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成立新的机构(1 / 2)
面对张峰的提问,王通解释道:“张书记,这个问题,我去省城开会时,与他相聚时,专门提到过。”
“王平当时挠了挠头,脸红了,说后悔也是有的。现在公务员的薪资待遇涨起来了,继续待下去,不一定比现在拿得少。”
“他点了一根烟,表情变得沉重起来,现在的工作虽然看着好,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做程序员太伤身,更新迭代速度太快。我只能奋斗这几年,争取挣够钱,然后转行。”
“他说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公务员是国家兜底养老,现在他没有子女,这几年挣的钱也只够给父母养老。以后,他也不想要孩子,不想再让孩子跟他受一样的苦。”
“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你父亲说现在就想抱孙子,不然死不瞑目啊。王平说没有进行回应,等到喝多了,他还是忍不住把那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说了出来,他们二老不死,我无法解脱啊。”
“我连忙转换话题,那让你重选一次,你会选择一毕业就去企业吗?”
“王平说他会选择去当兵。说进部队大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毕竟部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人际关系简单,按规矩办事行,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就算家里人找他办事,也可以用‘部队管得严’来进行推脱。”
“而一毕业就进企业,留在大城市,王平背负着这种家庭,依然难以立足。遇到事,他该回家还是得回家;亲戚朋友来城市,他该接待还是得接待,况且,企业里的那种干法也是要命的”。
“王平似乎也在重复其父亲王成高开低走的人生,好在落到最低端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开始扭转自己的人生曲线。”
“可是,他始终不敢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说道,公务员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确实很枯燥,但在企业里一眼看不到头,更让人恐惧。”
张峰想了想,说道:“王秘书长,麻烦你去省城一趟,找王平谈谈,我想在东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面设置一个大数据处理中心。”
“中心主任、副主任我没有办法让王平担任,但可以让他担任总工程师,同时明确中心主任、副主任,不能干涉纯技术上的问题。”
“考虑到从企业里挖人,可以采用年薪制,总工程师的话,可以一年拿到50万元。为了让他放心,可以签订五年的合同,以后还可以进行续签。”
“王秘书长,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我想看看王平的能力到底如何?二是让他没有经济上后顾之忧。三是万一我的工作变动了,五年的合同也是给王平一个保证。”
“东华市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可以的,完全不用担心到时会不履行合同。”
王通没有想到张峰身为市委书记,会为一个从企业挖的人进行如此周密的考虑,他当即便表态,立马去省城找王平进行谈话。
王通离开后,张峰让秘书找来了组织部长刘启海商量在组建大数据中心后,确定编制数,同时按照通常做法,还需要借调一批人员。
主要是在确定一个机构的编制数时,往往定编不多,但由于工作需要,往往会再从基层借调一批人员。
借调成了基层常态现象。
基层借调人员对待借调的心态不一:有人乐意,希望通过借调留在借调单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积极性不高,遇到借调的机会选择了放弃;有人则满是无奈与焦虑,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机会,一直熬下去……种种心态都与“调”有密切的联系。
谈及借调,刘启海说道:“张书记,从总体上讲,借调是一个好事情。现在基层单位内部年轻人成长渠道较窄,年轻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一下。借调后,如果能调过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调过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开阔视野。”
“在我们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年轻人觉得工作嘛,都需要一个希望,现在基层活儿多、压力大,一眼望不到头。在哪儿忙都是忙,换一个环境,开开眼界,不无裨益。”
“当然,无论是换平台、长见识,还是寻找新发展空间,多数被借调的基层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现,说不定运气好碰到机会,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调单位,实现人生的跳跃”。
“只是,事实上,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借调单位的领导经常会鼓励被借调的人员,好好工作,有机会了,我们会优先考虑你,可经常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期借而不调,导致被借调人员产生无奈与焦虑的心态。一些网友将‘借而不调’比喻成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张峰说道:“刘部长,这个事情,我也有体会,当初,我从学校借调到区教育局工作二年后,我一度很焦虑。”
“一方面考虑到借调这些年,收入少了又无法正式调进来,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为都待了这么久,就这样回去很不值,沉没成本太高。”
刘启海说道:“有人总结了借调人员要想转正,就必须经受住‘四大煎熬’:工作任务繁重、同工不同酬、解决编制遥遥无期、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为此很多借调人员自嘲为有编制的临时工。”
“再说了,原单位对人员借调的态度不一。借调往往没有期限,甚至被借调人员想以此为跳板离开,对此对于业务高手,原单位一般不支持进行借调。”
“当然,也有基层领导支持借调,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有进步,而不是一直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岗位上耗着,据我们了解,这些人往往是工作能力一般的人。” ↑返回顶部↑
“王平当时挠了挠头,脸红了,说后悔也是有的。现在公务员的薪资待遇涨起来了,继续待下去,不一定比现在拿得少。”
“他点了一根烟,表情变得沉重起来,现在的工作虽然看着好,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做程序员太伤身,更新迭代速度太快。我只能奋斗这几年,争取挣够钱,然后转行。”
“他说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公务员是国家兜底养老,现在他没有子女,这几年挣的钱也只够给父母养老。以后,他也不想要孩子,不想再让孩子跟他受一样的苦。”
“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你父亲说现在就想抱孙子,不然死不瞑目啊。王平说没有进行回应,等到喝多了,他还是忍不住把那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说了出来,他们二老不死,我无法解脱啊。”
“我连忙转换话题,那让你重选一次,你会选择一毕业就去企业吗?”
“王平说他会选择去当兵。说进部队大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毕竟部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人际关系简单,按规矩办事行,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就算家里人找他办事,也可以用‘部队管得严’来进行推脱。”
“而一毕业就进企业,留在大城市,王平背负着这种家庭,依然难以立足。遇到事,他该回家还是得回家;亲戚朋友来城市,他该接待还是得接待,况且,企业里的那种干法也是要命的”。
“王平似乎也在重复其父亲王成高开低走的人生,好在落到最低端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开始扭转自己的人生曲线。”
“可是,他始终不敢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说道,公务员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确实很枯燥,但在企业里一眼看不到头,更让人恐惧。”
张峰想了想,说道:“王秘书长,麻烦你去省城一趟,找王平谈谈,我想在东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面设置一个大数据处理中心。”
“中心主任、副主任我没有办法让王平担任,但可以让他担任总工程师,同时明确中心主任、副主任,不能干涉纯技术上的问题。”
“考虑到从企业里挖人,可以采用年薪制,总工程师的话,可以一年拿到50万元。为了让他放心,可以签订五年的合同,以后还可以进行续签。”
“王秘书长,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我想看看王平的能力到底如何?二是让他没有经济上后顾之忧。三是万一我的工作变动了,五年的合同也是给王平一个保证。”
“东华市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可以的,完全不用担心到时会不履行合同。”
王通没有想到张峰身为市委书记,会为一个从企业挖的人进行如此周密的考虑,他当即便表态,立马去省城找王平进行谈话。
王通离开后,张峰让秘书找来了组织部长刘启海商量在组建大数据中心后,确定编制数,同时按照通常做法,还需要借调一批人员。
主要是在确定一个机构的编制数时,往往定编不多,但由于工作需要,往往会再从基层借调一批人员。
借调成了基层常态现象。
基层借调人员对待借调的心态不一:有人乐意,希望通过借调留在借调单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积极性不高,遇到借调的机会选择了放弃;有人则满是无奈与焦虑,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机会,一直熬下去……种种心态都与“调”有密切的联系。
谈及借调,刘启海说道:“张书记,从总体上讲,借调是一个好事情。现在基层单位内部年轻人成长渠道较窄,年轻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一下。借调后,如果能调过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调过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开阔视野。”
“在我们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年轻人觉得工作嘛,都需要一个希望,现在基层活儿多、压力大,一眼望不到头。在哪儿忙都是忙,换一个环境,开开眼界,不无裨益。”
“当然,无论是换平台、长见识,还是寻找新发展空间,多数被借调的基层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现,说不定运气好碰到机会,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调单位,实现人生的跳跃”。
“只是,事实上,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借调单位的领导经常会鼓励被借调的人员,好好工作,有机会了,我们会优先考虑你,可经常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期借而不调,导致被借调人员产生无奈与焦虑的心态。一些网友将‘借而不调’比喻成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张峰说道:“刘部长,这个事情,我也有体会,当初,我从学校借调到区教育局工作二年后,我一度很焦虑。”
“一方面考虑到借调这些年,收入少了又无法正式调进来,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为都待了这么久,就这样回去很不值,沉没成本太高。”
刘启海说道:“有人总结了借调人员要想转正,就必须经受住‘四大煎熬’:工作任务繁重、同工不同酬、解决编制遥遥无期、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为此很多借调人员自嘲为有编制的临时工。”
“再说了,原单位对人员借调的态度不一。借调往往没有期限,甚至被借调人员想以此为跳板离开,对此对于业务高手,原单位一般不支持进行借调。”
“当然,也有基层领导支持借调,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有进步,而不是一直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岗位上耗着,据我们了解,这些人往往是工作能力一般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