能狂怒的小丑。
这才是尽可能止损于天下的唯一捷径。
“然而此事关乎甚重,只凭纪修一人之言,未必就能够服众……”镇国公仍没能被说服:“他纵然是当年之事的亲历者,可空口无凭,谁会全信他?”
弄不好一个忤逆妄言之罪落在头上,被一刀砍了也说不定。
“是,单凭纪尚书的证词,或的确还不够。所以孙女入城之后,还要去见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
镇国公眉心微动:“何人?”
“敬容长公主。”
第630章 非我不可(谢反求诸己打赏加更)
敬容长公主?
镇国公一愣。
“祖父莫非是忘了先皇或曾留有遗诏交予长公主之事了?”当初长公主险些死于皇帝手下的内情,祖父也是知晓的。
镇国公摇了摇头。
忘自然是没忘……
“可先前不是说,那遗诏应是已经被皇帝拿走了?”
“应是如此,可纵然被皇帝取走了,长公主却一定亲眼看过,若能说动长公主出面作证此事,便不怕朝中人心不动摇——”
燕王若趁此时机入京,收拢本就溃散的人心,极有可能就能稳住大局,逼得皇帝退位。
虽时隔久远,已无实证在,但舆论二字单看如何利用了。
尤其是长公主的身份摆在这里,她是皇帝的亲胞妹,又是先皇临终前单独召见之人,若她与纪修出面共证此事,皇帝便休想撇清了。
且还有一个乔太医在。
若有纪修和长公主在前,那乔太医的出现和证词,便将是同样有力的。
镇国公听得糊里糊涂。
这道理他都懂……
“可长公主不是傻了吗?”
这还怎么出面作证遗诏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