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路 第12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子眸光闪了闪,半晌没有言语。
  凛冽的寒风打在身上,泛着凉意,但是吹不灭少年人的火气。
  天子由衷道:“你那先生倒是个妙人。”忽然,天子顿了顿,偏头问王宽:“朕依稀记得,英哥儿的先生是探花郎来着。”
  王宽笑道:“回皇上,正是秦探花。”
  天子恍然大悟,他也记起了当初霍大来找他,特意跟他说明情况,说请了探花郎给霍英做先生。
  没多久,天子离去,皇长孙和两个伴读也被送回了东宫。路上的时候,皇长孙看着旁边的霍英,欲言又止。
  霍英感觉到了,抬眸:“殿下有何吩咐。”
  皇长孙声音还是如以往,只是话中内容透露出一点心绪:“你以前的先生,待你真好,难怪你那般喜欢他。”
  李少师博学多才,认真教导他们,可是比起他,李少师明显更偏向父亲。毕竟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师……
  而他只是皇长孙,也就占了一个【长】的名头。
  除了母亲,没有人真心待他好。霍英的先生对霍英说的那些话,若非真心爱护霍英,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霍英想起秦遇,脸上有了笑容,“我早说过,先生最好的。便是论学问,先生也不会逊色于李少师。”
  这话太大胆,蒋名低着头,不敢吭声。
  皇长孙没有像以前那样,略过这个话题,而是道:“你以前的先生有才华,本殿是信的,但你说那位先生的才华,不逊色于李少师,本殿确实持怀疑态度。毕竟本殿从未见过那位先生的文章。”
  霍英一下子蹙眉,“先生作的文章寻来有些难度,但我有先生的手稿,等回去后我拿给你看。”
  蒋名耳朵动了动,他也很好奇。等他们回到东宫以后,霍英从他的书箱里拿出了秦遇特意给他编写的注释本。
  皇长孙翻了几页,就发现这注释本的内容贴合他们现在学的文章。除了经义理解,还有延伸出来的经典,似乎是怕人无聊,中间还扦插了小故事,但细看会发现,小故事里涵盖了一些地方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甚至还有律法,天象和算学,足见编写之人的用心良苦。
  而每一个字的行距,间距都是有规律的,工整有序说的便是如此了,看得人赏心悦目。
  皇长孙心中感慨,他不知道这位先生才华如何,但从现在的体会来说,这位先生的教学是比李少师好许多了。他偷偷想,然而还莫名心虚。
  皇长孙以后再回忆今日的心情时,都忍不住笑话自己自欺欺人,一个讲各地的地理,风俗,律法还有各种经典信手拈来的人,怎么会没有才华呢。
  但此时,皇长孙深觉心中所想,便是本心。
  如果秦遇知道皇长孙的想法,就能明白,这不就是被身边人强行安利,然后心里逆反了嘛。但是摆在面前的手稿又不错,就勉勉强强认可一点点儿。
  这天的事情,好像就这么过去了,众人都忙着自己的学业,公事。
  而像秦遇之前猜想的那样,今年冬天太冷,好些地方受了灾,大雪压倒了房屋,砸死了人。北边地区,好多牛羊冻死,草原部落没有足够的食物,边关又起了摩擦。
  京城一时间涌入了许多流民,户部和兵部以及巡逻官兵忙的团团转。朝堂上为了赈灾的银两吵翻了天。
  等赈灾银两确定,又就主领赈灾官员产生了分歧,百官推荐的人选不一,最后不知谁在人群中提了一句,何不让太子殿下亲行,以安民心。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齐刷刷看向龙椅上的天子。对于一国储君来说,在百姓受灾时,亲自带人赈灾,无疑能鼓舞士气,收拢民心。
  三位阁老对视一眼,陆续出列:“皇上,臣认为太子亲行赈灾,乃利国利民的好事。”
  “皇上,徐阁老所言甚是。”
  “皇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