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节(3 / 4)
果然正如朱重九事先所料,除了对一些细节方面有所异议之外,到场的大多数文武,都对盟约的主要条款赞不绝口。特别是刘子云、胡大海等高级将领,简直把这份盟约给夸到了天上去,恨不得其立刻能落到实处,好让自己带着麾下兵马去荆州去一展拳脚。
而商局主事于常林和工局主事黄老歪等,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份盟约执行之后,能给淮扬带來的巨大利益,一个个兴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按照他们的想法,盟约看似公平,实际上只要落实下去,淮扬百工坊所出产的各类物品,就能迅速行销荆州。而对方手里的当地土货,甚至比其军队还要不堪一击,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犁庭扫穴。
与前两个部门所看到的不同,礼局所关注的重点则是,此盟约一签,淮扬就彻底奠定了自己的诸侯盟主地位。虽然表面上,北派红巾依旧以韩林儿为共主。但朱重九已经成了当年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只不过这个王,从具体某个傀儡,换成了一份白纸黑字的“高邮之约”而已。
“诸位所言大谬…”中兵参军刘伯温实在忍无可忍,站起來,怒气冲冲地说道,“自古以來,有因义而兴兵者,有因怒而兴兵者,刘某从未听闻,还有因做生意沒赚到钱而大打出手者。此约一签,将置我淮扬大总管府于何地?诸君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就不怕重蹈当年春秋时齐国之覆辙?…”
“主公,微臣以为,刘参军所言,不可不察…当年齐国以商闾兴,亦因百官争相逐利,而终失其霸主之位…前车之鉴,可为后世之师…”学局主事禄鲲紧跟着站出來,对刘伯温表示支持。
目光迅速扫视了大伙一圈,他又继续大声补充,“虽然逼迫徐寿辉去帝号,尊高邮之约,为上上之策,对我淮扬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好好一份盟约,为何非要把商闾之事混在里边?一旦公之于众,岂不让天下豪杰笑我淮扬满身铜臭,逐小利而忘大义?此乃太阿倒持之举,请恕微臣不敢苟同…”
“主公,臣亦不敢赞同主公签署此约…”被派往山东辅佐王宣的第六军长史章溢难得回來一趟,也站出來仗义直言。“且不说吴将军未获得主公授权便擅自于徐寿辉定盟,有罪在先。此约一签,天下读书人必然以我淮扬为商贩之国,从此敬而远之…”
“微臣以为,刘参军所言甚是…”
“微臣请主公谨慎…”
“微臣请主公急速下旨召回吴将军,问其背主定盟之罪…”
刹那间,学局、礼局的几个主要官员,都纷纷站了出來,与刘伯温和禄鲲、章溢三人一道,掀起了一股反对狂潮。
与朱重九先前所担心的不同,大伙在意的不是此条约对南派红巾和蕲黄等地百姓带來的伤害,而是恼火吴良谋和逯德山等人,居然把商人和淮扬商号的利益,与大总管府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要知道,眼下大总管府提倡四民平等,已经给了外界“重小民而轻士大夫”的口实。若是再将商贩的利益与大总管府之间的联系加强,而不是及时减弱的话,必将在读书人之间引发更大的非议。甚至导致其他地区的士绅,更快地倒向蒙元官府,而不是对淮安军赢粮而影从。
但是,户局主事于常林只用短短几句话,就将反对者们问得面红耳赤,“主公,微臣也以为,刘大人所言听起來很有道理…然微臣却不知道,从主公起兵至今,天下士绅几曾支持过主公?微臣更不知道,天下读书人,有几个曾经替我淮扬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趁着刘伯温等人被气得接不上话的时候,于常林向前迈了一大步,声音陡然转高,“倒是在座诸位身上之衣,碗里之食,还有前线将士手中之兵器铠甲,皆出于工商…我淮扬既然以工商立国,不为工商张目,却想着去求肯什么读书人和天下士绅的支持,岂不是舍本逐末?到头來,天下士绅未必肯为我淮扬所用,我淮扬的根基却因此而毁,那才是真正将大伙往绝路上领…”
“的确如此,于大人说得对。我等不需要讨士绅的欢心。他们愿意跟着主公一起干就來,不愿意干就滚。沒有了几颗臭鸡蛋,不信大伙就吃不了饭了…”黄老歪迫不及待地跳起來,红着脸咆哮。
“天下读书人,天下读书人早就抱蒙元粗腿去了,有几个敢冒着掉脑袋危险与我等共同进退?”第一军团副都指挥使,兵局主事刘子云也读过几天书,言辞比他稍微温和些,但里边包含的火药味道也浓烈到了极点。“倒是几位大人素來看不起的贩夫走卒,百工力棒,始终与我淮扬生死与共…”
“除了章、冯几位大人,微臣也沒看到多少读书人主动來投奔主公。倒是全天下的商贩,差不多能赶到淮扬的,都來过了。并且很多商号即便开在大都,也跟我淮扬暗中往來不断…”内务处主事张松是个顺风倒,见刘子云等人势大,立刻选择站队。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七军团都指挥使王克柔出身于盐枭,对利益之争看得很透,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司马迁的“弟子”。也紧跟着站起來,引经据典。“读书人科举得官,求得是展胸中之志,留万世之名。其实也是一份读书的红利而…只不过说起來好听些罢了。主公今后得了天下,再开科举,就不信他们不來。”
“就是,连蒙元的科举他们都趋之若鹜,怎么可能拒绝主公?…”
“他们不來也罢,假以时日,我淮扬各级学堂卒业的后生,未必比那些书呆子差…”
“那些书呆子,满嘴春秋大义,还不是谁刀子硬就跟谁混?我就沒见到,有几个读书人肯不做蒙元的官儿,隐居山林的…”
“莫说天下士绅,察罕贴木儿和李思齐等手中的兵马,十有七八都是士绅为之提供…他们不主动与我淮扬为敌,已经算是识相了。怎么可能转而支持主公?…”
“诸位大人眼里看不上淮扬商号,有谁拒绝过淮扬商号的分红?有谁敢保证,失去了淮扬商号,我淮安军将士,还能衣食无忧?…”
。。。。。
其他文武们,也纷纷开口,与刘伯温等人针锋相对。
刘伯温等人当然不甘心就这样被对方驳倒,很快就组织言辞,重新发起反击。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不知不觉间,外边的天空已经黑了下去。有一片晚來的乌云,翻滚着遮住初露的星光。大团大团的水汽,在半空中來回飘荡…
苏明哲苦笑着摇摇头,命人点起了油灯。跳跃的光芒,转瞬间将议事堂照得如白昼般明亮。
有一个从谏如流的主公是好事,但大总管府的每一项决策出台,因为朱重九不愿意早做决断,流程都变得十分冗长。像这样的争论,几乎每个月都发生好几次。往往直到一方彻底哑口无言了,才能分出个最终结果來…
“主公,自古以來,商人逐小利而忘大义。。。”跳动的灯光下,刘基和章溢等人继续据理力争,但是他们说出來的每一句话,都很快就被大伙的驳斥声音彻底吞沒。
“谁说商人无义,古有玄皋犒师,宋末也有义商破家以筹军资。即便是李平章,当年也是贩卖芝麻出身。若无他振臂一呼,岂有我淮安军之现在?” ↑返回顶部↑
而商局主事于常林和工局主事黄老歪等,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份盟约执行之后,能给淮扬带來的巨大利益,一个个兴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按照他们的想法,盟约看似公平,实际上只要落实下去,淮扬百工坊所出产的各类物品,就能迅速行销荆州。而对方手里的当地土货,甚至比其军队还要不堪一击,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犁庭扫穴。
与前两个部门所看到的不同,礼局所关注的重点则是,此盟约一签,淮扬就彻底奠定了自己的诸侯盟主地位。虽然表面上,北派红巾依旧以韩林儿为共主。但朱重九已经成了当年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只不过这个王,从具体某个傀儡,换成了一份白纸黑字的“高邮之约”而已。
“诸位所言大谬…”中兵参军刘伯温实在忍无可忍,站起來,怒气冲冲地说道,“自古以來,有因义而兴兵者,有因怒而兴兵者,刘某从未听闻,还有因做生意沒赚到钱而大打出手者。此约一签,将置我淮扬大总管府于何地?诸君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就不怕重蹈当年春秋时齐国之覆辙?…”
“主公,微臣以为,刘参军所言,不可不察…当年齐国以商闾兴,亦因百官争相逐利,而终失其霸主之位…前车之鉴,可为后世之师…”学局主事禄鲲紧跟着站出來,对刘伯温表示支持。
目光迅速扫视了大伙一圈,他又继续大声补充,“虽然逼迫徐寿辉去帝号,尊高邮之约,为上上之策,对我淮扬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好好一份盟约,为何非要把商闾之事混在里边?一旦公之于众,岂不让天下豪杰笑我淮扬满身铜臭,逐小利而忘大义?此乃太阿倒持之举,请恕微臣不敢苟同…”
“主公,臣亦不敢赞同主公签署此约…”被派往山东辅佐王宣的第六军长史章溢难得回來一趟,也站出來仗义直言。“且不说吴将军未获得主公授权便擅自于徐寿辉定盟,有罪在先。此约一签,天下读书人必然以我淮扬为商贩之国,从此敬而远之…”
“微臣以为,刘参军所言甚是…”
“微臣请主公谨慎…”
“微臣请主公急速下旨召回吴将军,问其背主定盟之罪…”
刹那间,学局、礼局的几个主要官员,都纷纷站了出來,与刘伯温和禄鲲、章溢三人一道,掀起了一股反对狂潮。
与朱重九先前所担心的不同,大伙在意的不是此条约对南派红巾和蕲黄等地百姓带來的伤害,而是恼火吴良谋和逯德山等人,居然把商人和淮扬商号的利益,与大总管府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要知道,眼下大总管府提倡四民平等,已经给了外界“重小民而轻士大夫”的口实。若是再将商贩的利益与大总管府之间的联系加强,而不是及时减弱的话,必将在读书人之间引发更大的非议。甚至导致其他地区的士绅,更快地倒向蒙元官府,而不是对淮安军赢粮而影从。
但是,户局主事于常林只用短短几句话,就将反对者们问得面红耳赤,“主公,微臣也以为,刘大人所言听起來很有道理…然微臣却不知道,从主公起兵至今,天下士绅几曾支持过主公?微臣更不知道,天下读书人,有几个曾经替我淮扬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趁着刘伯温等人被气得接不上话的时候,于常林向前迈了一大步,声音陡然转高,“倒是在座诸位身上之衣,碗里之食,还有前线将士手中之兵器铠甲,皆出于工商…我淮扬既然以工商立国,不为工商张目,却想着去求肯什么读书人和天下士绅的支持,岂不是舍本逐末?到头來,天下士绅未必肯为我淮扬所用,我淮扬的根基却因此而毁,那才是真正将大伙往绝路上领…”
“的确如此,于大人说得对。我等不需要讨士绅的欢心。他们愿意跟着主公一起干就來,不愿意干就滚。沒有了几颗臭鸡蛋,不信大伙就吃不了饭了…”黄老歪迫不及待地跳起來,红着脸咆哮。
“天下读书人,天下读书人早就抱蒙元粗腿去了,有几个敢冒着掉脑袋危险与我等共同进退?”第一军团副都指挥使,兵局主事刘子云也读过几天书,言辞比他稍微温和些,但里边包含的火药味道也浓烈到了极点。“倒是几位大人素來看不起的贩夫走卒,百工力棒,始终与我淮扬生死与共…”
“除了章、冯几位大人,微臣也沒看到多少读书人主动來投奔主公。倒是全天下的商贩,差不多能赶到淮扬的,都來过了。并且很多商号即便开在大都,也跟我淮扬暗中往來不断…”内务处主事张松是个顺风倒,见刘子云等人势大,立刻选择站队。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七军团都指挥使王克柔出身于盐枭,对利益之争看得很透,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司马迁的“弟子”。也紧跟着站起來,引经据典。“读书人科举得官,求得是展胸中之志,留万世之名。其实也是一份读书的红利而…只不过说起來好听些罢了。主公今后得了天下,再开科举,就不信他们不來。”
“就是,连蒙元的科举他们都趋之若鹜,怎么可能拒绝主公?…”
“他们不來也罢,假以时日,我淮扬各级学堂卒业的后生,未必比那些书呆子差…”
“那些书呆子,满嘴春秋大义,还不是谁刀子硬就跟谁混?我就沒见到,有几个读书人肯不做蒙元的官儿,隐居山林的…”
“莫说天下士绅,察罕贴木儿和李思齐等手中的兵马,十有七八都是士绅为之提供…他们不主动与我淮扬为敌,已经算是识相了。怎么可能转而支持主公?…”
“诸位大人眼里看不上淮扬商号,有谁拒绝过淮扬商号的分红?有谁敢保证,失去了淮扬商号,我淮安军将士,还能衣食无忧?…”
。。。。。
其他文武们,也纷纷开口,与刘伯温等人针锋相对。
刘伯温等人当然不甘心就这样被对方驳倒,很快就组织言辞,重新发起反击。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不知不觉间,外边的天空已经黑了下去。有一片晚來的乌云,翻滚着遮住初露的星光。大团大团的水汽,在半空中來回飘荡…
苏明哲苦笑着摇摇头,命人点起了油灯。跳跃的光芒,转瞬间将议事堂照得如白昼般明亮。
有一个从谏如流的主公是好事,但大总管府的每一项决策出台,因为朱重九不愿意早做决断,流程都变得十分冗长。像这样的争论,几乎每个月都发生好几次。往往直到一方彻底哑口无言了,才能分出个最终结果來…
“主公,自古以來,商人逐小利而忘大义。。。”跳动的灯光下,刘基和章溢等人继续据理力争,但是他们说出來的每一句话,都很快就被大伙的驳斥声音彻底吞沒。
“谁说商人无义,古有玄皋犒师,宋末也有义商破家以筹军资。即便是李平章,当年也是贩卖芝麻出身。若无他振臂一呼,岂有我淮安军之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