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燕云往事(1 / 1)
卢俊义一边收拢田虎残部,一边全力巩固占领的淮西、苏浙地区,同时大力发展骑兵。而他一直没有放松对燕云十六州的关注,这一段时间内在燕云地区发生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局势,矛盾的焦点就是燕云地区的归属。宋朝对燕云的觊觎日久,不可放松。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后世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形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的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但后晋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赵宋王朝失去了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国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从燕云南下千里直至开封,都是平原地带,连个像样的山头都少见。开封的北面除了黄河之外,再无其他天然的险阻障碍,基本上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北来的游牧民族铁骑会很轻易地越过辽阔而肥沃的千里平原而到达开封城下,使中原王朝陷入被动之中。“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燕云之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本来他想一鼓作气攻取幽州城,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无论在治国还是行军打仗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若非意外去世,他是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对这一不利的国防形势曾忧心忡忡地说:“天下视幽蓟为北门,无幽蓟则天下时常不安。”当时广大南方未定,后方不稳定,不便对辽用兵,赵匡胤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相当于是个大的储钱罐,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打算存满了四五百万贯后,就把储钱罐砸碎了,与辽国谈判关于交还燕云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辽国同意了,这笔钱就作赎地款用,否则就充作军费,武力夺取,以总数五百万钱,单价二十五贯一个,买辽国二十万精兵的人头。可惜的是,赵匡胤不到五十岁,正值英年就在历史迷案“烛光斧影”中死掉了。
二十年后,在刚刚平灭北汉之后,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祸患,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宋军数十次战斗,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沉湎于歌舞升平的宴庆和美女的温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间还很威猛,到了战场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最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背上中了两箭,但是幸运的是可以坐上了骡车南逃,宋军天下无敌的精茫锐气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发动的对辽国的第二次战争遂告失败。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女人、小孩当政(辽圣宗以及太后萧燕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又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东出雄州,中路出飞狐口,西路出雁门关,挥师北伐。战前宋朝君臣在军事上做了长达七年的准备工作,连占领了辽国土地后要任命的官员都准备好了,而且各路的领军主帅曹彬、田重进、潘美(《杨家将演义》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都是曾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三路大军的进展开始都非常顺利,辽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在歧沟关等地宋军被当时辽国的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全线溃退。东线的惨败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不利,宋太宗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西路军掩护寰、朔、云等州的群众撤往内地,很快辽军的骑兵杀到了,宋军伤亡惨重。西路军的副统帅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杨业(杨继业),也在战斗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绝食殉国。至此,宋帝国企图以武力收复燕云地区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幸好这一次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否则宋军还要准备骡子车供他逃跑之用,不过宋太宗最终的死亡是背上的箭伤复发,而箭是辽国人上一次射的。
在这一次宋辽之间的军事大决战中,曾经在统一中原战争中百战百胜的宋朝雄师彻底地败在了辽国铁骑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熊”师。在这种失败的打击下,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得了“恐辽症”,并且这个病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都没有痊愈。从此以后,宋朝已经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勇气,只能够面对现实,考虑如何防范辽国骑兵快速南下的问题。
当那个猛女萧太后派遣辽军大举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黄河岸边。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可没有祖上那样威猛,在寇准的压力下方才“御驾亲征”。宋军精神大振,绝地反击,杀死了辽军的先锋萧达凛,艰难地取得了初步胜利。胆小的宋真宗看到形势变好马上见好就收,签订了宋辽澶渊之盟。萧太后也看到辽国根本也战胜不了宋朝,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自从宋太宗时代北伐失败后,得上了“恐辽症”的宋朝最终以岁银十万两、岁帛二十万匹的代价,买回了辽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诺,双方签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约。宋金双方的皇帝都是对天发誓保证今后互不侵略,这个是宋朝皇帝求之不得的。建国刚刚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被迫以相对屈辱的姿态,即同意了燕云十六州的汉族政权失地归属于辽国,换得了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
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一年十万两的岁币,对于当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辽国来说,还真的是雪中送炭的东西。但是对北宋这个经济大国而言,根本也不算什么负担。十万两银子,如果平摊到北宋五千万老百姓的头上,也就是区区两文左右。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一个烧饼,天下就不用打仗死人了,不必再为北方大国的频频入侵而烦恼了。
但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这个盟约在国家利益与外交实践中却是北宋建国之初在外交领域上的最大败笔,把宋朝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送朝”,开了“花钱买平安”的头。“澶渊之盟”的签订在法律上使赵宋朝廷实际上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统治,把那些地区的同胞彻底地送给了敌人,这标志着赵宋不仅在军事上放弃了收复失地的企图,而且在政治上也将燕云地区彻底划为境外了,这样真是对不起在这些地区苦盼王师的老百姓,燕云汉民苦盼百年终于绝望了,南宋江北汉民再次重复这样的期盼却再次绝望。最可耻的是,澶渊之盟不仅违背了石敬瑭献敌以来汉族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也将自后周以来,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厉兵秣马强攻硬打、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抛弃一空了,真的很对不起祖宗先人。澶渊之盟为北宋此后的对外政策定了个标准模式,也就是花钱可以摆平外交,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谓是开了个坏头。明明是辽国到宋朝的土地上抢吃的喝的,军事上也快要失败了,却转为敲诈勒索,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看家本领,你不给钱我就天天折腾你,我的日子过不好你也不要想过舒心的日子。后来的女真金国、蒙古元国都效仿契丹辽国如此整治赵宋朝廷,苦的却是广大汉民。
而赵宋朝廷竟然在获得初步胜利的时候甘愿结这种屈辱性的城下之盟,交钱以图苟安,其软弱无能、恐敌畏战之态,尽为外邦所看透,以后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胆敢与中原分庭抗礼,强求通商,哭着喊着索要“见面礼”,最后赵宋竟然按照澶渊之盟的标准照单全给。这之后,历代赵宋皇帝都喜欢花钱买平安交保护费,养成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爱好。因为这个爱好,就招进来了投其所好的金国贼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返回顶部↑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后世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形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的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但后晋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赵宋王朝失去了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国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从燕云南下千里直至开封,都是平原地带,连个像样的山头都少见。开封的北面除了黄河之外,再无其他天然的险阻障碍,基本上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北来的游牧民族铁骑会很轻易地越过辽阔而肥沃的千里平原而到达开封城下,使中原王朝陷入被动之中。“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燕云之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本来他想一鼓作气攻取幽州城,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无论在治国还是行军打仗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若非意外去世,他是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对这一不利的国防形势曾忧心忡忡地说:“天下视幽蓟为北门,无幽蓟则天下时常不安。”当时广大南方未定,后方不稳定,不便对辽用兵,赵匡胤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相当于是个大的储钱罐,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打算存满了四五百万贯后,就把储钱罐砸碎了,与辽国谈判关于交还燕云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辽国同意了,这笔钱就作赎地款用,否则就充作军费,武力夺取,以总数五百万钱,单价二十五贯一个,买辽国二十万精兵的人头。可惜的是,赵匡胤不到五十岁,正值英年就在历史迷案“烛光斧影”中死掉了。
二十年后,在刚刚平灭北汉之后,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祸患,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宋军数十次战斗,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沉湎于歌舞升平的宴庆和美女的温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间还很威猛,到了战场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最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背上中了两箭,但是幸运的是可以坐上了骡车南逃,宋军天下无敌的精茫锐气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发动的对辽国的第二次战争遂告失败。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女人、小孩当政(辽圣宗以及太后萧燕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又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东出雄州,中路出飞狐口,西路出雁门关,挥师北伐。战前宋朝君臣在军事上做了长达七年的准备工作,连占领了辽国土地后要任命的官员都准备好了,而且各路的领军主帅曹彬、田重进、潘美(《杨家将演义》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都是曾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三路大军的进展开始都非常顺利,辽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在歧沟关等地宋军被当时辽国的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全线溃退。东线的惨败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不利,宋太宗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西路军掩护寰、朔、云等州的群众撤往内地,很快辽军的骑兵杀到了,宋军伤亡惨重。西路军的副统帅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杨业(杨继业),也在战斗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绝食殉国。至此,宋帝国企图以武力收复燕云地区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幸好这一次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否则宋军还要准备骡子车供他逃跑之用,不过宋太宗最终的死亡是背上的箭伤复发,而箭是辽国人上一次射的。
在这一次宋辽之间的军事大决战中,曾经在统一中原战争中百战百胜的宋朝雄师彻底地败在了辽国铁骑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熊”师。在这种失败的打击下,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得了“恐辽症”,并且这个病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都没有痊愈。从此以后,宋朝已经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勇气,只能够面对现实,考虑如何防范辽国骑兵快速南下的问题。
当那个猛女萧太后派遣辽军大举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黄河岸边。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可没有祖上那样威猛,在寇准的压力下方才“御驾亲征”。宋军精神大振,绝地反击,杀死了辽军的先锋萧达凛,艰难地取得了初步胜利。胆小的宋真宗看到形势变好马上见好就收,签订了宋辽澶渊之盟。萧太后也看到辽国根本也战胜不了宋朝,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自从宋太宗时代北伐失败后,得上了“恐辽症”的宋朝最终以岁银十万两、岁帛二十万匹的代价,买回了辽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诺,双方签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约。宋金双方的皇帝都是对天发誓保证今后互不侵略,这个是宋朝皇帝求之不得的。建国刚刚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被迫以相对屈辱的姿态,即同意了燕云十六州的汉族政权失地归属于辽国,换得了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
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一年十万两的岁币,对于当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辽国来说,还真的是雪中送炭的东西。但是对北宋这个经济大国而言,根本也不算什么负担。十万两银子,如果平摊到北宋五千万老百姓的头上,也就是区区两文左右。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一个烧饼,天下就不用打仗死人了,不必再为北方大国的频频入侵而烦恼了。
但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这个盟约在国家利益与外交实践中却是北宋建国之初在外交领域上的最大败笔,把宋朝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送朝”,开了“花钱买平安”的头。“澶渊之盟”的签订在法律上使赵宋朝廷实际上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统治,把那些地区的同胞彻底地送给了敌人,这标志着赵宋不仅在军事上放弃了收复失地的企图,而且在政治上也将燕云地区彻底划为境外了,这样真是对不起在这些地区苦盼王师的老百姓,燕云汉民苦盼百年终于绝望了,南宋江北汉民再次重复这样的期盼却再次绝望。最可耻的是,澶渊之盟不仅违背了石敬瑭献敌以来汉族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也将自后周以来,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厉兵秣马强攻硬打、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抛弃一空了,真的很对不起祖宗先人。澶渊之盟为北宋此后的对外政策定了个标准模式,也就是花钱可以摆平外交,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谓是开了个坏头。明明是辽国到宋朝的土地上抢吃的喝的,军事上也快要失败了,却转为敲诈勒索,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看家本领,你不给钱我就天天折腾你,我的日子过不好你也不要想过舒心的日子。后来的女真金国、蒙古元国都效仿契丹辽国如此整治赵宋朝廷,苦的却是广大汉民。
而赵宋朝廷竟然在获得初步胜利的时候甘愿结这种屈辱性的城下之盟,交钱以图苟安,其软弱无能、恐敌畏战之态,尽为外邦所看透,以后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胆敢与中原分庭抗礼,强求通商,哭着喊着索要“见面礼”,最后赵宋竟然按照澶渊之盟的标准照单全给。这之后,历代赵宋皇帝都喜欢花钱买平安交保护费,养成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爱好。因为这个爱好,就招进来了投其所好的金国贼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