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 / 4)
方晴坐在西屋炕上一边做针线,一边听着东屋里传来的影影绰绰的说话声。
说话的是同镇的王二婶。王二婶是个顶爽利的妇人,最好保媒拉纤,却并不以此为业,也不满嘴跑马,本镇人倒是很信服她。
王二婶给方晴提的是运河对面七里堡的冯家五爷的长子冯璋。
七里堡是个大村,虽归属陆镇来管,却比镇子主体部分还要大些。冯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地虽不少,人口更多,也只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农户。
这种人丁兴旺的富裕农户有些远见的多半会让子弟读书,择其优秀者培养以支撑门户,其他平庸者则只使其粗粗认得几个字便子承父业接着务农。这冯璋便是被选出来支撑门户那一个。
说来,对冯璋,方家并不陌生,因其蒙学便是在方家读的,且在方家一读就是六年,算是方守仁的得意门生。对这位清秀聪敏的小后生,方晴娘吴氏也是知道的。
对冯璋,方晴也不陌生。
方晴因是长女,到老大了才有兄弟,方守仁夫妇教养上便格外用心。方守仁认为,女子也当读书,不为做官,只为明理。启蒙时又小,还论不到男女大防上,便让女儿和弟子们在一处读书。方晴和冯璋差了四岁,方晴刚启蒙时,冯璋已读完四书了。
对这位师兄,方晴幼年时还是颇有好感的,他带来的兰花豆很是好吃,而且每次都多分给自己几颗——造化弄人,如今竟然要和他议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十五岁的方晴很有点慨叹唏嘘的意思。
唏嘘也没耽误偷听。当听说冯璋已入军官学校且是要毕业了,方晴又是一呆,方家小院就像神话里的神仙洞府,日子过得十年如一日,外面却早已天翻地覆了。
方晴愣神的工夫,王二婶已经把冯璋从脑袋顶到脚底板夸了一遍了,最后又总结似的说:“听说这冯家的小子原来在府上念书,他的人品学问,您只问方先生便知。”
吴氏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勤学上进的好孩子。”
王二婶又恭维方晴:“不是好的,我也不能给咱家大姐儿提,谁不知道大姐儿是个样样都拿得出的好闺女。”
“是您疼她呢。”吴氏见王二婶话说得亲近,又是夸方晴,便也顺着话茬说。
“哎呦,我忘了,冯家五奶奶还给了一张相片呢。”王二婶此时才拿出很有点伺机而动的意思,这张两寸小像也果真将吴氏心里已是许了的五分扩大到十二分。
吴氏仔细端详,相片中一个青年军官,比记忆中当然要长大许多,要说这冯璋本来长得就好,穿着这军装,清秀外更添了英武。
吴氏虽心里许了,但这样大事还需方守仁拍板,也需与闺女商议,终身之事终是要闺女点头才好。
“他二婶,我看这孩子是很好的,但这事还得跟晴姐他爹商量。这照片能留我这几天吗?让晴姐他爹也看看,他素来喜欢这个孩子,现在看见他出落得这样英武,肯定喜欢。”吴氏笑说。
“这我能做主,您留着吧。有句话怎么说了?师徒像爷俩?反正大致就这个意思吧!这孩子有这样大出息,也很有方先生的功劳。要是这事儿成了,您和方先生还真多了个半子。”王二婶说。
吴氏笑着叹口气:“不敢贪这功劳,当人长辈儿的,总是想着他们都过得好好儿的。”
王二婶又说两句情面话,便问方晴。吴氏说在西屋做针线,然后便要去唤方晴,谁想王二婶抬屁股便跟了过来。
方晴见王二婶进来,只做才知道王二婶来的样子,站起来让座,又倒茶。
王二婶一边吃茶,一边品度方晴。
苗苗条条的高个子,面貌长得却平常,扁鼻子厚嘴唇,倒是生了一双好看的凤眼,给这张脸增色不少。又可惜这姑娘是大脚。王二婶知道缘故,因她娘吴氏是旗人,旗人姑娘不裹脚。虽有这些不足,气度却是好的,不一惊一乍,也不缩手缩脚,说话时嘴角含笑,眼睛略略弯着,让人看着就喜兴。
再仔细看打扮,月白的半新不旧的褂子,外面套着石青月白枣红三色水田长坎肩,藏青的裤子——王二婶是有见识的人,曾见过县上去外面上学的女学生装扮,便觉得这样简素的才是书香门第姑娘应有的样子。
“大姐儿这活计是真好,看这蚂蚱绣的,活灵活现的。这是给你兄弟做的?”王二婶拿过方晴放在炕桌上的绣活儿端详。
“快别夸她,拙手笨脚的,学了这几年,也就是给她兄弟绣个鞋面做做这种小件,大件儿是不行的。”吴氏代为谦虚。
“大姐儿这样的年纪,能把小件绣得这样好,已经不错了。叫我看,咱这四邻八村,手比的上大姐儿的,少。”
“听说二婶最会绣各种花儿的样子,可惜二婶是个忙人,不然可得请您教教我呢。”方晴并不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面子话说得很好。
王二婶也是镇上有名的巧媳妇,最擅长绣花卉,方晴这话正是搔到痒处。 ↑返回顶部↑
说话的是同镇的王二婶。王二婶是个顶爽利的妇人,最好保媒拉纤,却并不以此为业,也不满嘴跑马,本镇人倒是很信服她。
王二婶给方晴提的是运河对面七里堡的冯家五爷的长子冯璋。
七里堡是个大村,虽归属陆镇来管,却比镇子主体部分还要大些。冯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地虽不少,人口更多,也只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农户。
这种人丁兴旺的富裕农户有些远见的多半会让子弟读书,择其优秀者培养以支撑门户,其他平庸者则只使其粗粗认得几个字便子承父业接着务农。这冯璋便是被选出来支撑门户那一个。
说来,对冯璋,方家并不陌生,因其蒙学便是在方家读的,且在方家一读就是六年,算是方守仁的得意门生。对这位清秀聪敏的小后生,方晴娘吴氏也是知道的。
对冯璋,方晴也不陌生。
方晴因是长女,到老大了才有兄弟,方守仁夫妇教养上便格外用心。方守仁认为,女子也当读书,不为做官,只为明理。启蒙时又小,还论不到男女大防上,便让女儿和弟子们在一处读书。方晴和冯璋差了四岁,方晴刚启蒙时,冯璋已读完四书了。
对这位师兄,方晴幼年时还是颇有好感的,他带来的兰花豆很是好吃,而且每次都多分给自己几颗——造化弄人,如今竟然要和他议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十五岁的方晴很有点慨叹唏嘘的意思。
唏嘘也没耽误偷听。当听说冯璋已入军官学校且是要毕业了,方晴又是一呆,方家小院就像神话里的神仙洞府,日子过得十年如一日,外面却早已天翻地覆了。
方晴愣神的工夫,王二婶已经把冯璋从脑袋顶到脚底板夸了一遍了,最后又总结似的说:“听说这冯家的小子原来在府上念书,他的人品学问,您只问方先生便知。”
吴氏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勤学上进的好孩子。”
王二婶又恭维方晴:“不是好的,我也不能给咱家大姐儿提,谁不知道大姐儿是个样样都拿得出的好闺女。”
“是您疼她呢。”吴氏见王二婶话说得亲近,又是夸方晴,便也顺着话茬说。
“哎呦,我忘了,冯家五奶奶还给了一张相片呢。”王二婶此时才拿出很有点伺机而动的意思,这张两寸小像也果真将吴氏心里已是许了的五分扩大到十二分。
吴氏仔细端详,相片中一个青年军官,比记忆中当然要长大许多,要说这冯璋本来长得就好,穿着这军装,清秀外更添了英武。
吴氏虽心里许了,但这样大事还需方守仁拍板,也需与闺女商议,终身之事终是要闺女点头才好。
“他二婶,我看这孩子是很好的,但这事还得跟晴姐他爹商量。这照片能留我这几天吗?让晴姐他爹也看看,他素来喜欢这个孩子,现在看见他出落得这样英武,肯定喜欢。”吴氏笑说。
“这我能做主,您留着吧。有句话怎么说了?师徒像爷俩?反正大致就这个意思吧!这孩子有这样大出息,也很有方先生的功劳。要是这事儿成了,您和方先生还真多了个半子。”王二婶说。
吴氏笑着叹口气:“不敢贪这功劳,当人长辈儿的,总是想着他们都过得好好儿的。”
王二婶又说两句情面话,便问方晴。吴氏说在西屋做针线,然后便要去唤方晴,谁想王二婶抬屁股便跟了过来。
方晴见王二婶进来,只做才知道王二婶来的样子,站起来让座,又倒茶。
王二婶一边吃茶,一边品度方晴。
苗苗条条的高个子,面貌长得却平常,扁鼻子厚嘴唇,倒是生了一双好看的凤眼,给这张脸增色不少。又可惜这姑娘是大脚。王二婶知道缘故,因她娘吴氏是旗人,旗人姑娘不裹脚。虽有这些不足,气度却是好的,不一惊一乍,也不缩手缩脚,说话时嘴角含笑,眼睛略略弯着,让人看着就喜兴。
再仔细看打扮,月白的半新不旧的褂子,外面套着石青月白枣红三色水田长坎肩,藏青的裤子——王二婶是有见识的人,曾见过县上去外面上学的女学生装扮,便觉得这样简素的才是书香门第姑娘应有的样子。
“大姐儿这活计是真好,看这蚂蚱绣的,活灵活现的。这是给你兄弟做的?”王二婶拿过方晴放在炕桌上的绣活儿端详。
“快别夸她,拙手笨脚的,学了这几年,也就是给她兄弟绣个鞋面做做这种小件,大件儿是不行的。”吴氏代为谦虚。
“大姐儿这样的年纪,能把小件绣得这样好,已经不错了。叫我看,咱这四邻八村,手比的上大姐儿的,少。”
“听说二婶最会绣各种花儿的样子,可惜二婶是个忙人,不然可得请您教教我呢。”方晴并不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面子话说得很好。
王二婶也是镇上有名的巧媳妇,最擅长绣花卉,方晴这话正是搔到痒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