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留一条路 繁杂内事(二合一)(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昌龄、王之涣也在裴旻不在的这小半年里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令得河西掀起了一阵文士之风。
  王昌龄道:“文教的推广,一切都在进行之中。华夏国会图书馆也建造的差不多了,馆主的人选不知公子可有人选?甘旭不止一次暗示,他愿意当此重任。并且愿意将家传的所有书籍都捐赠给图书馆,其中包括全本的《吕氏春秋》……”
  裴旻听了眼睛一亮,《吕氏春秋》是一本集合了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与大成的著作,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
  司马迁将《吕氏春秋》视为可以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的奇书。
  只是经过王莽之乱,董卓移都,惠怀之乱,侯景之乱,隋末唐初的大动乱这一连串的混乱,诸多古籍散佚。
  《吕氏春秋》亦是如此。
  但作为秦朝甘罗的后人,甘家存有《吕氏春秋》全本这样的好东西,亦不为怪。
  裴旻毫不迟疑道:“可以给他一个副馆长,馆长之位,我早已有人选了,正在来凉州的途中。少伯回去告诉甘老,若是愿意,自然欢迎,不愿也没办法。”
  王昌龄点头应诺,问了一句道:“却不知是何人?据属下了解,有不少人盯着馆长之位,寻常人怕是无法服众。”
  裴旻毫不介意的道:“我的老哥哥张旭,能服众否?”
  他这话音一落,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一并欢呼起来了。
  同为士林人,四人如何不知天下第一书法大家的威名?
  在张旭面前,四人就跟小粉丝一样,激动雀跃。
  “能,当然能!”王昌龄说的毫不迟疑。
  要知道张旭在士林里的地位,比裴旻还要高上一些。
  就连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高适这些人在凉州士林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何况是张旭?
  接下来李林甫、牛仙客也分别向裴旻汇报了工作。
  裴旻一一了解。
  河西的政务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向前发展,向着好的方向进步。
  裴旻褒奖了所有人,让他们退下,但将高适留了下来。
  高适的任务有些特别,他不是负责河西的事情,而是负责西域与河西的往来。
  未来的主战场必定是西域无疑,而高适身怀军事谋略,作为裴旻为数不多的军事幕僚,对于西域必需了解。
  当然裴旻并没有越权,大胆的将手伸向西域,而是加深与西域的接触,促进河西与西域的政务联系,顺便了解一些西域的情况。
  这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凉州能够成为大唐第三经济中心,靠的就是位于西域与长安、洛阳的中间,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地。
  “现在西域的都护叫杜暹还兼任碛西节度使,此人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监察御史、给事中,以清廉著称,开元四年,杜暹改任监察御史,并到碛西审核屯田事务。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人不和,相互攻讦,陛下便命杜暹调查。杜暹秉公处理,深得民心。蕃人为感谢杜暹,赠以重金,杜暹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又担心辜负蕃人的情意,将黄金收下却埋在幕帐之下。离开蕃境后,传书告知蕃人,蕃人知道后追赶了千余里方才放弃。”
  裴旻放心了,说道:“如此说来,杜暹是个人物,能够镇住西域?”
  高适顿了顿道:“确实如此,杜都督清廉节俭秉公执法,又得西域蕃人支持,可保太平,只是书生气息过重了些,”
  裴旻不以为然的道:“文人嘛,有点书生气息正常,你自己何尝没有?连我自己,有些事情也会生出一些书生意气。只要杜暹在西域稳个两三年,待凉州军成了气候。西域纵有动荡,又有何可惧?”
  陇右兵,裴旻是一点也不担心,都是跟随他多年的强兵悍将,凉州兵改制不过一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