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1 / 3)
虽然展览会还没正式开始,但是陈列区的几台庞然大物已经吸引了许多参观者,而振华机器公司的夏明顺则充当起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这台新式机器的操作原理。
正在听讲解的是一位广东客商,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广东口音的官话问道:“后生仔,你说滴太难懂啦,能不能简单直接一点?”
夏明顺听着他的广东腔也觉得吃力,想了想之后,说道:“这么说吧,咱们的机器比洋人的机器价钱便宜五成,投入使用之后,用料少三成,出纱多三成,工时缩短三成。”
“真个乜?你有冇江(讲)大话啊!”广东客商有些不相信地摇了摇头,“我地家里也是开机器厂的。”
“哦?”夏明顺问道:“敢问贵宝号?”
广东客商笑道:“陈联泰!”
“哦,久仰久仰~!”作为同吃机器饭的夏明顺自然是知道这家广州老字号的。
陈联泰号,创始人陈澹浦,他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他到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后来他收徒弟帮手,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1872年,越南华侨富商陈启沅回国考察后,自己设计缫丝机的图纸,特地到广州请“联泰号”承担制作安装业务。陈澹浦与第二子陈濂川、第六子陈桃川对着图纸研究了3天,决定承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改进,中国近代第一批机器缫丝机终于面世。
1876年,“联泰号”扩大规模,把工厂迁至十八甫桂塘新街,改名“陈联泰”机器厂1884年,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由于该轮船适宜在内河航行,租金又比外国拖轮便宜,故航运业商人乐意租用。“陈联泰”乘机扩展业务,连续造出江汉、江明、江永、江电、江飞、江苏、江利、江天等8艘拖轮,租给航运公司使用。此期间,陈桃川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蒸汽机等机械。
1886年粤督张之洞委托“陈联泰”承造天字码头段堤岸马路,质量甚佳。1903年岑春煊督粤后,又委托他们承造天字码头段至西濠口的堤岸。因工程太大等原因迟迟未能完工,这也为后来陈联泰被查封埋下了祸根。
97演示机器
夏明顺向广东客行礼,问道:“失敬,不知道是陈联泰的哪位大师傅?”
广东客笑答:“我叫陈濂川。”
陈濂川是陈澹浦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陈桃川,早年从师于广东机器局总办温子绍,学习轮机制造技术,是温氏得意的“首徒”,深受器重。光绪十二年,他与其兄陈濂川分家,并从温子绍处借得一笔资金在十三行附近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以生产缫丝机、修理蒸汽机为业。光绪十四年在河南洲头咀建厂,有厂房、泥坞,增添部分设备,工人学徒百余人。
“后生仔~”陈濂川笑问,“我听广东那边办纱厂的人说,洋人的纺纱机只能纺印度棉,咱们大清国的土棉纺不了,系不系真滴啊?”
夏明顺还没回答,这时,边上有一个人插话道:“当然是真的,比如英国的纺纱机只能纺印度长绒棉,中国的土棉纤维太短,用不了。”这人又继续说道:“要说亚洲最好的机器都产自日本国,比如村田公司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在最近几年开发出专门使用亚洲棉的16支纱的日式细纱机,就是专门针对东亚短绒棉的。贵公司这种仿自欧洲的纺纱机根本华而不实~~”
陈濂川扭头望着那人,对方身高一米六左右,西式打扮,头发上油光可鉴,嘴唇上留着一片人丹胡子,只见他一缩脖子,向陈濂川鞠躬道:“冒昧介绍,鄙人二阶堂一夫,三井物产天津分社社长。请多多关照~”说罢他双手递上一张名片,“如果需要村田公司的纺纱机,可以随时和我联系。”
陈濂川淡然地接过名片,又望向夏明顺,“后生仔,有人踢馆喇~!”
夏明顺显得信心十足,他答道:“二阶堂先生,你对我们公司产品的评价很不礼貌。”
二阶堂一夫又是一缩脖子,微微低头,笑着道:“见谅,鄙人只是作为同业者,提出一些技术上的疑问罢了~贵国孔子曾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鄙人心有疑惑,当然要说出来!”
夏明顺也是笑笑,说道:“那么我就为二阶堂先生一一解答。首先,这套机器是我们振华机器公司自行设计的,没有模仿哪款现成的欧洲机器。如果有,劳烦二阶堂先生指出来;其次,我们振华机器公司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所以,所有生产的机器都是建立在使用本国原材料的基础上的。这台纺纱机是专门为我国的土棉设计的,而且只要稍加改动,还可以纺织洋绵。简单来说,它吃的窝窝头,也啃得洋面包。”
陈濂川哈哈大笑,“后生仔,你好有催(有趣)啊!”说罢他看也不看二阶堂一夫,便问夏明顺,“我地广东那里纱厂很多,我想在广东那地卖你们的机器,阔以吗?”
那边二阶堂一夫又阴阳怪气地说道:“贵国还有一句话,叫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在这里说的很好听,万一客人买回去之后不好使,那又怎么办?”
夏明顺双手叉腰一脸不高兴地望着二阶堂一夫,“叫板呐?好,爷今天就让你开开眼界。你去弄100包土棉来,我立马纺给你看。”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农业改良中有一项就是棉业改良。其中包括去编写《棉业图说》指导种植、从美国引进优良棉种进行引种、制定奖励措施、鼓励采用新的种植技术等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使得中国产的“土棉”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
参观者一看有热闹可看,便一起围了上来,有好事者甚至主动提供棉花或是拉来电线让夏明顺当场演示的。这时,徐天宝和周学熙正在内厅喝茶,周学熙的下属将此事报给周学熙
周学熙笑着问徐天宝,“是不是派人去维持一下?”
徐天宝笑道:“是要维持一下,若是有人的衣角发辫被卷进机器,可是要出人命的。至于演示吗~~日本人要看,那咱们就给他看看!让他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
“只靠所谓的理论数据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如果你们真的能够用土棉纺出80高支精梳烧毛纱的话。”二阶堂一夫看着自信满满得夏明顺,自己的底气反倒有些不足了,不过,虽然底气有些不足,但是对于中国人制造的纱机能纺出80高支精梳烧毛纱,二阶堂打死都不愿意相信,80高支精梳烧毛纱此时在欧美不过是才出现罢了,现在日本的村田公司也正在全力研究仿制32/42细支绵纱纱机,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到?
但是,事实却让二阶堂一夫傻眼了,在周围中国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他真的看到那些中国产的土棉经过纺纱机之后变成了一根根白色的纱线。 ↑返回顶部↑
正在听讲解的是一位广东客商,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广东口音的官话问道:“后生仔,你说滴太难懂啦,能不能简单直接一点?”
夏明顺听着他的广东腔也觉得吃力,想了想之后,说道:“这么说吧,咱们的机器比洋人的机器价钱便宜五成,投入使用之后,用料少三成,出纱多三成,工时缩短三成。”
“真个乜?你有冇江(讲)大话啊!”广东客商有些不相信地摇了摇头,“我地家里也是开机器厂的。”
“哦?”夏明顺问道:“敢问贵宝号?”
广东客商笑道:“陈联泰!”
“哦,久仰久仰~!”作为同吃机器饭的夏明顺自然是知道这家广州老字号的。
陈联泰号,创始人陈澹浦,他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他到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后来他收徒弟帮手,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1872年,越南华侨富商陈启沅回国考察后,自己设计缫丝机的图纸,特地到广州请“联泰号”承担制作安装业务。陈澹浦与第二子陈濂川、第六子陈桃川对着图纸研究了3天,决定承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改进,中国近代第一批机器缫丝机终于面世。
1876年,“联泰号”扩大规模,把工厂迁至十八甫桂塘新街,改名“陈联泰”机器厂1884年,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由于该轮船适宜在内河航行,租金又比外国拖轮便宜,故航运业商人乐意租用。“陈联泰”乘机扩展业务,连续造出江汉、江明、江永、江电、江飞、江苏、江利、江天等8艘拖轮,租给航运公司使用。此期间,陈桃川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蒸汽机等机械。
1886年粤督张之洞委托“陈联泰”承造天字码头段堤岸马路,质量甚佳。1903年岑春煊督粤后,又委托他们承造天字码头段至西濠口的堤岸。因工程太大等原因迟迟未能完工,这也为后来陈联泰被查封埋下了祸根。
97演示机器
夏明顺向广东客行礼,问道:“失敬,不知道是陈联泰的哪位大师傅?”
广东客笑答:“我叫陈濂川。”
陈濂川是陈澹浦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陈桃川,早年从师于广东机器局总办温子绍,学习轮机制造技术,是温氏得意的“首徒”,深受器重。光绪十二年,他与其兄陈濂川分家,并从温子绍处借得一笔资金在十三行附近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以生产缫丝机、修理蒸汽机为业。光绪十四年在河南洲头咀建厂,有厂房、泥坞,增添部分设备,工人学徒百余人。
“后生仔~”陈濂川笑问,“我听广东那边办纱厂的人说,洋人的纺纱机只能纺印度棉,咱们大清国的土棉纺不了,系不系真滴啊?”
夏明顺还没回答,这时,边上有一个人插话道:“当然是真的,比如英国的纺纱机只能纺印度长绒棉,中国的土棉纤维太短,用不了。”这人又继续说道:“要说亚洲最好的机器都产自日本国,比如村田公司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在最近几年开发出专门使用亚洲棉的16支纱的日式细纱机,就是专门针对东亚短绒棉的。贵公司这种仿自欧洲的纺纱机根本华而不实~~”
陈濂川扭头望着那人,对方身高一米六左右,西式打扮,头发上油光可鉴,嘴唇上留着一片人丹胡子,只见他一缩脖子,向陈濂川鞠躬道:“冒昧介绍,鄙人二阶堂一夫,三井物产天津分社社长。请多多关照~”说罢他双手递上一张名片,“如果需要村田公司的纺纱机,可以随时和我联系。”
陈濂川淡然地接过名片,又望向夏明顺,“后生仔,有人踢馆喇~!”
夏明顺显得信心十足,他答道:“二阶堂先生,你对我们公司产品的评价很不礼貌。”
二阶堂一夫又是一缩脖子,微微低头,笑着道:“见谅,鄙人只是作为同业者,提出一些技术上的疑问罢了~贵国孔子曾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鄙人心有疑惑,当然要说出来!”
夏明顺也是笑笑,说道:“那么我就为二阶堂先生一一解答。首先,这套机器是我们振华机器公司自行设计的,没有模仿哪款现成的欧洲机器。如果有,劳烦二阶堂先生指出来;其次,我们振华机器公司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所以,所有生产的机器都是建立在使用本国原材料的基础上的。这台纺纱机是专门为我国的土棉设计的,而且只要稍加改动,还可以纺织洋绵。简单来说,它吃的窝窝头,也啃得洋面包。”
陈濂川哈哈大笑,“后生仔,你好有催(有趣)啊!”说罢他看也不看二阶堂一夫,便问夏明顺,“我地广东那里纱厂很多,我想在广东那地卖你们的机器,阔以吗?”
那边二阶堂一夫又阴阳怪气地说道:“贵国还有一句话,叫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在这里说的很好听,万一客人买回去之后不好使,那又怎么办?”
夏明顺双手叉腰一脸不高兴地望着二阶堂一夫,“叫板呐?好,爷今天就让你开开眼界。你去弄100包土棉来,我立马纺给你看。”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农业改良中有一项就是棉业改良。其中包括去编写《棉业图说》指导种植、从美国引进优良棉种进行引种、制定奖励措施、鼓励采用新的种植技术等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使得中国产的“土棉”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
参观者一看有热闹可看,便一起围了上来,有好事者甚至主动提供棉花或是拉来电线让夏明顺当场演示的。这时,徐天宝和周学熙正在内厅喝茶,周学熙的下属将此事报给周学熙
周学熙笑着问徐天宝,“是不是派人去维持一下?”
徐天宝笑道:“是要维持一下,若是有人的衣角发辫被卷进机器,可是要出人命的。至于演示吗~~日本人要看,那咱们就给他看看!让他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
“只靠所谓的理论数据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如果你们真的能够用土棉纺出80高支精梳烧毛纱的话。”二阶堂一夫看着自信满满得夏明顺,自己的底气反倒有些不足了,不过,虽然底气有些不足,但是对于中国人制造的纱机能纺出80高支精梳烧毛纱,二阶堂打死都不愿意相信,80高支精梳烧毛纱此时在欧美不过是才出现罢了,现在日本的村田公司也正在全力研究仿制32/42细支绵纱纱机,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到?
但是,事实却让二阶堂一夫傻眼了,在周围中国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他真的看到那些中国产的土棉经过纺纱机之后变成了一根根白色的纱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