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92)(2 / 4)
当时韩琳出兵打外郡,跟闹贼没什么关系,就是底下不上税,朝廷空架子,韩琳想不通。
谁曾想辛辛苦苦从南郡周旋进京,威风凛凛官居一品,居然还得自己掏钱贴补天下?照韩琳的话说,就跟小媳妇抢着管家,接了账房才发现每日支用的倒比进益还多,要支应家用还得填自己的嫁妆银子,这事不能够。
现在外郡都打了个七七八八,钱粮是勉强能收起来了,李金芳那儿还养着一支兵马,春秋两季都要下乡去收税。
谢青鹤与伏传吃过晚饭,屋内点着灯,二人就歪在榻上聊天。
伏传这些天都在丞相府干活,早出晚归,前几天就是闷不吭声吭哧吭哧干活,回家都没怎么缠着谢青鹤,这两天理出头绪了,情绪也完全炸开了,忍不住要跟谢青鹤吐槽。
谢青鹤一只手玩弄着伏传垂下的长发,静静地听着。
伏传侧头看他:既然要收皇粮国税,地方上的事也总要管一管吧?我在丞相府里坐了几天,把韩家那摊子事勉强理清楚了,我就发现很奇怪啊,为什么只看见兵和粮的奏事,也没见其他?
你猜怎么着?长史跟我说,工部最近没什么事,都是请安折子。照旧例,给宫中请安的直奏台阁,给丞相请安的就直接发回去了。打从韩琳那时候就不看。我问,那除了户部和工部,其他衙门都不奏事?长史说,反正也没啥事啊
反正也没啥事啊!没啥事啊!伏传气得坐了起来,用手拍了拍榻沿,没啥事!啊!
谢青鹤安抚道:这些年世家势大,朝廷连粮食都收不上来,六部也只是摆设罢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韩琳入京之前,朝廷只靠着皇室内帑支应,许多事也是有心无力。你如今有了兵权,又有丞相司职,一点点改善就是了,往事不可追,不要生气了。
伏传回头狐疑地看着他:大师兄早就知道是这么个朽烂模样?
谢青鹤不禁好笑:你也是熟读史书,但凡世家势大、皇室衰微的时候,不都如此?
可是,各部都不奏事,地方上要有了灾祸,朝廷如何施救?外郡的刑事死狱,不也得奏报京城复核?我原以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怎么这里都是不管的?伏传最愤怒的一点在于此。
如今的后赵皇室根本没有从下往上的通道。
京城有圣旨可以颁布天下,外郡却没有奏报入京的渠道。
一县之长就可以随手勾决人犯,说斩立决就拉出去明正典刑直接砍了。各地受灾都是自我解决,反正找上面也没人搭理皇帝倒是想赈灾,国库没钱啊。
我记得《凉砦笔记》里写过这事,姬巽嗯,先帝年轻时,华安蝗灾,他觉得灾民可怜,决定动用皇室内帑赈灾。先帝私库里粮食少,朝臣就建议,要不花钱去华安附近几个郡买粮,运粮进去人吃马嚼也是一笔耗费,先帝觉得此言有理,就从内帑里拿了二十万白银去买粮。
特使带着银子去地方询价,因华安蝗灾之故,附近粮食都涨价了,二十万白银杯水车薪。
先帝想说涨价也很正常,私下把华安附近几个世家的官员召进宫里,好声好气商量了一回,约定共克时艰,那几家也答应了,不单要平价放粮,还愿意捐出银钱粮草赈灾。
先帝很高兴,又从内帑里拨了三十万两银子,想把赈灾之事办得漂亮一些。
这事最后是什么下场,你应该也知道吧?谢青鹤问。
庆显三年,华安蝗灾。
庆显四年春,华庆县谣传神人下凡,在匠户杨骏的带领下,力神教聚众作乱,县衙被推平,县令并一干役吏皆死于逆乱。这场贼乱没有持续很久,庆显四年夏天就被平息。
杨骏的供词就很灵性。我反国贼,不反陛下。
先帝派了钦差去问此事,才知道原来去年花了那么多银子赈灾,华安郡的百姓就没吃到一颗米。
内帑花了四十万银子去买粮,银子流进了世家腰包。粮食压根儿就没出库,假装发给了百姓。至于说那几个在先帝跟前打包票说要捐钱捐粮赈灾的官员,嘴里吹得响亮,负责赈灾的官员还真给他们写了收条,实则一毛钱没出,一颗米没出山高皇帝远,皇帝哪儿知道贱民吃着朝廷发的米没有?
把先帝气得在金殿上骂娘。不止是庆显三年赈灾的银钱,庆显四年初,那帮混账还借口帮华安农民复耕,坑了先帝一笔买青苗的银钱。
从前政令不行,这事是不好管。外郡都打下来了,还这个鬼样子。伏传头疼。
谢青鹤微微一笑,指了指屋内的书柜:喏。
伏传不解:那是什么? ↑返回顶部↑
谁曾想辛辛苦苦从南郡周旋进京,威风凛凛官居一品,居然还得自己掏钱贴补天下?照韩琳的话说,就跟小媳妇抢着管家,接了账房才发现每日支用的倒比进益还多,要支应家用还得填自己的嫁妆银子,这事不能够。
现在外郡都打了个七七八八,钱粮是勉强能收起来了,李金芳那儿还养着一支兵马,春秋两季都要下乡去收税。
谢青鹤与伏传吃过晚饭,屋内点着灯,二人就歪在榻上聊天。
伏传这些天都在丞相府干活,早出晚归,前几天就是闷不吭声吭哧吭哧干活,回家都没怎么缠着谢青鹤,这两天理出头绪了,情绪也完全炸开了,忍不住要跟谢青鹤吐槽。
谢青鹤一只手玩弄着伏传垂下的长发,静静地听着。
伏传侧头看他:既然要收皇粮国税,地方上的事也总要管一管吧?我在丞相府里坐了几天,把韩家那摊子事勉强理清楚了,我就发现很奇怪啊,为什么只看见兵和粮的奏事,也没见其他?
你猜怎么着?长史跟我说,工部最近没什么事,都是请安折子。照旧例,给宫中请安的直奏台阁,给丞相请安的就直接发回去了。打从韩琳那时候就不看。我问,那除了户部和工部,其他衙门都不奏事?长史说,反正也没啥事啊
反正也没啥事啊!没啥事啊!伏传气得坐了起来,用手拍了拍榻沿,没啥事!啊!
谢青鹤安抚道:这些年世家势大,朝廷连粮食都收不上来,六部也只是摆设罢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韩琳入京之前,朝廷只靠着皇室内帑支应,许多事也是有心无力。你如今有了兵权,又有丞相司职,一点点改善就是了,往事不可追,不要生气了。
伏传回头狐疑地看着他:大师兄早就知道是这么个朽烂模样?
谢青鹤不禁好笑:你也是熟读史书,但凡世家势大、皇室衰微的时候,不都如此?
可是,各部都不奏事,地方上要有了灾祸,朝廷如何施救?外郡的刑事死狱,不也得奏报京城复核?我原以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怎么这里都是不管的?伏传最愤怒的一点在于此。
如今的后赵皇室根本没有从下往上的通道。
京城有圣旨可以颁布天下,外郡却没有奏报入京的渠道。
一县之长就可以随手勾决人犯,说斩立决就拉出去明正典刑直接砍了。各地受灾都是自我解决,反正找上面也没人搭理皇帝倒是想赈灾,国库没钱啊。
我记得《凉砦笔记》里写过这事,姬巽嗯,先帝年轻时,华安蝗灾,他觉得灾民可怜,决定动用皇室内帑赈灾。先帝私库里粮食少,朝臣就建议,要不花钱去华安附近几个郡买粮,运粮进去人吃马嚼也是一笔耗费,先帝觉得此言有理,就从内帑里拿了二十万白银去买粮。
特使带着银子去地方询价,因华安蝗灾之故,附近粮食都涨价了,二十万白银杯水车薪。
先帝想说涨价也很正常,私下把华安附近几个世家的官员召进宫里,好声好气商量了一回,约定共克时艰,那几家也答应了,不单要平价放粮,还愿意捐出银钱粮草赈灾。
先帝很高兴,又从内帑里拨了三十万两银子,想把赈灾之事办得漂亮一些。
这事最后是什么下场,你应该也知道吧?谢青鹤问。
庆显三年,华安蝗灾。
庆显四年春,华庆县谣传神人下凡,在匠户杨骏的带领下,力神教聚众作乱,县衙被推平,县令并一干役吏皆死于逆乱。这场贼乱没有持续很久,庆显四年夏天就被平息。
杨骏的供词就很灵性。我反国贼,不反陛下。
先帝派了钦差去问此事,才知道原来去年花了那么多银子赈灾,华安郡的百姓就没吃到一颗米。
内帑花了四十万银子去买粮,银子流进了世家腰包。粮食压根儿就没出库,假装发给了百姓。至于说那几个在先帝跟前打包票说要捐钱捐粮赈灾的官员,嘴里吹得响亮,负责赈灾的官员还真给他们写了收条,实则一毛钱没出,一颗米没出山高皇帝远,皇帝哪儿知道贱民吃着朝廷发的米没有?
把先帝气得在金殿上骂娘。不止是庆显三年赈灾的银钱,庆显四年初,那帮混账还借口帮华安农民复耕,坑了先帝一笔买青苗的银钱。
从前政令不行,这事是不好管。外郡都打下来了,还这个鬼样子。伏传头疼。
谢青鹤微微一笑,指了指屋内的书柜:喏。
伏传不解:那是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