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头痛的李世民(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说唐朝科举一改隋朝举荐为允许天下人皆可参与是跨时代的进步,那么殿试的出现就是科举制度在这个进步路上的一次升华。
  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于朝廷科举取士的目的,都有十足的提升。
  李治喜道:“殿试将会是学子与天子第一次会晤,是天子为朝廷未来的肱股之臣最大的认可,此提议当真妙不可言。我这便去请示父皇,由他下令开殿试,为朝廷择出栋梁之才。”他说着立刻便要动身,嘴里同时说道:“要不要一起去?”
  李元瑷摇头道:“不了,我去看看小兕子,就不凑热闹了!”
  李治微微一笑,也由他了。
  李治向李世民申请开殿试取才。
  李世民初听“殿试”详情,亦呆了一呆,细细思量,登时大喜过望,说道:“妙哉,朕一直担心科举未来。科举的普及确实让各大士族措手不及,于此一道,迟迟打不开局面。可父皇心底清楚,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旧习俗,一时没有缓过劲来。待他们认真对待科举,潜心研究,寒门百姓十有八九是考不过的。到时候大半进士,全出豪门,三甲及第也为豪门霸占,反而助长他们声势。这殿试一出,只消我们稍稍偏向寒门,对于天下寒门即是一大鼓励。此消彼长,待科举正式成为取士之法,世家亦无担忧必要了。”
  李世民受世家掣肘,并非他狠不下心来将之消灭。而是世家的存在,有利有弊。
  作为大唐最大的人才输送机构,有他们遍布天下各地为官安定一方,他才能无所顾忌的对外发动战事。
  真要受刮骨去肉之痛,消灭世家影响,只会因内耗而两败俱伤。
  一手抬起寒门,利用寒门的崛起来抢占世家的资源,直至双方平衡,相互掣肘,兵不血刃,方才是李世民心底最理想的状态。
  李世民性子心狠,却不嗜杀知晓进退,好战但又宽仁,懂得体恤生民疾苦,也只有如此多变的性格影响下,才能在恶劣的局面,开创贞观之治的辉煌。
  李世民说道:“让我猜猜,这法子是你十六叔想的吧!”
  李治颔首道:“也只有他,方能实时推陈出新。”
  李世民问道:“那他人呢?”
  李治应道:“去陪小兕子了!”
  李世民心底一软,自己最近确实是忽视了小兕子,颔首道:“也亏得有他,关于十六的婚事,你也要上点心,替父皇好好操办。本想着一回京最先处理这事,结果他们八字有些不合,直至六月才有对的上的良辰吉日,真是好事多磨。”
  说道李元瑷的婚事,李治突然想到一件头疼的事情,说道:“父皇,关于二十二叔的!”
  “等等!”李世民听到“二十二叔”这几个字,突然有些头疼,用力揉了揉两边的太阳穴,说道:“让为父缓缓,你再说。”
  李治的二十二叔,正是李世民的二十二地李元婴。
  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一个儿子,贞观二年出生,他的年纪比李治这个侄儿还小。
  以至于李渊死后,李元婴无人照料,是李世民亲自带大的。
  对于这个最小的弟弟,李世民给他折腾的夜不能寐。
  这也算是报应,为了扭转他在人们心中弑兄诛弟逼父的“血腥形象”,李世民对于幸存的弟弟们,他是遍施雨露,几乎照顾有佳。
  哪怕李元瑷初期这样的,也任劳任怨的给他擦拭屁股。
  若非险些闹出人命,他真不会特地去管,犹自任之。
  原以为李元瑷是个奇葩,没想到自己亲自养大的弟弟李元婴更加了不得。
  李元瑷的荒唐是在眼皮子底下的,而李元婴却是祸害在外。
  依照规矩,亲王要外出之蕃,为朝廷治理百姓的。李元婴年仅十一岁就给册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州。
  李世民哪里想到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就是一个混世魔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