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2 / 4)
“那就好。还得多歇歇。念书最是累心。明儿让你四郎哥和六郎哥去趟他舅家,要上半桶鲫瓜子,熬汤喝,最是养人。”
钱氏忙拒绝,“那怎么行呢?多麻烦呀。”
“我前儿就稍话过去了,让他们把鲫鱼留着,这两天也该攒不少了。那东西大家都不爱吃,没啥肉,觉得划不来,平时也都分给左邻右舍了。不值什么。”宋氏的娘家就在隔壁村,家门口就有一个四五亩大的池塘,属于自家的,也没人喂养,顶多养一大群鸭子在湖上放放。得空了捞上两网鱼,贴补家用。
郑青鸾想了想,怎么也得还上四婶的人情,“那您让四郎哥去给宋家舅舅说说,那鱼塘好好经营,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的利,比种庄稼强多了。”
“啥玩意?百十两银子?”宋氏被郑青鸾的话吓了一跳。
“啥事啊?你一惊一乍的!”正说着,郑老四掀开帘子进来了,后面跟着四郎和六郎。
“当家的,鸾儿说,我娘家门口那个大水塘子,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呢!”宋氏忙拉过郑老四。
那口水塘郑老四当然知道,一年能贴补几两银子的家用就不错了,百十两银子,咋可能呢?
三房一家知道郑青鸾养鱼种莲的话,但怎么养还真不知道,也吃惊的看她。
“莲蓬,莲子,藕,包括荷叶,咱们西北都是从南边远路运来的,一点也不新鲜。那东西,一点也不难种,大户人家花院子里都有池塘,养些荷花,锦鲤,为观赏的。他们能养活,证明西北是能种莲藕的。咱们托人好好打听打听,找那种专门伺候园子的下人,花几两银子的事。估摸这事二伯就能办,他常年走南闯北的,找几个南边的人问问就行了。光这一项,一年就有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再加上鱼,没事就从河里捞些鱼苗放养,跟养猪似的定时投喂野草,麸皮,鱼能不长吗?倒时跟客栈酒家说好,需要多少咱就捞多少,天天都有进账,也不怕卖不出去。还有,谁家没个红白喜事,席面上有鱼是极体面的事,这十里八乡需求量可不小。”
“池塘下的淤泥放养些泥鳅黄鳝,这些在南边的水田里到处都是,咱们这边就很少。这些东西最滋补,多少都能卖出去。就是家里的鸡粪猪粪鱼也爱吃。塘里的淤泥比农家肥还好用,也是宝。”
“四叔你算算这得多少银子?”郑青鸾呵呵一笑。
“肯定不止一百两。”郑老四大腿一拍,“这还真行。我明儿亲自去一趟。这是大事!”
宋氏喜不自胜,这些年日子虽然过的不错,但到底还是娘家时常贴补,做点好菜老子娘都得让哥哥给送来,自己这心里怪不是滋味的。这要真成了,门口的水塘子就真成了聚宝盆了。
“这丫头的脑子咋长的?咋这么灵性呢!”郑老四摸摸郑青鸾的头,就笑。
这边钱氏宋氏带着郑青桔郑青鸾两姐妹包饺子。三郎几个小子在厨房收拾雀儿去了。
郑老三收拾了笔墨,笑道:“你可别夸她。”又泡了壶粗茶,给郑老四倒了一杯,“房子找的咋样?”
提起这个,郑老四叹了口气,“紧挨着官道,村口的位置,想把那块三角荒地买下来,二三两银子的事,再花上二三十两自己盖。”
“那能有一亩多点吧?倒也行。就是不规整,有些麻烦。”郑老三细细想了想那块地方。
宋氏一边利索的擀着饺子皮,一边接过话题,“谁说不是呢?哎呦,四郎六郎眼看大了,这娶了媳妇就住不开了。”
“那地方对面不是也有一块一亩左右的荒地吗,一块买下来不好吗?面对面住着,隔着几米宽的路,跟一家人也没啥区别。”钱氏想了想,不解的问。
“村口官道上,人,车马来来往往,住着闹心。还想着过两年攒点钱再寻摸地方。”宋氏有些闹心。
“那就更得买下来了!多好的地方呀!”郑青鸾眼睛一亮,“咱们离镇近便,平时也没在意。可现在想想,不算远道的,不管去哪,打咱们村口过的,就有十来个村子。把那不规整的地方全搭成草棚子,夏天卖些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卖鞋姜枣茶。其余的时候用大骨熬成汤,一人一文钱,进来随便喝,肚子就那么大,他能喝多少,一碗水的事,一天还不赚二三十文呀。加上赶集的日子,一个月二两银子是肯定能成。这都不用费劲,多搭个灶,添把柴火,我四婶一个人在家,抽空就能把这钱赚了。”郑青鸾边包饺子边说,“就是在下风口建个茅房,来忙的人去方便,一年卖粪也能卖一二两银钱。再把对面的地买下来,开个杂货铺子,反正四叔有进货的渠道,再进些油盐酱醋日用品,六郎哥守着就行,周围三个村子,谁家没个紧缺的时候,一天也能有二三十文的进账。这一年下来可不就多出几十两银子来。反正四婶在家也就是围着锅台转,六郎哥还当不得大用,守个店还是能行的。”
“哎呦!我的小乖乖,你这脑子是咋长的呦。”宋氏满眼热切的看着郑青鸾。郑老四一下放下心中的担子,这样一算,自家一年也能有百十两银子的收入,这可就是好日子了。
钱氏也高兴,这些年四房没少帮衬他们,要是真成了,多大的人情也还了。
钱氏和宋氏就说起了村中的家长里短,郑老三就和郑老四说起准备下场考试的事。郑青鸾心里也觉得一片安宁,只愿岁月静好。
晚饭很丰盛,炸好的雀儿,酸辣萝卜丝,白面肉饺子,比往年过年还丰盛。
晚上躺在被窝里,郑青鸾以为她会睡不着,不想,一觉到天明。雪已经停了,天气却越发冷了。
匆匆吃了早饭,把准备好的东西揣在怀里,和三郎往县里去。现在熟门熟路,大半个时辰就到了县城,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去了宝华寺而去。
宝华寺是整个渭城最富盛名的寺庙,相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返回顶部↑
钱氏忙拒绝,“那怎么行呢?多麻烦呀。”
“我前儿就稍话过去了,让他们把鲫鱼留着,这两天也该攒不少了。那东西大家都不爱吃,没啥肉,觉得划不来,平时也都分给左邻右舍了。不值什么。”宋氏的娘家就在隔壁村,家门口就有一个四五亩大的池塘,属于自家的,也没人喂养,顶多养一大群鸭子在湖上放放。得空了捞上两网鱼,贴补家用。
郑青鸾想了想,怎么也得还上四婶的人情,“那您让四郎哥去给宋家舅舅说说,那鱼塘好好经营,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的利,比种庄稼强多了。”
“啥玩意?百十两银子?”宋氏被郑青鸾的话吓了一跳。
“啥事啊?你一惊一乍的!”正说着,郑老四掀开帘子进来了,后面跟着四郎和六郎。
“当家的,鸾儿说,我娘家门口那个大水塘子,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呢!”宋氏忙拉过郑老四。
那口水塘郑老四当然知道,一年能贴补几两银子的家用就不错了,百十两银子,咋可能呢?
三房一家知道郑青鸾养鱼种莲的话,但怎么养还真不知道,也吃惊的看她。
“莲蓬,莲子,藕,包括荷叶,咱们西北都是从南边远路运来的,一点也不新鲜。那东西,一点也不难种,大户人家花院子里都有池塘,养些荷花,锦鲤,为观赏的。他们能养活,证明西北是能种莲藕的。咱们托人好好打听打听,找那种专门伺候园子的下人,花几两银子的事。估摸这事二伯就能办,他常年走南闯北的,找几个南边的人问问就行了。光这一项,一年就有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再加上鱼,没事就从河里捞些鱼苗放养,跟养猪似的定时投喂野草,麸皮,鱼能不长吗?倒时跟客栈酒家说好,需要多少咱就捞多少,天天都有进账,也不怕卖不出去。还有,谁家没个红白喜事,席面上有鱼是极体面的事,这十里八乡需求量可不小。”
“池塘下的淤泥放养些泥鳅黄鳝,这些在南边的水田里到处都是,咱们这边就很少。这些东西最滋补,多少都能卖出去。就是家里的鸡粪猪粪鱼也爱吃。塘里的淤泥比农家肥还好用,也是宝。”
“四叔你算算这得多少银子?”郑青鸾呵呵一笑。
“肯定不止一百两。”郑老四大腿一拍,“这还真行。我明儿亲自去一趟。这是大事!”
宋氏喜不自胜,这些年日子虽然过的不错,但到底还是娘家时常贴补,做点好菜老子娘都得让哥哥给送来,自己这心里怪不是滋味的。这要真成了,门口的水塘子就真成了聚宝盆了。
“这丫头的脑子咋长的?咋这么灵性呢!”郑老四摸摸郑青鸾的头,就笑。
这边钱氏宋氏带着郑青桔郑青鸾两姐妹包饺子。三郎几个小子在厨房收拾雀儿去了。
郑老三收拾了笔墨,笑道:“你可别夸她。”又泡了壶粗茶,给郑老四倒了一杯,“房子找的咋样?”
提起这个,郑老四叹了口气,“紧挨着官道,村口的位置,想把那块三角荒地买下来,二三两银子的事,再花上二三十两自己盖。”
“那能有一亩多点吧?倒也行。就是不规整,有些麻烦。”郑老三细细想了想那块地方。
宋氏一边利索的擀着饺子皮,一边接过话题,“谁说不是呢?哎呦,四郎六郎眼看大了,这娶了媳妇就住不开了。”
“那地方对面不是也有一块一亩左右的荒地吗,一块买下来不好吗?面对面住着,隔着几米宽的路,跟一家人也没啥区别。”钱氏想了想,不解的问。
“村口官道上,人,车马来来往往,住着闹心。还想着过两年攒点钱再寻摸地方。”宋氏有些闹心。
“那就更得买下来了!多好的地方呀!”郑青鸾眼睛一亮,“咱们离镇近便,平时也没在意。可现在想想,不算远道的,不管去哪,打咱们村口过的,就有十来个村子。把那不规整的地方全搭成草棚子,夏天卖些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卖鞋姜枣茶。其余的时候用大骨熬成汤,一人一文钱,进来随便喝,肚子就那么大,他能喝多少,一碗水的事,一天还不赚二三十文呀。加上赶集的日子,一个月二两银子是肯定能成。这都不用费劲,多搭个灶,添把柴火,我四婶一个人在家,抽空就能把这钱赚了。”郑青鸾边包饺子边说,“就是在下风口建个茅房,来忙的人去方便,一年卖粪也能卖一二两银钱。再把对面的地买下来,开个杂货铺子,反正四叔有进货的渠道,再进些油盐酱醋日用品,六郎哥守着就行,周围三个村子,谁家没个紧缺的时候,一天也能有二三十文的进账。这一年下来可不就多出几十两银子来。反正四婶在家也就是围着锅台转,六郎哥还当不得大用,守个店还是能行的。”
“哎呦!我的小乖乖,你这脑子是咋长的呦。”宋氏满眼热切的看着郑青鸾。郑老四一下放下心中的担子,这样一算,自家一年也能有百十两银子的收入,这可就是好日子了。
钱氏也高兴,这些年四房没少帮衬他们,要是真成了,多大的人情也还了。
钱氏和宋氏就说起了村中的家长里短,郑老三就和郑老四说起准备下场考试的事。郑青鸾心里也觉得一片安宁,只愿岁月静好。
晚饭很丰盛,炸好的雀儿,酸辣萝卜丝,白面肉饺子,比往年过年还丰盛。
晚上躺在被窝里,郑青鸾以为她会睡不着,不想,一觉到天明。雪已经停了,天气却越发冷了。
匆匆吃了早饭,把准备好的东西揣在怀里,和三郎往县里去。现在熟门熟路,大半个时辰就到了县城,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去了宝华寺而去。
宝华寺是整个渭城最富盛名的寺庙,相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