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2 / 3)
“就是覆盖图啊。”秦玄指着奏折解释道:“上面用红色线体标注了各州府报馆辐射的区域,白线代表无法看不到报纸的区…”
秦老大打断道:“你都能看懂?”
“儿臣自然是能看懂的。”
“好,那你与朕和诸位爱卿说说,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的事情,为何要画出这所谓的覆盖图,难道朕还不知报馆的重要性吗,推广便推广,故弄玄虚作甚。”
“父皇此言差矣,如图所示,四水之地,六县,多山多水,水路难通,山路难行,政令更是不达,所以将此地标记出,虽要办三家报馆,却不是要告之政令,而是拼音普学之策,上面已有标注,去年科考,四水之地连一个考生都没有,有此可以证明,此地督学官员就是饭桶,识字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若是报馆办起来,就需让当地官府教授拼音之法,白线就是此意,下有注释。”
秦老大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般操办,可比办了学馆轻省了不少。”
“堂兄早就说过,报纸,虽可盈利,却也有大用之处,朝廷用的好,对行之政令大有益处。”
秦老大倒是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秦玄,秦玄竟然能够很轻易的看懂这些“晦涩难懂”的奏折。
心生考校之心的秦老大又抽出了一本奏折,扔给秦玄:“广寻县官商勾结一事,骑司奏上来的,没有证据,只有一份看不懂的图表,叫什么差距收入全国之最,何意?”
秦玄打眼一扫,没看奏折内容,只是看了图表,眉头就紧紧皱了起来。
思考了片刻,秦玄脸上带着几分怒意:“广寻盛产石料,王家石行的商队遍布境内,每季获利五千余贯,可谓豪商巨贾,可该县赋税却连年欠收,每年欠受税额,又与王家获利有所关联…”
卢通闻言,不由开口道:“殿下是说,这王家区区商贾,敢贪墨了朝廷税银?”
“不,与当地民生经济有关。”
秦玄放下奏折,思索了片刻,这才说道:“广寻每季车队出七百二十马,开采的山石数量可想而知,而广寻县是下县,只有千余户,这也就是说,要满足王家售往各地的石料,这千余户,至少要有六成人开山,可王家获利巨大,而当地县民连税都交不起,造册的新生儿更是少的令人发指,加之广寻没有太多商贾,那么有此可以判定,此处百姓极为穷困。”
卢通没有听懂:“老臣还是未明白骑司为何要说当地官商勾结。”
“卢大人不是有报馆的份子吗,那孤便拿此来举例,假如报馆每月获利一千贯,可报馆中整日务工的长工却只领到了十文钱,难以度日。”
“殿下是说,广寻县的百姓,都在开山采石,成了王家的长工,到了手中的工钱,却少之又少?”
“不错,正是因为如此,广寻无商贾,因商贾去了,百姓手中无钱,商贾无利可图,新生儿少,也能表明百姓们度日艰难。”
“既然工钱少,为何广寻县的百姓不去别的地方做工,三百里外就是…”
卢通说不下去了,秦老大和其他几位臣子也面色剧变,想通了关节。
各地的百姓并不是说你想去哪就去哪,想要离开本县,需要开凭证的,去官府开凭证,无论是串亲戚闲溜达或者经商,有正当理由,本地官府核实后才能给凭证,去的地方越远,办起来也就越麻烦。
如果地方官府不给这个凭证的话,百姓就没办法离开,可不离开总要养家糊口啊,只能去给王家开山采石,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家才将工钱定的特别低,这才有骑司所谓的“官商勾结”之说。
秦老大目光已带着几分怒火了,扫了一眼闻人泰,后者赶紧主动说道:“臣一会离了宫就回刑部派遣快马前往广寻县查明。”
上官鄂对这些到不是很在乎,看向秦玄问道:“这些,都是书院中教授的?”
秦玄应了声是。
秦老大兴趣更浓,又递过去一奏折,是递,不是像刚才那般扔了。
“给朕看一看,农司的奏请,要户部调拨八百贯,用于什么种粮察录,朕知杜子美先生不是夸夸其谈之辈,可却想不通,光是几个箱子罢了,为何要八百贯之巨。”
其实钱不多,就是卢通很好奇,秦老大也很好奇,按照他们的理解,农司要买几个箱子,可几个破木箱子,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秦玄看了眼奏请,再次笑了:“镜箱,就如同千里目那般,此箱非彼箱,可透过镜子,看到农物在土下的生长过程,奏折所说,杜先生想了个法子,让墨家人用品质极佳透明镜子装成箱子,其中装土,埋种,放置后,每一日,在不同的镜箱中埋下一颗种子,如此便可让农司与学子们记录农粮生长的情况,其目的,就是观察使用不同的化肥后,产量差别如何,最终找到提高农物产量的法子。” ↑返回顶部↑
秦老大打断道:“你都能看懂?”
“儿臣自然是能看懂的。”
“好,那你与朕和诸位爱卿说说,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的事情,为何要画出这所谓的覆盖图,难道朕还不知报馆的重要性吗,推广便推广,故弄玄虚作甚。”
“父皇此言差矣,如图所示,四水之地,六县,多山多水,水路难通,山路难行,政令更是不达,所以将此地标记出,虽要办三家报馆,却不是要告之政令,而是拼音普学之策,上面已有标注,去年科考,四水之地连一个考生都没有,有此可以证明,此地督学官员就是饭桶,识字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若是报馆办起来,就需让当地官府教授拼音之法,白线就是此意,下有注释。”
秦老大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般操办,可比办了学馆轻省了不少。”
“堂兄早就说过,报纸,虽可盈利,却也有大用之处,朝廷用的好,对行之政令大有益处。”
秦老大倒是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秦玄,秦玄竟然能够很轻易的看懂这些“晦涩难懂”的奏折。
心生考校之心的秦老大又抽出了一本奏折,扔给秦玄:“广寻县官商勾结一事,骑司奏上来的,没有证据,只有一份看不懂的图表,叫什么差距收入全国之最,何意?”
秦玄打眼一扫,没看奏折内容,只是看了图表,眉头就紧紧皱了起来。
思考了片刻,秦玄脸上带着几分怒意:“广寻盛产石料,王家石行的商队遍布境内,每季获利五千余贯,可谓豪商巨贾,可该县赋税却连年欠收,每年欠受税额,又与王家获利有所关联…”
卢通闻言,不由开口道:“殿下是说,这王家区区商贾,敢贪墨了朝廷税银?”
“不,与当地民生经济有关。”
秦玄放下奏折,思索了片刻,这才说道:“广寻每季车队出七百二十马,开采的山石数量可想而知,而广寻县是下县,只有千余户,这也就是说,要满足王家售往各地的石料,这千余户,至少要有六成人开山,可王家获利巨大,而当地县民连税都交不起,造册的新生儿更是少的令人发指,加之广寻没有太多商贾,那么有此可以判定,此处百姓极为穷困。”
卢通没有听懂:“老臣还是未明白骑司为何要说当地官商勾结。”
“卢大人不是有报馆的份子吗,那孤便拿此来举例,假如报馆每月获利一千贯,可报馆中整日务工的长工却只领到了十文钱,难以度日。”
“殿下是说,广寻县的百姓,都在开山采石,成了王家的长工,到了手中的工钱,却少之又少?”
“不错,正是因为如此,广寻无商贾,因商贾去了,百姓手中无钱,商贾无利可图,新生儿少,也能表明百姓们度日艰难。”
“既然工钱少,为何广寻县的百姓不去别的地方做工,三百里外就是…”
卢通说不下去了,秦老大和其他几位臣子也面色剧变,想通了关节。
各地的百姓并不是说你想去哪就去哪,想要离开本县,需要开凭证的,去官府开凭证,无论是串亲戚闲溜达或者经商,有正当理由,本地官府核实后才能给凭证,去的地方越远,办起来也就越麻烦。
如果地方官府不给这个凭证的话,百姓就没办法离开,可不离开总要养家糊口啊,只能去给王家开山采石,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家才将工钱定的特别低,这才有骑司所谓的“官商勾结”之说。
秦老大目光已带着几分怒火了,扫了一眼闻人泰,后者赶紧主动说道:“臣一会离了宫就回刑部派遣快马前往广寻县查明。”
上官鄂对这些到不是很在乎,看向秦玄问道:“这些,都是书院中教授的?”
秦玄应了声是。
秦老大兴趣更浓,又递过去一奏折,是递,不是像刚才那般扔了。
“给朕看一看,农司的奏请,要户部调拨八百贯,用于什么种粮察录,朕知杜子美先生不是夸夸其谈之辈,可却想不通,光是几个箱子罢了,为何要八百贯之巨。”
其实钱不多,就是卢通很好奇,秦老大也很好奇,按照他们的理解,农司要买几个箱子,可几个破木箱子,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秦玄看了眼奏请,再次笑了:“镜箱,就如同千里目那般,此箱非彼箱,可透过镜子,看到农物在土下的生长过程,奏折所说,杜先生想了个法子,让墨家人用品质极佳透明镜子装成箱子,其中装土,埋种,放置后,每一日,在不同的镜箱中埋下一颗种子,如此便可让农司与学子们记录农粮生长的情况,其目的,就是观察使用不同的化肥后,产量差别如何,最终找到提高农物产量的法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