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2 / 4)
要想管好一个地方,钱和粮是首要的。百姓们只有吃饱穿暖了,社会上的矛盾才会减少。
可经过她了解,元江府每亩的粮食产量在全国范围内是偏低的,这固然与地质有关。可它在云南省范围内也是偏低的,这就让青辰挠头了。
她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食的问题。
第133章
知府衙门的后堂,沈青辰把谢文元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他元江府亩产粮食低的原因。
谢文元据实以答,亩产量乃是根据整个元江府的粮食总量与土地总量的比例算出来的,元江府田地不少,可是全府产的粮食总量却很少。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白莲教。
云南是白莲教在全国范围内一个重要的根据地,而元江府则是白莲教在云南的根据地。
徐延当权,以致官官相卫,吏治混乱,百姓被一层层盘剥,日子就过得不好。在朝廷已经庇护不了他们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在心里上寻求其他的庇护。白莲教据说信奉阿弥陀佛,是个半僧半俗的秘密组织,正可以为处在水深火热的百姓提供心里庇护。
不过这个组织并不安分,经常给朝廷和官府找麻烦,自然不会让人在土地上安心生产。很多人加入了白莲教,一心只知信奉祷告,或是参与“起义”,从而放弃了耕种。很多地无人开垦,久而久之也就荒废了。所以将整个元江府的粮食总量与田地总量相比,得到的亩产量自然就会变得很低。
可以说,青辰来到的这个云南省元江府,不仅仅是远和偏,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在这个白莲教徒聚集的地方,身为知府非但要治理普通百姓,还得与白莲教斗智周旋,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无可回避。能治理好这个地方的人,必须有着非凡的才智,有耐心,有毅力,而且内心坚定不会因利益而动摇。放眼整个朝廷,能够管理好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而青辰恰恰是其中的一个。
元江府只是云南省的一个府,如果任其照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则整个云南可能很快也要变成元江府,再下来,就是整个大明。
宋越身为阁老,对于这点看得非常清楚,也非常深远,所以他必须在元江府的问题还能解决的时候,就果断地把它解决。
这就是青辰到云南来的原因——他相信她能够做好。
谢文元说完了大致的情况,然后就摇摇头,“白莲教的队伍日益扩大,这两年来,不耕作的人越来越多,荒废的田地也越来越多了。”
前任知府有心改变这个局面,派官兵对白莲教镇压过,也放下面子与他们相谈过,然而软硬兼施却都不管用。他曾许诺他们的首脑,如果他说服教众回归田地,他便会给他们免去一定的税赋。
免税,这对于一位知府而言,已是他能拉下的最大的面子,以及权力范围内最大的让步了。
可就算是这样,形势也并没有好转。因为白莲教的人本来就不守规矩,早就都是逃税漏税的专家,对于这个许了等于没许的承诺,他们自然不会放在心上。所以这位知府最终没能成功,在最近一次的交涉中,他甚至还不幸丧了命。
青辰听着,眉头已是蹙起。
“他错了。”她边思索边道,“本末倒置了。”
谢文元疑惑地看着她:“府台大人的意思是?”
“因果倒置,又怎么会成功呢。”青辰不紧不慢道,“元江府如今的局面,表面上看来,因在白莲教,果在粮食产量不高,实际上却正好相反。”
“他的精力不该放在白莲教身上,现在还不是找他们谈判的时候。白莲教的教众本身就是我大明的百姓,只有看到其他百姓们都吃饱穿暖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才会真的愿意回归田地。所以,眼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白莲教,是粮食。等粮食产量上去了,白莲教自会找上门来,我会坐在府衙里等着他们。”
谢文元听了顿感恍然大悟,心只道这位沈大人果然才智非凡,心思澄明,一眼便已洞悉了全局。怪不得宋阁老会举荐她到这里来,挽救百姓于水火。
“是。”谢文元颔首答,“请府台大人示下,下官定当尽心竭力。”
“前几天听你们汇报时,提到了一个叫袁松的人。”青辰边在记忆中搜索,边道,“听说此人擅于种粮。”
她记得以前学历史的时候,书中的小字注解里提到过此人的名字,他写了一本关于粮食的书,叫《袁氏农书》,而历史证明了这本书的重要性。
现在这个时点,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甚至是,袁松这个人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百姓。
谢文元点了点头,“是的,大人。此人是我元江府的百姓,据说十分擅于种粮,他家的粮食总是比别人的产得多,果树产的果也是又大又甜。只是此人脾气又掘又硬,就因为这个脾气,他还得罪了前任云南巡抚的家奴,这会还被关在巡抚衙门的大牢里。”
青辰皱了皱眉,“得罪了家奴?” ↑返回顶部↑
可经过她了解,元江府每亩的粮食产量在全国范围内是偏低的,这固然与地质有关。可它在云南省范围内也是偏低的,这就让青辰挠头了。
她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食的问题。
第133章
知府衙门的后堂,沈青辰把谢文元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他元江府亩产粮食低的原因。
谢文元据实以答,亩产量乃是根据整个元江府的粮食总量与土地总量的比例算出来的,元江府田地不少,可是全府产的粮食总量却很少。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白莲教。
云南是白莲教在全国范围内一个重要的根据地,而元江府则是白莲教在云南的根据地。
徐延当权,以致官官相卫,吏治混乱,百姓被一层层盘剥,日子就过得不好。在朝廷已经庇护不了他们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在心里上寻求其他的庇护。白莲教据说信奉阿弥陀佛,是个半僧半俗的秘密组织,正可以为处在水深火热的百姓提供心里庇护。
不过这个组织并不安分,经常给朝廷和官府找麻烦,自然不会让人在土地上安心生产。很多人加入了白莲教,一心只知信奉祷告,或是参与“起义”,从而放弃了耕种。很多地无人开垦,久而久之也就荒废了。所以将整个元江府的粮食总量与田地总量相比,得到的亩产量自然就会变得很低。
可以说,青辰来到的这个云南省元江府,不仅仅是远和偏,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在这个白莲教徒聚集的地方,身为知府非但要治理普通百姓,还得与白莲教斗智周旋,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无可回避。能治理好这个地方的人,必须有着非凡的才智,有耐心,有毅力,而且内心坚定不会因利益而动摇。放眼整个朝廷,能够管理好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而青辰恰恰是其中的一个。
元江府只是云南省的一个府,如果任其照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则整个云南可能很快也要变成元江府,再下来,就是整个大明。
宋越身为阁老,对于这点看得非常清楚,也非常深远,所以他必须在元江府的问题还能解决的时候,就果断地把它解决。
这就是青辰到云南来的原因——他相信她能够做好。
谢文元说完了大致的情况,然后就摇摇头,“白莲教的队伍日益扩大,这两年来,不耕作的人越来越多,荒废的田地也越来越多了。”
前任知府有心改变这个局面,派官兵对白莲教镇压过,也放下面子与他们相谈过,然而软硬兼施却都不管用。他曾许诺他们的首脑,如果他说服教众回归田地,他便会给他们免去一定的税赋。
免税,这对于一位知府而言,已是他能拉下的最大的面子,以及权力范围内最大的让步了。
可就算是这样,形势也并没有好转。因为白莲教的人本来就不守规矩,早就都是逃税漏税的专家,对于这个许了等于没许的承诺,他们自然不会放在心上。所以这位知府最终没能成功,在最近一次的交涉中,他甚至还不幸丧了命。
青辰听着,眉头已是蹙起。
“他错了。”她边思索边道,“本末倒置了。”
谢文元疑惑地看着她:“府台大人的意思是?”
“因果倒置,又怎么会成功呢。”青辰不紧不慢道,“元江府如今的局面,表面上看来,因在白莲教,果在粮食产量不高,实际上却正好相反。”
“他的精力不该放在白莲教身上,现在还不是找他们谈判的时候。白莲教的教众本身就是我大明的百姓,只有看到其他百姓们都吃饱穿暖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才会真的愿意回归田地。所以,眼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白莲教,是粮食。等粮食产量上去了,白莲教自会找上门来,我会坐在府衙里等着他们。”
谢文元听了顿感恍然大悟,心只道这位沈大人果然才智非凡,心思澄明,一眼便已洞悉了全局。怪不得宋阁老会举荐她到这里来,挽救百姓于水火。
“是。”谢文元颔首答,“请府台大人示下,下官定当尽心竭力。”
“前几天听你们汇报时,提到了一个叫袁松的人。”青辰边在记忆中搜索,边道,“听说此人擅于种粮。”
她记得以前学历史的时候,书中的小字注解里提到过此人的名字,他写了一本关于粮食的书,叫《袁氏农书》,而历史证明了这本书的重要性。
现在这个时点,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甚至是,袁松这个人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百姓。
谢文元点了点头,“是的,大人。此人是我元江府的百姓,据说十分擅于种粮,他家的粮食总是比别人的产得多,果树产的果也是又大又甜。只是此人脾气又掘又硬,就因为这个脾气,他还得罪了前任云南巡抚的家奴,这会还被关在巡抚衙门的大牢里。”
青辰皱了皱眉,“得罪了家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