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遇上贵人了(1 / 2)
始皇九年七月,嬴政下令征召全国刑徒八十万修建阿旁宫。八十万刑徒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赶到咸阳,而且咸阳附近也没有足够的兵力监视这些刑徒。
嬴政的诏命传达到各郡县制,也按照距离远近给各郡县制定了期限和一个批次的人数,各郡县根据这个期限和人数调派官差郡兵,押着刑徒赶赴咸阳。
嬴政只管下达诏命,其他的是他用不着考虑,李斯做为丞相首先想到的是不骚扰关中百姓。于是嬴政的诏命之后紧跟着传来的大秦丞相的政令。李斯命各地郡守自筹刑徒所需物资粮草,不得搅扰关中百姓。
各郡县高级官吏基本上都是关中秦人,对这条命令自然是无条件奉行,于是乎在全国各地通往咸阳的驰道上,一队队被绳索绑在一起的刑徒,被官差士卒押解着向着咸阳疾行。这些刑徒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显然在牢狱中也没少受罪。那些押解他们的官差士卒也是满身灰尘,这苦差事搁谁头上谁都得觉得憋屈。这些官差士卒不敢跟上司叫屈,就只能把怒火发泄到这些刑徒身上,吃拿卡要那都是轻的,有些地方的官差士卒愣是以虐待刑徒为乐,以至于各地通往咸阳的驰道两侧的荒野中经常可以看到新堆起来的没有墓碑和任何标记的坟墓。
更有甚者,那些有家眷的刑徒再被押往咸阳的时候,家人为了让其免受折磨不得不上下打点,有些女子为了让夫君能活着不得不钻进了押解刑徒的官差的被窝。
人家都这样了,但凡有点人性的人也会多少照顾刑徒一下,可这些官差士卒却跟吸血鬼一样不知满足。有的竟然当着刑徒的面对刑徒妻女搂搂抱抱,那脾气蔫的也就忍了,那脾气爆的立刻冲过去要拼命,结果一家人全部被砍倒在地。郡县官吏对这种事是不管的,反正牢狱里多得是刑徒,死多少再补多少就是了。所以,随意欺压刑徒的事件从暗处转到了明处,而且是不论地域随处可见,刑徒们都麻木了。他们学会了忍受,学会了沉默。
刘邦、樊哙领着二十县兵押解着一百刑徒离开沛县到达彭城,在彭城和泗水郡的刑徒大队汇合,刘邦见过负责押解这五千刑徒的泗水郡右尉领了号牌和粮草之后,和其他五十个亭长一起编好队伍直奔函谷关而去。
离开彭城两天后,刘邦和樊哙就见识到了官差和士卒是怎么盘剥压榨这帮刑徒的。一些亭长也私下里传授给刘邦一些借机搂钱的技巧,但是刘邦都没有用到刑徒身上。
倒是樊哙私下把这事告知刑徒们,刑徒中也是分上下的,也有领头之人。刘邦所押解的这一百刑徒中的领头人私下跟大家凑了一些钱财托樊哙交给刘邦。
刘邦收下这些钱财,他可以不要但是他手下还有几十个弟兄呢,人心隔肚皮前有车后有辙,别的亭长都那样做,被的官差士卒都有油水可捞,凭啥跟着你刘邦就啥也捞不到呢,所以刘邦把这些钱中的一份分给了手下,并严令他们不得虐待本队刑徒。
说实话跟着刘邦的这帮官差士卒还都算是良心未泯的,再说这些刑徒也都是沛县本地人,都是乡里乡亲的那好意思狠下心来压榨哇。只不过看着别的队那样做,不眠眼馋而已。如今刘邦把钱分给大家,众人心气顺了,虽说表面上对待刑徒和别的队没啥区别,但个中差距也只有沛县刑徒自己清楚。
这帮刑徒开始时也不感激刘邦,因为他收钱了,但后来刑徒们发现他们每天都能吃到八成饱。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各郡给刑徒准备的粮草少得可怜,每人每天只能吃两顿而且还只能吃四成饱,连半饱都很难,由此可见刘邦这一队刑徒能吃到八成饱简直就跟进了天堂一样。
刑徒们问过樊哙之后才知道,原来刘邦收的那些钱除了分给手下的,剩下的全用来给刑徒们买干粮了。为避免别的队看出来,刘邦对外只说高价贩卖这些干粮。如此一来不仅能让沛县刑徒吃的比别的队好,还让别的队纷纷效法,所说强买强卖本质上还算是压榨,但总比吹胡瞪眼直接抢要好上太多了。
没用多久,刘邦的仁义之名在泗水郡刑徒中暗暗传开,别的队的囚徒甚至通过关系暗中掉到了沛县囚徒的队伍中。别的队的囚徒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少那么几个,不是死了就是跑了。唯独刘邦的队伍不仅没少反而多了起来。带队右尉发现了这情况,但他却没心思管。这苦差事是早点完事早轻松,只要不出乱子,爱咋滴咋滴。右尉甚至想把全部的刑徒都教给刘邦管,因为他那一队不仅没有死的,就连一个逃跑的都没有。
秦律中《徭律》规定:百姓每年必须给官府服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役,不得逃避或延误。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这意思是说地方为朝廷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两副军甲。迟到三至五天,应受斥责;六至十天,罚一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军甲。《敦表律》还规定,服兵役期满后回家的农民,如无文券证明,就要“赀日四月居边”,即罚戍边四个月。
在大秦,但凡押解这种差使都是没人愿意干的,因为不仅辛苦而且还要面临被罚被责打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押解的官差和士卒其实也要和刑徒一起上工地,只不过他们是负责监工、指挥就跟个小工头似的,总之上边让干啥就得干啥。
一个百人队如果到了地方只剩几十个,那同样还要完成百人的工作量,那就不得不让士卒和官吏顶上去,除此之外还得挨罚。至于说人跑了误期了会被砍头,那纯属扯淡。“时期当斩”是大秦军律,不能用于民,而且只用于作战之时。对一帮民夫和刑徒实行军法,那也未免太看得起他们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只要是押解民夫刑徒的这种差使总少不了刘邦这个亭长,所以刘邦也最清楚这里面奥妙。他之所以愿意干这差事无非就是想去咸阳,万一碰上胡亥、李斯、赵高好顺便问问他的咸阳亭长啥时候能当上。
又过了几天,泗水郡刑徒赶到了修鱼城,这等于是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走了一半的路程,带队右尉下令在修鱼城外修整一天。
刑徒是不能进城的,这是秦律所定,为的就是避免这些罪人骚扰城中百姓扰乱治安。
五千刑徒外加一千五百押解的差官和士卒在修鱼城外安营扎寨,官差士卒们有帐篷可住,刑徒们就只能席天慕地,在这种情况下刑徒们也就不讲究了,赶紧睡觉恢复体力是真的。
官差士卒们也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刘邦这一队里的人被抽出十几个协助士卒站岗放哨。倒不是为防范野兽敌人,主要是怕这些刑徒逃跑。
刘邦、樊哙恰好轮到值守大营,于是哥俩领着手下围着大营转圈。刚转了三圈半突然发现从营内翻墙跑出一人,刘邦大喊一声:“别跑,你会死的!”
那人头也不回撒腿就跑,眼看着他跟兔子一样蹿上了驰道,刘邦樊哙领着人在后面紧追。
咻,噗!
一支弩箭贯穿那逃跑刑徒的头颅,那刑徒一头栽倒在驰道上,一匹高头大马飞快地跑到刑徒的尸体旁停住,一个黑衣黑甲蒙面的骑士翻身下马抽出长剑一剑将死去刑徒的脑袋砍下。
这时候,刘邦也跑到跟前,他拱手说到:“多谢大人相帮。在下泗水郡沛县泗水亭长刘邦。”
黑衣人:“你就是刘邦?呵呵,久闻大名,不想再此遇见了你。喏,这颗人头就送给你吧。” ↑返回顶部↑
嬴政的诏命传达到各郡县制,也按照距离远近给各郡县制定了期限和一个批次的人数,各郡县根据这个期限和人数调派官差郡兵,押着刑徒赶赴咸阳。
嬴政只管下达诏命,其他的是他用不着考虑,李斯做为丞相首先想到的是不骚扰关中百姓。于是嬴政的诏命之后紧跟着传来的大秦丞相的政令。李斯命各地郡守自筹刑徒所需物资粮草,不得搅扰关中百姓。
各郡县高级官吏基本上都是关中秦人,对这条命令自然是无条件奉行,于是乎在全国各地通往咸阳的驰道上,一队队被绳索绑在一起的刑徒,被官差士卒押解着向着咸阳疾行。这些刑徒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显然在牢狱中也没少受罪。那些押解他们的官差士卒也是满身灰尘,这苦差事搁谁头上谁都得觉得憋屈。这些官差士卒不敢跟上司叫屈,就只能把怒火发泄到这些刑徒身上,吃拿卡要那都是轻的,有些地方的官差士卒愣是以虐待刑徒为乐,以至于各地通往咸阳的驰道两侧的荒野中经常可以看到新堆起来的没有墓碑和任何标记的坟墓。
更有甚者,那些有家眷的刑徒再被押往咸阳的时候,家人为了让其免受折磨不得不上下打点,有些女子为了让夫君能活着不得不钻进了押解刑徒的官差的被窝。
人家都这样了,但凡有点人性的人也会多少照顾刑徒一下,可这些官差士卒却跟吸血鬼一样不知满足。有的竟然当着刑徒的面对刑徒妻女搂搂抱抱,那脾气蔫的也就忍了,那脾气爆的立刻冲过去要拼命,结果一家人全部被砍倒在地。郡县官吏对这种事是不管的,反正牢狱里多得是刑徒,死多少再补多少就是了。所以,随意欺压刑徒的事件从暗处转到了明处,而且是不论地域随处可见,刑徒们都麻木了。他们学会了忍受,学会了沉默。
刘邦、樊哙领着二十县兵押解着一百刑徒离开沛县到达彭城,在彭城和泗水郡的刑徒大队汇合,刘邦见过负责押解这五千刑徒的泗水郡右尉领了号牌和粮草之后,和其他五十个亭长一起编好队伍直奔函谷关而去。
离开彭城两天后,刘邦和樊哙就见识到了官差和士卒是怎么盘剥压榨这帮刑徒的。一些亭长也私下里传授给刘邦一些借机搂钱的技巧,但是刘邦都没有用到刑徒身上。
倒是樊哙私下把这事告知刑徒们,刑徒中也是分上下的,也有领头之人。刘邦所押解的这一百刑徒中的领头人私下跟大家凑了一些钱财托樊哙交给刘邦。
刘邦收下这些钱财,他可以不要但是他手下还有几十个弟兄呢,人心隔肚皮前有车后有辙,别的亭长都那样做,被的官差士卒都有油水可捞,凭啥跟着你刘邦就啥也捞不到呢,所以刘邦把这些钱中的一份分给了手下,并严令他们不得虐待本队刑徒。
说实话跟着刘邦的这帮官差士卒还都算是良心未泯的,再说这些刑徒也都是沛县本地人,都是乡里乡亲的那好意思狠下心来压榨哇。只不过看着别的队那样做,不眠眼馋而已。如今刘邦把钱分给大家,众人心气顺了,虽说表面上对待刑徒和别的队没啥区别,但个中差距也只有沛县刑徒自己清楚。
这帮刑徒开始时也不感激刘邦,因为他收钱了,但后来刑徒们发现他们每天都能吃到八成饱。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各郡给刑徒准备的粮草少得可怜,每人每天只能吃两顿而且还只能吃四成饱,连半饱都很难,由此可见刘邦这一队刑徒能吃到八成饱简直就跟进了天堂一样。
刑徒们问过樊哙之后才知道,原来刘邦收的那些钱除了分给手下的,剩下的全用来给刑徒们买干粮了。为避免别的队看出来,刘邦对外只说高价贩卖这些干粮。如此一来不仅能让沛县刑徒吃的比别的队好,还让别的队纷纷效法,所说强买强卖本质上还算是压榨,但总比吹胡瞪眼直接抢要好上太多了。
没用多久,刘邦的仁义之名在泗水郡刑徒中暗暗传开,别的队的囚徒甚至通过关系暗中掉到了沛县囚徒的队伍中。别的队的囚徒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少那么几个,不是死了就是跑了。唯独刘邦的队伍不仅没少反而多了起来。带队右尉发现了这情况,但他却没心思管。这苦差事是早点完事早轻松,只要不出乱子,爱咋滴咋滴。右尉甚至想把全部的刑徒都教给刘邦管,因为他那一队不仅没有死的,就连一个逃跑的都没有。
秦律中《徭律》规定:百姓每年必须给官府服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役,不得逃避或延误。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这意思是说地方为朝廷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两副军甲。迟到三至五天,应受斥责;六至十天,罚一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军甲。《敦表律》还规定,服兵役期满后回家的农民,如无文券证明,就要“赀日四月居边”,即罚戍边四个月。
在大秦,但凡押解这种差使都是没人愿意干的,因为不仅辛苦而且还要面临被罚被责打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押解的官差和士卒其实也要和刑徒一起上工地,只不过他们是负责监工、指挥就跟个小工头似的,总之上边让干啥就得干啥。
一个百人队如果到了地方只剩几十个,那同样还要完成百人的工作量,那就不得不让士卒和官吏顶上去,除此之外还得挨罚。至于说人跑了误期了会被砍头,那纯属扯淡。“时期当斩”是大秦军律,不能用于民,而且只用于作战之时。对一帮民夫和刑徒实行军法,那也未免太看得起他们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只要是押解民夫刑徒的这种差使总少不了刘邦这个亭长,所以刘邦也最清楚这里面奥妙。他之所以愿意干这差事无非就是想去咸阳,万一碰上胡亥、李斯、赵高好顺便问问他的咸阳亭长啥时候能当上。
又过了几天,泗水郡刑徒赶到了修鱼城,这等于是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走了一半的路程,带队右尉下令在修鱼城外修整一天。
刑徒是不能进城的,这是秦律所定,为的就是避免这些罪人骚扰城中百姓扰乱治安。
五千刑徒外加一千五百押解的差官和士卒在修鱼城外安营扎寨,官差士卒们有帐篷可住,刑徒们就只能席天慕地,在这种情况下刑徒们也就不讲究了,赶紧睡觉恢复体力是真的。
官差士卒们也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刘邦这一队里的人被抽出十几个协助士卒站岗放哨。倒不是为防范野兽敌人,主要是怕这些刑徒逃跑。
刘邦、樊哙恰好轮到值守大营,于是哥俩领着手下围着大营转圈。刚转了三圈半突然发现从营内翻墙跑出一人,刘邦大喊一声:“别跑,你会死的!”
那人头也不回撒腿就跑,眼看着他跟兔子一样蹿上了驰道,刘邦樊哙领着人在后面紧追。
咻,噗!
一支弩箭贯穿那逃跑刑徒的头颅,那刑徒一头栽倒在驰道上,一匹高头大马飞快地跑到刑徒的尸体旁停住,一个黑衣黑甲蒙面的骑士翻身下马抽出长剑一剑将死去刑徒的脑袋砍下。
这时候,刘邦也跑到跟前,他拱手说到:“多谢大人相帮。在下泗水郡沛县泗水亭长刘邦。”
黑衣人:“你就是刘邦?呵呵,久闻大名,不想再此遇见了你。喏,这颗人头就送给你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