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2 / 2)
邓家三姐妹的遭遇,小邓氏也在身临。不过比起侄女们束手无策只能神伤,小邓氏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赞美的对象他是个男人。
这话出自笑吟吟的小邓氏,未出阁的少女当众赞美一个男子,所闻者没有一个露出异色,这再正常不过了好不好。时人不分男女皆好美姿容,动静米分帛不去手,行步顾影,实属常见。朝廷选官,身残者,面目鄙陋者,纵有才也不予录取。当爱美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当众比美赞美便蔚然成风。
何况所夸者乃江源,众人再是同意不过了。品味一番,不少妇人看向小邓氏的目光便温和许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显然小邓氏不属于她们中任何一个圈子,能站在这里完全亏了邓氏,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像小姑娘那么明显的排斥,不过是客气疏离。
如今细细一打量小邓氏,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目光更和善了。
小邓氏发觉之后,苦苦压下喜悦之情,神态自若的与人谈笑。
邓氏神色复杂地看一眼与人相谈甚欢的的小邓氏,小邓氏自幼聪慧,更是雪肌玉颜,邓母爱得跟什么似的,打小就对她寄予厚望,倾尽一切为她谋划,延名师,请教习。若是当年适龄的是小邓氏,恐怕邓母还舍不得小邓氏嫁进来呢。
如今小邓氏十七有余,至今还未许人家,从前是寻不到合宜的,后来便是为入主李家大房。好一份凌云之志,才貌若有一项惊天动地那倒是许能梦想成真,可小邓氏才貌远不至此。
邓氏明白她要是和邓母这么说了,邓母生吞了她的心都有,反正她认定自己小女儿足够嫁入李家,要是不成,那就是大女儿未尽心。简直糟心的可以。
邓氏压根就没认为这事可成,她答应不过是缓兵之策。邓母给她描绘的未来够美,小邓氏入门,三娘有靠自己也有依,邓母和小邓氏自己着魔似的当真了,就以为她也信以为真,可她还没天真到这地步,以为凭着三娘就能让大房就范。她知道倪氏暗地里和崔氏提过让倪家女儿为填房,结果自然是被崔氏撅了回来,连倪氏女都不行,邓氏女又凭什么。
她应下无外乎是缓兵之计,若是不给个确信,狗急跳墙,谁知道邓母和小邓氏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没得连累了她。遂母女三讨论如何让小邓氏进门时,邓氏敷衍了事,并不肯尽心,还将一些可能危及两家关系的计策否决了,她很清楚,比起邓家,李家才是她最大的倚仗,她就盼着李氏快点把李徽亲事定下了,让这些人死了心。最终也只讨论出让小邓氏讨好奉承李家长辈,哄好几个小的,再经营好名声,等时机成熟,便由她请倪氏出面帮忙说项。小邓氏疑邓氏消极怠工,但除此她也没良策,李徽本人可不在陇西。
邓氏敷衍了母亲和小邓氏,心里没有半点愧疚之情,她心知她们也在敷衍自己,若小邓氏走了大运真的进了门,她就不信她们会允许自己改嫁,这可是会连累小邓氏的事情,那母女俩怎么会舍得。
世家勋贵里头不是没有改嫁的媳妇,但那些不是无儿无女的就是娘家显赫的。改嫁再被礼教世俗所允许,到底不是一件体面事,尤其让孩子尴尬,若无孩子,很多人家都会主动将媳妇连带嫁妆送回娘家。娘家显赫那么自然什么都好说。
可邓氏这两条都不沾,放在她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上策是李氏慈悲,主动放她回家,如此一来娘家也不会为难她,但是碍着一个三娘,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么些年,纵使她如何讨好崔氏,崔氏也没露过口风。
中策是她娘家以舍不得女儿受苦为由要求她返家,李氏便是不愿意,于人情道理上也难拒绝,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娘家显赫的女子身上,若是家族势大,连带孩子都能接在身边教养。但是显然邓家巴着李氏都来不及,如何会为了她得罪李氏。
下策便是——逃,逃出去了她自然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如今世道纷乱,一个女子在外行走,除了生不如死和死,邓氏实在想不出其他结局。
所以邓氏根本无路可走,只能在李氏后宅熬灯油似的苦熬着,伺候着难缠的婆婆,日后抚养一个不是她生的估计也和她不亲近的儿子,等儿子娶了媳妇,她还得因为这不是亲的,仔细拿捏着分寸小心翼翼地做婆婆。这样的日子不是她想要的,可是她只能生受着。
邓氏不是没想过去求心软的崔氏,哭也好求也罢,可是她怕结局就是娘家婆家有志一同的让她急症而亡了,对李氏来说一个死了的媳妇自然比改嫁的媳妇体面。于邓家来说死了的女儿还是李氏妇,且自家名声无损,
一想起这个邓氏的心就跟在油锅里煎似的难受,还好记着身在何处,强忍下了悲意。 ↑返回顶部↑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赞美的对象他是个男人。
这话出自笑吟吟的小邓氏,未出阁的少女当众赞美一个男子,所闻者没有一个露出异色,这再正常不过了好不好。时人不分男女皆好美姿容,动静米分帛不去手,行步顾影,实属常见。朝廷选官,身残者,面目鄙陋者,纵有才也不予录取。当爱美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当众比美赞美便蔚然成风。
何况所夸者乃江源,众人再是同意不过了。品味一番,不少妇人看向小邓氏的目光便温和许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显然小邓氏不属于她们中任何一个圈子,能站在这里完全亏了邓氏,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像小姑娘那么明显的排斥,不过是客气疏离。
如今细细一打量小邓氏,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目光更和善了。
小邓氏发觉之后,苦苦压下喜悦之情,神态自若的与人谈笑。
邓氏神色复杂地看一眼与人相谈甚欢的的小邓氏,小邓氏自幼聪慧,更是雪肌玉颜,邓母爱得跟什么似的,打小就对她寄予厚望,倾尽一切为她谋划,延名师,请教习。若是当年适龄的是小邓氏,恐怕邓母还舍不得小邓氏嫁进来呢。
如今小邓氏十七有余,至今还未许人家,从前是寻不到合宜的,后来便是为入主李家大房。好一份凌云之志,才貌若有一项惊天动地那倒是许能梦想成真,可小邓氏才貌远不至此。
邓氏明白她要是和邓母这么说了,邓母生吞了她的心都有,反正她认定自己小女儿足够嫁入李家,要是不成,那就是大女儿未尽心。简直糟心的可以。
邓氏压根就没认为这事可成,她答应不过是缓兵之策。邓母给她描绘的未来够美,小邓氏入门,三娘有靠自己也有依,邓母和小邓氏自己着魔似的当真了,就以为她也信以为真,可她还没天真到这地步,以为凭着三娘就能让大房就范。她知道倪氏暗地里和崔氏提过让倪家女儿为填房,结果自然是被崔氏撅了回来,连倪氏女都不行,邓氏女又凭什么。
她应下无外乎是缓兵之计,若是不给个确信,狗急跳墙,谁知道邓母和小邓氏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没得连累了她。遂母女三讨论如何让小邓氏进门时,邓氏敷衍了事,并不肯尽心,还将一些可能危及两家关系的计策否决了,她很清楚,比起邓家,李家才是她最大的倚仗,她就盼着李氏快点把李徽亲事定下了,让这些人死了心。最终也只讨论出让小邓氏讨好奉承李家长辈,哄好几个小的,再经营好名声,等时机成熟,便由她请倪氏出面帮忙说项。小邓氏疑邓氏消极怠工,但除此她也没良策,李徽本人可不在陇西。
邓氏敷衍了母亲和小邓氏,心里没有半点愧疚之情,她心知她们也在敷衍自己,若小邓氏走了大运真的进了门,她就不信她们会允许自己改嫁,这可是会连累小邓氏的事情,那母女俩怎么会舍得。
世家勋贵里头不是没有改嫁的媳妇,但那些不是无儿无女的就是娘家显赫的。改嫁再被礼教世俗所允许,到底不是一件体面事,尤其让孩子尴尬,若无孩子,很多人家都会主动将媳妇连带嫁妆送回娘家。娘家显赫那么自然什么都好说。
可邓氏这两条都不沾,放在她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上策是李氏慈悲,主动放她回家,如此一来娘家也不会为难她,但是碍着一个三娘,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么些年,纵使她如何讨好崔氏,崔氏也没露过口风。
中策是她娘家以舍不得女儿受苦为由要求她返家,李氏便是不愿意,于人情道理上也难拒绝,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娘家显赫的女子身上,若是家族势大,连带孩子都能接在身边教养。但是显然邓家巴着李氏都来不及,如何会为了她得罪李氏。
下策便是——逃,逃出去了她自然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如今世道纷乱,一个女子在外行走,除了生不如死和死,邓氏实在想不出其他结局。
所以邓氏根本无路可走,只能在李氏后宅熬灯油似的苦熬着,伺候着难缠的婆婆,日后抚养一个不是她生的估计也和她不亲近的儿子,等儿子娶了媳妇,她还得因为这不是亲的,仔细拿捏着分寸小心翼翼地做婆婆。这样的日子不是她想要的,可是她只能生受着。
邓氏不是没想过去求心软的崔氏,哭也好求也罢,可是她怕结局就是娘家婆家有志一同的让她急症而亡了,对李氏来说一个死了的媳妇自然比改嫁的媳妇体面。于邓家来说死了的女儿还是李氏妇,且自家名声无损,
一想起这个邓氏的心就跟在油锅里煎似的难受,还好记着身在何处,强忍下了悲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