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4)(1 / 3)
至于大明王朝的第三代,也就是如今大明名正言顺的皇位第二继承人木小白嘛洪武帝也不是很担心这小子,从大孙子回到应天府开始之后的各种表现来看,这小子也是个不省事的。
洪武帝看人很准,是龙是虫他看几眼就知道,几乎都不带错眼的,他孙子这个人啊,是一把剑,只不过是一把藏在了剑鞘里的剑。
不惹他的时候嘻嘻哈哈,惹到了他,这小子一准一的炸毛。
别看他现在和这些王叔们亲戚热热,若是到了时候真有什么事,这小子绝对立刻翻脸,下手绝对都不带半分犹豫的。
关于这点,看他孙子这两年倒腾的怎么对付日本国的手段就能看出来了。
从洪武十六年开始,日本国就进入了争相讨好大明的状态。
北朝希望大明承认其正统地位,摆脱三神器的束缚,南朝则是希望大明能够出兵攻打北朝,甚至于帮助有正统地位的南朝倭王夺回天下。
大明原本是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毕竟说好的不干涉藩国内政嘛,而且大明这些年在大量采购日本国内的白银,由于被争相讨好的关系,也的确是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
洪武帝自觉自己没有派人去搅浑水以谋取更多利益已经是很有良心了,让他派兵平乱?不好意思,他又不傻,这种好大喜功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绝对不做的。
对大明而言,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大家维持如今的状态。日本继续南北独立,大明也不必搞战队,而且两边都是政府,都能和大明做贸易,但是整个明朝君臣都没想到日本这个小国行事作风竟都带着股戾气。
在察觉明政府无意站队后,日本国对大明开启了骚扰模式。
他们的骚扰手段就是派出海贼到大明边境进行劫掠,一通烧杀劫掠之后再假借对方之名,可谓是做了x还要立牌坊,不要脸到了极点。
起初不明真相的大明还向对方政府发出了训斥,但是大明的海防也不是吃素的,在某一次倭寇行动前没擦亮眼睛,撞到了正布防的汤和手里后,真相顿时大白。
洪武帝顿时大怒,但怒归怒,大明对于日本除了发文训斥外的确没有太多的办法,派兵攻打?两国之间的海域风波不断,以此时刚刚从湖河作战转为沿海演练的水兵实力,船还没到日本估计就要因为晕船倒下一批。
而且日本国所在的位置十分微妙,它靠近大明的西侧海岸多为礁石浅滩,大船很难靠近,虽不至于完全没有良港,但那多有重兵把守,要攻入,对于远道而来的大明海军来说确实有些压力。
而其东部地区多为深水良港,宝船可轻易入湾,但那处洋流活动剧烈,风信顺遂之时也会撞上多飓风之季,即便是现代的钢铁大船也难挡飓风,遑论如今的木制船了。
这个时候的日本有多难打?从全盛时期的元帝国两次派兵,都拜倒在了其自然环境中就可看出。
正是仰仗着自己易守难攻,又有天然地理环境作为庇护的优势,日本才敢屡次来捋洪武帝的虎须。
但这不代表大明要吃下这个闷亏。
洪武二十年,皇长孙来到了福建,亲自主持海防工作,这位年仅15岁的小皇孙一到地方,就把以防守为主的政策扭转为了防守反击= =。
在祖父和父亲的默许,皇长孙登上大明战船在附近海域一番观察后,十分大手笔得将彼时多为福建移民的大湾岛(即台湾岛)上的原住民全数移回泉州、漳州,而空置的台湾岛则是被当做了海军训练的大本营。
台湾岛和福建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大明的属国高丽和日本岛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水文环境和气候也颇为相似,在此处演练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大部队在此驻扎后吸纳了大批本地的渔民和弄潮儿、海女作为有生力量,就连无法上战场的老渔民也被聘请来为士兵传授掌握水上平衡的方法以及应急状况的处理。
大明的强项在于陆军,比起陆军,海军不能说是瘸腿,那是根本就没有腿。
别看大明的军队打了不止一场水战,谋取天下的决定性一战鄱阳湖大战也是水战,但大明的水兵大部分都是陆军冒充的,对兵哥的要求那就是只要上船不晕还能射箭砍人就成,至于游泳啊、观察天气、如何在浪涛中睡着这些要求都基本不需要。
但是这套技术拿到海上就完全不行了,别的先不说,单单在海上睡着,以及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兵哥们就练了足有一个多月,这点和经年累月生活在海上的渔民小孩完全不能比。
那些小娃稍作锻炼就能在船上如履平地,至于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在洪武帝海禁后的现在依然适应海上生活咳咳,这个问题就不用去追究了。
在政策支持以及有钱有闲的小皇孙指挥下,大明海军的规模和质量以非同一般的速度迅速增长,物资、人力的需求吸引了商队,很快,被招募的民兵、民兵的家人、前来送粮的商人、搬运的驿夫、朝廷官员以及学子们让这个地方热闹起来。
为了修筑海防,在请示过洪武帝后,木白将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迁往了一座名为嘉禾屿的独立岛屿,并且以此作为大明防御的第一线以及指挥点,筑城名为厦门。
如此,一年后,洪武二十一年,大明以福建、台湾、澎湖列岛为中心,以厦门为指挥点的第一条东南向防守岛链修建完成。 ↑返回顶部↑
洪武帝看人很准,是龙是虫他看几眼就知道,几乎都不带错眼的,他孙子这个人啊,是一把剑,只不过是一把藏在了剑鞘里的剑。
不惹他的时候嘻嘻哈哈,惹到了他,这小子一准一的炸毛。
别看他现在和这些王叔们亲戚热热,若是到了时候真有什么事,这小子绝对立刻翻脸,下手绝对都不带半分犹豫的。
关于这点,看他孙子这两年倒腾的怎么对付日本国的手段就能看出来了。
从洪武十六年开始,日本国就进入了争相讨好大明的状态。
北朝希望大明承认其正统地位,摆脱三神器的束缚,南朝则是希望大明能够出兵攻打北朝,甚至于帮助有正统地位的南朝倭王夺回天下。
大明原本是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毕竟说好的不干涉藩国内政嘛,而且大明这些年在大量采购日本国内的白银,由于被争相讨好的关系,也的确是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
洪武帝自觉自己没有派人去搅浑水以谋取更多利益已经是很有良心了,让他派兵平乱?不好意思,他又不傻,这种好大喜功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绝对不做的。
对大明而言,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大家维持如今的状态。日本继续南北独立,大明也不必搞战队,而且两边都是政府,都能和大明做贸易,但是整个明朝君臣都没想到日本这个小国行事作风竟都带着股戾气。
在察觉明政府无意站队后,日本国对大明开启了骚扰模式。
他们的骚扰手段就是派出海贼到大明边境进行劫掠,一通烧杀劫掠之后再假借对方之名,可谓是做了x还要立牌坊,不要脸到了极点。
起初不明真相的大明还向对方政府发出了训斥,但是大明的海防也不是吃素的,在某一次倭寇行动前没擦亮眼睛,撞到了正布防的汤和手里后,真相顿时大白。
洪武帝顿时大怒,但怒归怒,大明对于日本除了发文训斥外的确没有太多的办法,派兵攻打?两国之间的海域风波不断,以此时刚刚从湖河作战转为沿海演练的水兵实力,船还没到日本估计就要因为晕船倒下一批。
而且日本国所在的位置十分微妙,它靠近大明的西侧海岸多为礁石浅滩,大船很难靠近,虽不至于完全没有良港,但那多有重兵把守,要攻入,对于远道而来的大明海军来说确实有些压力。
而其东部地区多为深水良港,宝船可轻易入湾,但那处洋流活动剧烈,风信顺遂之时也会撞上多飓风之季,即便是现代的钢铁大船也难挡飓风,遑论如今的木制船了。
这个时候的日本有多难打?从全盛时期的元帝国两次派兵,都拜倒在了其自然环境中就可看出。
正是仰仗着自己易守难攻,又有天然地理环境作为庇护的优势,日本才敢屡次来捋洪武帝的虎须。
但这不代表大明要吃下这个闷亏。
洪武二十年,皇长孙来到了福建,亲自主持海防工作,这位年仅15岁的小皇孙一到地方,就把以防守为主的政策扭转为了防守反击= =。
在祖父和父亲的默许,皇长孙登上大明战船在附近海域一番观察后,十分大手笔得将彼时多为福建移民的大湾岛(即台湾岛)上的原住民全数移回泉州、漳州,而空置的台湾岛则是被当做了海军训练的大本营。
台湾岛和福建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大明的属国高丽和日本岛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水文环境和气候也颇为相似,在此处演练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大部队在此驻扎后吸纳了大批本地的渔民和弄潮儿、海女作为有生力量,就连无法上战场的老渔民也被聘请来为士兵传授掌握水上平衡的方法以及应急状况的处理。
大明的强项在于陆军,比起陆军,海军不能说是瘸腿,那是根本就没有腿。
别看大明的军队打了不止一场水战,谋取天下的决定性一战鄱阳湖大战也是水战,但大明的水兵大部分都是陆军冒充的,对兵哥的要求那就是只要上船不晕还能射箭砍人就成,至于游泳啊、观察天气、如何在浪涛中睡着这些要求都基本不需要。
但是这套技术拿到海上就完全不行了,别的先不说,单单在海上睡着,以及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兵哥们就练了足有一个多月,这点和经年累月生活在海上的渔民小孩完全不能比。
那些小娃稍作锻炼就能在船上如履平地,至于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在洪武帝海禁后的现在依然适应海上生活咳咳,这个问题就不用去追究了。
在政策支持以及有钱有闲的小皇孙指挥下,大明海军的规模和质量以非同一般的速度迅速增长,物资、人力的需求吸引了商队,很快,被招募的民兵、民兵的家人、前来送粮的商人、搬运的驿夫、朝廷官员以及学子们让这个地方热闹起来。
为了修筑海防,在请示过洪武帝后,木白将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迁往了一座名为嘉禾屿的独立岛屿,并且以此作为大明防御的第一线以及指挥点,筑城名为厦门。
如此,一年后,洪武二十一年,大明以福建、台湾、澎湖列岛为中心,以厦门为指挥点的第一条东南向防守岛链修建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