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拥兵自重(1 / 1)
崇贞二年七月末,蓟州大营。
蓟州城里塞满了各路明军,都是被调往山海关防线的各地兵马,蓟州富庶自然都往蓟州扎堆。内阁,兵部不给银子,让各部兵马自筹粮草,沿途官府置办军需,便苦了北直隶的大小地方官员。平仓粮地方官不敢动,便只能摊派到各州府,各州府只能向百姓伸手要粮,如今山海关一线兵力直逼三十万众,杨鹤还在不停的要求增兵。
蓟镇,如今是人满为患,兵满为患。
讲道理的兵头还肯乖乖等着官府给粮,不讲道理的便动手去抢,这便是崇贞二年的蓟州乱象。东林内阁,六部大臣都是没有治国经验的清流,更不懂打仗,一张张公文将各地兵马抽空云集山海关,完全不考虑沿途州府的补给能力,也不考虑山海关一线实际能容纳多少兵力。马城进蓟州时,甚至碰上了一支河南兵马和一支山西兵马,为了驻地大开出手死伤了一百多人的内讧。
两支兵马在一个叫阳村的地方大打出手,伤亡过百,百姓死伤的更多,最后山西兵马占了便宜,大咧咧的霸占了阳村民宅,就在蓟镇西北当起土霸王来了,人满为患的山海关到蓟镇一线,明军军纪败坏的速度极快。先是索要粮食后来直接用抢的,关内各州府被折腾的苦不堪言。因为山海关防线实在挤不下三十万人,许多明军便自做主张挑一块肥美富庶之地,长期驻扎,实际上形成了崇贞朝军阀割据的乱局。
蓟州南门,戒备森严。
马城实在看不下去了,命开原兵马上街维持军纪,杀气腾腾的开原子弟兵全副武装上街抓人,从妓馆,酒楼,赌厂中将军纪败坏的明军官兵抓起来,推到南城门通通砍了,三百多个脑袋挂在南城门,终于让混乱的蓟州平静了下来。血淋淋的脑袋里最大的官,是一个河南来的游击将军,游击将军都一刀砍了。和全副武装的开原铁骑开战么,各地明军还没这个勇气,连河南总兵巡抚也不敢多嘴告状。
南门,两万新军从密云大营开拔,移防蓟州。
密云新军是马城牢牢掌握的一支力量,军中大小将官都是开原子弟,一声令下便全军开拔,将内阁,兵部的公文当成了垃圾。
新军入城,马城更不客气一声令下,将挤在蓟州城的各部明军一万多人,通通如扫垃圾一般扫了出去,敢反抗者就地格杀。各部明军敢怒不敢言,被砍了一些脑袋后乖乖退到城外祸害乡里去了,移防蓟州的新军控制了全城,蓟州父老感恩戴德自发组织募捐,巴不得辽东伯和马家军,新军长驻蓟州。
城北,大营,肃杀。
马城见到一身戎装,穿着副将军服的李开元,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这位李兄干瘦的肩膀。李开元不胜唏嘘,眼睛含泪拱手道谢,他父子能在阉党逆案中保全下来,还是马城大闹江南的收获。丰城侯李承阼被勒令在家中闭门思过,李开元则降为副将,前往山海关军前效力。
副将这个闲职可大可小,显然李开元被架空了,如今新军主帅是新任蓟镇总兵张世显,直属上司是新任蓟辽总督张凤翼。这位张总督可是个大才子,出身兵备衙门却极擅长作曲,是明末戏曲大家著有灌园记,红佛记等名曲。这人还是个高产诗人,著有诗书多达八卷,这位张总督最著名的事迹,他给四大名著水浒传做过序。然而眼下这个大才子,著名文人,是总督蓟辽的大帅。
荒唐,滑稽,已经不足以形容明末东林党的疯狂揽权,一个只当过兵备道的作曲家能当蓟辽总督吗,能,读书人自是无所不能的。水利专家,辽东主帅袁映泰,总检察长山海关督师杨鹤之后,大明又出了个作曲家总督,作曲家张总督会打仗吗,自然是不会的。会打仗的丰承侯,一手缔造了京畿新军的李承阼,已经在家闭门思过了。
新任蓟镇总兵张世显还在上任的路上,此人是蓟辽总督张凤翼的亲戚,也是心腹。
摆酒,给李开元接风。
李开元喝了个酩酊大醉,马城陪着他喝了几杯高粱酒,看着外面大太阳叹气,瘸腿的大明朝如今是在用一只脚走路,东林党全面抢班夺权,连兵权也抢,如今坐镇山海关的是个大傻子杨鹤,坐镇蓟辽的是个浪漫的作曲家张凤翼,这两位大明才子指挥下的三十多万明军会闹出什么乱子呢。
新军,万万不能调到山海关,那便万劫不复了。
这两万新军是马城,李承阼两人,以背城为战为目的打造出来的守城部队,它并不是野战部队呀。重火绳枪营背靠火力强大的坚城,可以一战,一旦被拉到野外便完蛋了,装备沉重机动能力极差,又需要大量弹药补给,又没有强大的野战炮兵支援作战,便是一块令皇太极垂涎三尺的大肥肉。两万机动能力极差的重火绳枪兵,在建虏规模庞大的野战骑兵面前能做什么,只有原地等死的份。
新军一定要留在蓟州,成军不易,这是大明强军的种子呀。
李开元醉的人事不醒,马城头脑却格外清醒,起兵造反是万万不成的,倘若不满周岁的小皇子还活着,马城想也不想便起兵进京,将那群东林党乱刀砍死,然后让张皇后垂帘听政,自己做一做摄政王,偏偏小皇子死了,起兵造反也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法理上是万万行不通的。
这大明朝还是极注重伦理的,没有大义的名份,起兵造反便是死路一条。
然而马城也是有底牌的,蓟镇有一万五千子弟兵,两万新军也是马城一手打造,手握三万五千兵马就驻扎在蓟州,就能让诸位内阁大学士睡不好觉,马城自问没有对抗朝廷的底气,找几个盟友还是极容易的,比如新任宣大总督袁崇焕,此人钻营起来是把好手,又是读书人为数不多的猛将,能爬到宣大总督的位子上也是他的本事。
当年山西大捷,这位袁大人可是功劳薄上排前三的功臣,有这种显赫的履历军功打底,这位袁总督说话底气自然是很足的,此人善于钻营又有显赫战功,想不被皇上注意到都难,袁崇焕这人也没什么原则,当年他愿意巴结逢迎马城,王国桢,如今改换门庭,巴结上了东林党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位袁总督人在山西与直隶交界处的保定,拥兵五万,妥妥的实力派,袁总督想不想当军阀呢,马城不敢确定,但是十分了解此人的性格,此人性子孤傲不能容人,自然看不惯杨鹤这等无能之辈种种作为。此人还是有军事才华的,他拥兵五万驻扎在保定,这是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 ↑返回顶部↑
蓟州城里塞满了各路明军,都是被调往山海关防线的各地兵马,蓟州富庶自然都往蓟州扎堆。内阁,兵部不给银子,让各部兵马自筹粮草,沿途官府置办军需,便苦了北直隶的大小地方官员。平仓粮地方官不敢动,便只能摊派到各州府,各州府只能向百姓伸手要粮,如今山海关一线兵力直逼三十万众,杨鹤还在不停的要求增兵。
蓟镇,如今是人满为患,兵满为患。
讲道理的兵头还肯乖乖等着官府给粮,不讲道理的便动手去抢,这便是崇贞二年的蓟州乱象。东林内阁,六部大臣都是没有治国经验的清流,更不懂打仗,一张张公文将各地兵马抽空云集山海关,完全不考虑沿途州府的补给能力,也不考虑山海关一线实际能容纳多少兵力。马城进蓟州时,甚至碰上了一支河南兵马和一支山西兵马,为了驻地大开出手死伤了一百多人的内讧。
两支兵马在一个叫阳村的地方大打出手,伤亡过百,百姓死伤的更多,最后山西兵马占了便宜,大咧咧的霸占了阳村民宅,就在蓟镇西北当起土霸王来了,人满为患的山海关到蓟镇一线,明军军纪败坏的速度极快。先是索要粮食后来直接用抢的,关内各州府被折腾的苦不堪言。因为山海关防线实在挤不下三十万人,许多明军便自做主张挑一块肥美富庶之地,长期驻扎,实际上形成了崇贞朝军阀割据的乱局。
蓟州南门,戒备森严。
马城实在看不下去了,命开原兵马上街维持军纪,杀气腾腾的开原子弟兵全副武装上街抓人,从妓馆,酒楼,赌厂中将军纪败坏的明军官兵抓起来,推到南城门通通砍了,三百多个脑袋挂在南城门,终于让混乱的蓟州平静了下来。血淋淋的脑袋里最大的官,是一个河南来的游击将军,游击将军都一刀砍了。和全副武装的开原铁骑开战么,各地明军还没这个勇气,连河南总兵巡抚也不敢多嘴告状。
南门,两万新军从密云大营开拔,移防蓟州。
密云新军是马城牢牢掌握的一支力量,军中大小将官都是开原子弟,一声令下便全军开拔,将内阁,兵部的公文当成了垃圾。
新军入城,马城更不客气一声令下,将挤在蓟州城的各部明军一万多人,通通如扫垃圾一般扫了出去,敢反抗者就地格杀。各部明军敢怒不敢言,被砍了一些脑袋后乖乖退到城外祸害乡里去了,移防蓟州的新军控制了全城,蓟州父老感恩戴德自发组织募捐,巴不得辽东伯和马家军,新军长驻蓟州。
城北,大营,肃杀。
马城见到一身戎装,穿着副将军服的李开元,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这位李兄干瘦的肩膀。李开元不胜唏嘘,眼睛含泪拱手道谢,他父子能在阉党逆案中保全下来,还是马城大闹江南的收获。丰城侯李承阼被勒令在家中闭门思过,李开元则降为副将,前往山海关军前效力。
副将这个闲职可大可小,显然李开元被架空了,如今新军主帅是新任蓟镇总兵张世显,直属上司是新任蓟辽总督张凤翼。这位张总督可是个大才子,出身兵备衙门却极擅长作曲,是明末戏曲大家著有灌园记,红佛记等名曲。这人还是个高产诗人,著有诗书多达八卷,这位张总督最著名的事迹,他给四大名著水浒传做过序。然而眼下这个大才子,著名文人,是总督蓟辽的大帅。
荒唐,滑稽,已经不足以形容明末东林党的疯狂揽权,一个只当过兵备道的作曲家能当蓟辽总督吗,能,读书人自是无所不能的。水利专家,辽东主帅袁映泰,总检察长山海关督师杨鹤之后,大明又出了个作曲家总督,作曲家张总督会打仗吗,自然是不会的。会打仗的丰承侯,一手缔造了京畿新军的李承阼,已经在家闭门思过了。
新任蓟镇总兵张世显还在上任的路上,此人是蓟辽总督张凤翼的亲戚,也是心腹。
摆酒,给李开元接风。
李开元喝了个酩酊大醉,马城陪着他喝了几杯高粱酒,看着外面大太阳叹气,瘸腿的大明朝如今是在用一只脚走路,东林党全面抢班夺权,连兵权也抢,如今坐镇山海关的是个大傻子杨鹤,坐镇蓟辽的是个浪漫的作曲家张凤翼,这两位大明才子指挥下的三十多万明军会闹出什么乱子呢。
新军,万万不能调到山海关,那便万劫不复了。
这两万新军是马城,李承阼两人,以背城为战为目的打造出来的守城部队,它并不是野战部队呀。重火绳枪营背靠火力强大的坚城,可以一战,一旦被拉到野外便完蛋了,装备沉重机动能力极差,又需要大量弹药补给,又没有强大的野战炮兵支援作战,便是一块令皇太极垂涎三尺的大肥肉。两万机动能力极差的重火绳枪兵,在建虏规模庞大的野战骑兵面前能做什么,只有原地等死的份。
新军一定要留在蓟州,成军不易,这是大明强军的种子呀。
李开元醉的人事不醒,马城头脑却格外清醒,起兵造反是万万不成的,倘若不满周岁的小皇子还活着,马城想也不想便起兵进京,将那群东林党乱刀砍死,然后让张皇后垂帘听政,自己做一做摄政王,偏偏小皇子死了,起兵造反也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法理上是万万行不通的。
这大明朝还是极注重伦理的,没有大义的名份,起兵造反便是死路一条。
然而马城也是有底牌的,蓟镇有一万五千子弟兵,两万新军也是马城一手打造,手握三万五千兵马就驻扎在蓟州,就能让诸位内阁大学士睡不好觉,马城自问没有对抗朝廷的底气,找几个盟友还是极容易的,比如新任宣大总督袁崇焕,此人钻营起来是把好手,又是读书人为数不多的猛将,能爬到宣大总督的位子上也是他的本事。
当年山西大捷,这位袁大人可是功劳薄上排前三的功臣,有这种显赫的履历军功打底,这位袁总督说话底气自然是很足的,此人善于钻营又有显赫战功,想不被皇上注意到都难,袁崇焕这人也没什么原则,当年他愿意巴结逢迎马城,王国桢,如今改换门庭,巴结上了东林党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位袁总督人在山西与直隶交界处的保定,拥兵五万,妥妥的实力派,袁总督想不想当军阀呢,马城不敢确定,但是十分了解此人的性格,此人性子孤傲不能容人,自然看不惯杨鹤这等无能之辈种种作为。此人还是有军事才华的,他拥兵五万驻扎在保定,这是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