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1 / 3)
“张元济和蔡元培~!”熊希龄说道
徐天宝对蔡元培很熟悉,但是对张元济不熟,便问道:“这位张元济是何许人也?”
熊希龄说道:“这张元济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当年参加、支持和同情戊戌变法的,被杀的被杀,革职的革职。翰林院里,张謇去办实业了,蔡元培回老家教书了,原本等着坐牢杀头的张元济,因李鸿章相助而幸免。李鸿章将他推荐给盛宣怀,于是他来到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当了译书院院长,后来还当了南洋公学的校长。”
管廷献说道:“如此人才难得,秉三先生当为都统求之!”
熊希龄笑道:“可是5年前,他不知道为什么,辞去了校长职务,到一家印书的作坊里挡了经理,说是要要开民智,就需要传播新学,而传播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印刷书籍。”
徐天宝说道:“这位菊生先生倒是个人才,只是蔡元培~~”
熊希龄忙说道:“元培确实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但是如今时过进迁,他现在一心教书育人。他与我私交甚笃,我可以为他担保~”
“好吧,那就辛苦秉三为我去请这两位先生前来热河~!”徐天宝说
熊希龄大喜,说道:“卑职一定极尽全力!”
徐天宝点了点头,说道:“古人说要强国一定要内修文德,外修武备,如今文德已经有了两位先生,武备方面,诸位可有良将举荐?”
管廷献说道:“我朝武备西学德意志,东学日本,都统与德国人较好,不如请些德国教员前来教学。”
徐天宝点了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中国眼下根本没有人可以称得上是军事教育家的,哪怕后世被称之为军事教育家的蒋百里和蔡锷,现在也是小年轻。蒋百里从来没有实战经验,蔡锷则远在云南,而且纵观后世,他练出来的兵也不过如此。没办法,还是修好了庙再去请洋和尚吧
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手里的德国贷款来发展热河地方经济了。根据热河的情况,徐天宝制定了热河未来4年里要做的事情。在徐天宝的计划里,4年之后正好辛亥革命爆发,那是自己就要以热河为基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热河眼下的大型企业只有振华机器公司一家,所以所有的计划都是以振华公司为核心展开的:
第一是发展农业,农业作为第一产,是位工业提供原料的,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其实热河一带的土质不算太差,水源也有保障,只是农业基础设施太差,因此,徐天宝打算首先投入五十万两银子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走集约化、工业化的生产路子。实行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方针,首先稳定和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然后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发展小麦、玉米、土豆、肉牛、肉羊的种植和养殖。其中又以土豆加工为支柱产业,后世内蒙东部是土豆出产大省,土豆加工工业原料不成问题。同时,振华公司也要开始向化肥领域进军,此举一来可以提高热河的农业水平,二来化肥也是制造炸药的廉价原料。
第二是发展工业,具体细分为水泥、煤炭、冶金、机械制造、轻纺化工、和医药六大块。
水泥方面,热河一带拥有制造水泥的丰富原料石灰石和粘土,面对眼下的旺盛的建设需求,水泥是不可或缺之物。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水泥厂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近2年之内的产品基本全部热河省自用,预计要到第三年才会有大量的余量用于市场销售。
煤炭化工则是通过招募国内国外有经验的技师发展煤化工产业。从产原煤向进一步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平庄煤矿,争取平庄煤矿在四年之内实现机械化采掘和加工。
冶金方面则是重点扶植大青山制铁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钢铁的质量,为日后制造高性能的机械设备和武器装备打好基础。重点生产高速钢、轴承钢、不锈钢、合金铁等产品——这些都是生产军火的必要物资。同时在钢铁业具备基本基础上向下游产业全线进军,通过直接设立和鼓励民间投资开办机械厂等方式,充分发展装配、旋盘、磨光、锻压、铸造、模型等下游产业
机械制造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计划是通过高薪挖角、自己开办学校培养和聘用外国技师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机器厂的生产能力,通过生产价廉物美的机器,扶植本国的工业和民族资本,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培养一批技术工人。
轻纺主要是生产纺织机器,让国产土布比洋布更有竞争优势。日用化工方面,则是主要生产肥皂、火柴。肥皂(香胰子)和火柴作为日用品在眼下每年的消费量很大,虽然刘鸿生已经在苏州开设火柴厂,但是就中国的需求量来说,那简直是杯水车薪。
至于医药方面,则是进一步扩大天津药厂的规模,加大与辉瑞、拜耳之类大型医药公司的合作。
第三是交通,要致富先修路,徐天宝的计划是对内用轻便铁路把公司的各处煤矿、铁矿、水泥厂等联通起来。对外,各旗各县之间,也要设立轻便铁路的站台。赤峰和承德两地则要修筑大型铁路,与东北铁路和未来的京张铁路联通。
第四是军事,首先是继续招募新兵,满足三个镇的人员编制;其次是开设军官速成学堂,由徐天宝任校长,聘请德国教官前来教学,成绩优异者,保送德国深造。
第五是人才措施,徐天宝以热河都统的名义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前来应聘。
振华机器公司已在中国实业界名声鹊起,其人脉范围和交际网络更在商界也是首屈一指。周学熙、虞洽卿等人都在其中占有股份。很多商号不但以经销振华公司的产品为荣,更期盼着能为振华公司效力。于是,热河的求贤令一发,许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除了守株待兔,等人上门之外,徐天宝也开始按图索骥,在人才库中搜寻可以利用的人才,首先发出的两份聘书送到了大连周家炉的周文富和周文贵两兄弟手里。虽然两兄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大连顺兴铁工厂的创始者,但现在两人只是一个不名一文、专职修配马车零配件铁匠铺的掌柜。
接到聘书的周家兄弟又惊又喜,随后却开始发愁,自己的周家炉铁匠铺虽然规模不大,好歹是自己的家业,自己说了算。去了热河,就要听人差遣了。
周文富一拍大腿,说道:“弟弟,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咱们都是苦出身,难道还被是呼来唤去的少了?”
周文贵一样,还真是这样,自己早年失学,青年时代以赶马车谋生。而其兄周文富幼习儒业,由于战乱,17岁弃儒从艺,在旅顺船坞学习现代钳工技术,可以说年轻时就没少被人使唤。
“接那就接。难得人家那么大的厂子,这么看得起咱们,我们兄弟就是豁出命去也要试一试!”周文贵大声说道,“倘若做不出个样子,我们兄弟请愿一分钱也不要,便当长了见识!” ↑返回顶部↑
徐天宝对蔡元培很熟悉,但是对张元济不熟,便问道:“这位张元济是何许人也?”
熊希龄说道:“这张元济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当年参加、支持和同情戊戌变法的,被杀的被杀,革职的革职。翰林院里,张謇去办实业了,蔡元培回老家教书了,原本等着坐牢杀头的张元济,因李鸿章相助而幸免。李鸿章将他推荐给盛宣怀,于是他来到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当了译书院院长,后来还当了南洋公学的校长。”
管廷献说道:“如此人才难得,秉三先生当为都统求之!”
熊希龄笑道:“可是5年前,他不知道为什么,辞去了校长职务,到一家印书的作坊里挡了经理,说是要要开民智,就需要传播新学,而传播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印刷书籍。”
徐天宝说道:“这位菊生先生倒是个人才,只是蔡元培~~”
熊希龄忙说道:“元培确实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但是如今时过进迁,他现在一心教书育人。他与我私交甚笃,我可以为他担保~”
“好吧,那就辛苦秉三为我去请这两位先生前来热河~!”徐天宝说
熊希龄大喜,说道:“卑职一定极尽全力!”
徐天宝点了点头,说道:“古人说要强国一定要内修文德,外修武备,如今文德已经有了两位先生,武备方面,诸位可有良将举荐?”
管廷献说道:“我朝武备西学德意志,东学日本,都统与德国人较好,不如请些德国教员前来教学。”
徐天宝点了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中国眼下根本没有人可以称得上是军事教育家的,哪怕后世被称之为军事教育家的蒋百里和蔡锷,现在也是小年轻。蒋百里从来没有实战经验,蔡锷则远在云南,而且纵观后世,他练出来的兵也不过如此。没办法,还是修好了庙再去请洋和尚吧
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手里的德国贷款来发展热河地方经济了。根据热河的情况,徐天宝制定了热河未来4年里要做的事情。在徐天宝的计划里,4年之后正好辛亥革命爆发,那是自己就要以热河为基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热河眼下的大型企业只有振华机器公司一家,所以所有的计划都是以振华公司为核心展开的:
第一是发展农业,农业作为第一产,是位工业提供原料的,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其实热河一带的土质不算太差,水源也有保障,只是农业基础设施太差,因此,徐天宝打算首先投入五十万两银子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走集约化、工业化的生产路子。实行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方针,首先稳定和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然后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发展小麦、玉米、土豆、肉牛、肉羊的种植和养殖。其中又以土豆加工为支柱产业,后世内蒙东部是土豆出产大省,土豆加工工业原料不成问题。同时,振华公司也要开始向化肥领域进军,此举一来可以提高热河的农业水平,二来化肥也是制造炸药的廉价原料。
第二是发展工业,具体细分为水泥、煤炭、冶金、机械制造、轻纺化工、和医药六大块。
水泥方面,热河一带拥有制造水泥的丰富原料石灰石和粘土,面对眼下的旺盛的建设需求,水泥是不可或缺之物。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水泥厂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近2年之内的产品基本全部热河省自用,预计要到第三年才会有大量的余量用于市场销售。
煤炭化工则是通过招募国内国外有经验的技师发展煤化工产业。从产原煤向进一步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平庄煤矿,争取平庄煤矿在四年之内实现机械化采掘和加工。
冶金方面则是重点扶植大青山制铁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钢铁的质量,为日后制造高性能的机械设备和武器装备打好基础。重点生产高速钢、轴承钢、不锈钢、合金铁等产品——这些都是生产军火的必要物资。同时在钢铁业具备基本基础上向下游产业全线进军,通过直接设立和鼓励民间投资开办机械厂等方式,充分发展装配、旋盘、磨光、锻压、铸造、模型等下游产业
机械制造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计划是通过高薪挖角、自己开办学校培养和聘用外国技师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机器厂的生产能力,通过生产价廉物美的机器,扶植本国的工业和民族资本,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培养一批技术工人。
轻纺主要是生产纺织机器,让国产土布比洋布更有竞争优势。日用化工方面,则是主要生产肥皂、火柴。肥皂(香胰子)和火柴作为日用品在眼下每年的消费量很大,虽然刘鸿生已经在苏州开设火柴厂,但是就中国的需求量来说,那简直是杯水车薪。
至于医药方面,则是进一步扩大天津药厂的规模,加大与辉瑞、拜耳之类大型医药公司的合作。
第三是交通,要致富先修路,徐天宝的计划是对内用轻便铁路把公司的各处煤矿、铁矿、水泥厂等联通起来。对外,各旗各县之间,也要设立轻便铁路的站台。赤峰和承德两地则要修筑大型铁路,与东北铁路和未来的京张铁路联通。
第四是军事,首先是继续招募新兵,满足三个镇的人员编制;其次是开设军官速成学堂,由徐天宝任校长,聘请德国教官前来教学,成绩优异者,保送德国深造。
第五是人才措施,徐天宝以热河都统的名义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前来应聘。
振华机器公司已在中国实业界名声鹊起,其人脉范围和交际网络更在商界也是首屈一指。周学熙、虞洽卿等人都在其中占有股份。很多商号不但以经销振华公司的产品为荣,更期盼着能为振华公司效力。于是,热河的求贤令一发,许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除了守株待兔,等人上门之外,徐天宝也开始按图索骥,在人才库中搜寻可以利用的人才,首先发出的两份聘书送到了大连周家炉的周文富和周文贵两兄弟手里。虽然两兄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大连顺兴铁工厂的创始者,但现在两人只是一个不名一文、专职修配马车零配件铁匠铺的掌柜。
接到聘书的周家兄弟又惊又喜,随后却开始发愁,自己的周家炉铁匠铺虽然规模不大,好歹是自己的家业,自己说了算。去了热河,就要听人差遣了。
周文富一拍大腿,说道:“弟弟,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咱们都是苦出身,难道还被是呼来唤去的少了?”
周文贵一样,还真是这样,自己早年失学,青年时代以赶马车谋生。而其兄周文富幼习儒业,由于战乱,17岁弃儒从艺,在旅顺船坞学习现代钳工技术,可以说年轻时就没少被人使唤。
“接那就接。难得人家那么大的厂子,这么看得起咱们,我们兄弟就是豁出命去也要试一试!”周文贵大声说道,“倘若做不出个样子,我们兄弟请愿一分钱也不要,便当长了见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