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2 / 4)
陆以尧停下脚步,一直绷着的神经总算放松下来。老年妆让他很不适,幸亏最后镜头拉远,而且只拍背影,否则他的微表情很可能会让导演吐血重来。
随着这个镜头通过,陆以尧全部五个镜头,统统补完。
今天的镜头里,有四个都是单人镜头,只有一个是跟另外的演员对戏。然而那位绝对一番的男演员以档期为由,最终没能过来,导演没辙,只得找来替身搭戏,从始至终都把镜头焦点给了陆以尧。
陆以尧在这个电影里只能算是二番。接剧本的时候,《云章》刚播完,《北海树》还没上映,他大荧幕上最亮眼的角色仍是那部出道的校园青春电影里的男三号。谁也不知道小屏幕上的人气能否真正转化成大荧幕上的号召力,加上《北海树》的文艺片属性,公司迫切希望他能接演一部真正的商业大片。
所以即便只是二番,陆以尧和整个团队依然很重视。
电影在去年年底就杀青了,那之后陆以尧开始真人秀录影,直到二月初,导演亲自打电话来沟通,询问能否补拍。
陆以尧可以拒绝的,因为根据合同,他已经在约定工期内完成了约定内容,这段补拍是剧本上没有的,但他同样理解导演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所以还是让姚红排出了一天档期,特意过来补。
导演重新看了一遍补拍内容,确认无误,才从监视器后面起身,往陆以尧这边走过来。
这个导演其实在圈里挺有名望,早年也拍过不少得奖的片子,但随着近些年电影越来越娱乐化,观众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他也不得不开始向资本妥协,朝着商业化转型。奈何艺术偏好和思维不是一天养成的,这条转型之路也颇为坎坷,于是这些年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但陆以尧对他非常尊重,因为这位导演对所有演员也非常尊重,不会倚老卖老,颐指气使,并且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敬业认真。说句夸张点的形容,这位导演聚精会神坐在监视器前面的时候,陆以尧仿佛能看见他整个人都在燃烧,烧着生命,烧着心血,只为了心中的追求。
陆以尧羡慕这样热烈而纯粹的投入。
“辛苦了,”导演拍拍他的后背,既欣慰又感谢,“特地过来一趟,档期不好协调吧。”
“没什么的,”陆以尧轻描淡写,并不多说这些,“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是吃这碗饭的。”
导演似有些惊讶他会这样回应,若有所思地看了他几秒,忽然拉着他往角落里走:“过来我给你讲讲戏。”
陆以尧一脸茫然,不知道那边灯光摄影都开始收拾设备了,导演还要讲什么戏。
很快,导演就带着他来到了相对僻静处,周围还是不时有剧组人员走动,但大家都忙着收工,也没人管导演和演员谈心。
“我欣赏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所以我就开门见山了,你别嫌我说话直,”导演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晚辈,带着点和蔼,但更多的是期许,“态度端正是好事,但你的演技确实还需要打磨。”
陆以尧没想到会等来这么一句话。
整个拍戏过程里,导演说的最多的是“你可以试试这样的感觉”,然后就开始讲人物,讲冲突,讲肢体,但从来没对任何一位演员直白地说,你的戏不行。
甚至对上那种陆以尧都能看出来不行的,导演也是大写的耐心。陆以尧一度以为这就是导演的脾气,现在看来,可能更多的是顾及演员情绪,毕竟骂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拖累进度。
见陆以尧没出现抵触情绪,导演直接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演戏这件事,有的人靠毅力,有些人靠灵气,有些人靠经验,有些人靠脸……”
“靠毅力的人,演什么,就会把自己逼成什么,不演疯了不算好,这是最难得的;靠灵气的人,遇见与自己来电的角色,往往特别出彩,但遇见不来电的,那就废,这样的演员很幸福,只要挑到合适的角色,往往四两拨千斤,就能达到惊艳的效果,但灵气真是一种非常短暂的东西;靠经验的我就不多说了,这种是最普遍的,表演程式化,无功无过,精不精彩,全看剧本;至于靠脸,我说句实话你别不爱听,现在圈子里像你这样的年轻演员,基本都是刷脸,观众记不住你的角色,只能记住演员本身,这不是好事……”
见陆以尧一直没吭声,导演忽然笑了,自我调侃道:“是不是觉得我这个老年人的想法特别落伍……”
“没有,”陆以尧确实听进去了,而且听得很用心,“您说的这些,我会认真去想一想的。”
导演欣慰地点点头:“我欣赏你对待演戏的态度,够认真,够敬业,但还不够爱。”说到这里导演停住,看向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看着他们把刚刚还布景满满的宫殿一点点搬空,只留下一座空壳,“你的眼睛里没有对演戏的热情,如果你不能爱上这一行,你就永远只是个明星。”
“当然,”导演收回目光,重新看向陆以尧,“如果这就是你的追求,那刚才那些就当我没说。”
陆以尧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话,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边有人喊导演,导演应了声,最后拍了一下陆以尧的肩膀,再没多说,转身离开。
陆以尧站在原地,陷入深深的思索。
不够爱。 ↑返回顶部↑
随着这个镜头通过,陆以尧全部五个镜头,统统补完。
今天的镜头里,有四个都是单人镜头,只有一个是跟另外的演员对戏。然而那位绝对一番的男演员以档期为由,最终没能过来,导演没辙,只得找来替身搭戏,从始至终都把镜头焦点给了陆以尧。
陆以尧在这个电影里只能算是二番。接剧本的时候,《云章》刚播完,《北海树》还没上映,他大荧幕上最亮眼的角色仍是那部出道的校园青春电影里的男三号。谁也不知道小屏幕上的人气能否真正转化成大荧幕上的号召力,加上《北海树》的文艺片属性,公司迫切希望他能接演一部真正的商业大片。
所以即便只是二番,陆以尧和整个团队依然很重视。
电影在去年年底就杀青了,那之后陆以尧开始真人秀录影,直到二月初,导演亲自打电话来沟通,询问能否补拍。
陆以尧可以拒绝的,因为根据合同,他已经在约定工期内完成了约定内容,这段补拍是剧本上没有的,但他同样理解导演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所以还是让姚红排出了一天档期,特意过来补。
导演重新看了一遍补拍内容,确认无误,才从监视器后面起身,往陆以尧这边走过来。
这个导演其实在圈里挺有名望,早年也拍过不少得奖的片子,但随着近些年电影越来越娱乐化,观众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他也不得不开始向资本妥协,朝着商业化转型。奈何艺术偏好和思维不是一天养成的,这条转型之路也颇为坎坷,于是这些年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但陆以尧对他非常尊重,因为这位导演对所有演员也非常尊重,不会倚老卖老,颐指气使,并且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敬业认真。说句夸张点的形容,这位导演聚精会神坐在监视器前面的时候,陆以尧仿佛能看见他整个人都在燃烧,烧着生命,烧着心血,只为了心中的追求。
陆以尧羡慕这样热烈而纯粹的投入。
“辛苦了,”导演拍拍他的后背,既欣慰又感谢,“特地过来一趟,档期不好协调吧。”
“没什么的,”陆以尧轻描淡写,并不多说这些,“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是吃这碗饭的。”
导演似有些惊讶他会这样回应,若有所思地看了他几秒,忽然拉着他往角落里走:“过来我给你讲讲戏。”
陆以尧一脸茫然,不知道那边灯光摄影都开始收拾设备了,导演还要讲什么戏。
很快,导演就带着他来到了相对僻静处,周围还是不时有剧组人员走动,但大家都忙着收工,也没人管导演和演员谈心。
“我欣赏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所以我就开门见山了,你别嫌我说话直,”导演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晚辈,带着点和蔼,但更多的是期许,“态度端正是好事,但你的演技确实还需要打磨。”
陆以尧没想到会等来这么一句话。
整个拍戏过程里,导演说的最多的是“你可以试试这样的感觉”,然后就开始讲人物,讲冲突,讲肢体,但从来没对任何一位演员直白地说,你的戏不行。
甚至对上那种陆以尧都能看出来不行的,导演也是大写的耐心。陆以尧一度以为这就是导演的脾气,现在看来,可能更多的是顾及演员情绪,毕竟骂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拖累进度。
见陆以尧没出现抵触情绪,导演直接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演戏这件事,有的人靠毅力,有些人靠灵气,有些人靠经验,有些人靠脸……”
“靠毅力的人,演什么,就会把自己逼成什么,不演疯了不算好,这是最难得的;靠灵气的人,遇见与自己来电的角色,往往特别出彩,但遇见不来电的,那就废,这样的演员很幸福,只要挑到合适的角色,往往四两拨千斤,就能达到惊艳的效果,但灵气真是一种非常短暂的东西;靠经验的我就不多说了,这种是最普遍的,表演程式化,无功无过,精不精彩,全看剧本;至于靠脸,我说句实话你别不爱听,现在圈子里像你这样的年轻演员,基本都是刷脸,观众记不住你的角色,只能记住演员本身,这不是好事……”
见陆以尧一直没吭声,导演忽然笑了,自我调侃道:“是不是觉得我这个老年人的想法特别落伍……”
“没有,”陆以尧确实听进去了,而且听得很用心,“您说的这些,我会认真去想一想的。”
导演欣慰地点点头:“我欣赏你对待演戏的态度,够认真,够敬业,但还不够爱。”说到这里导演停住,看向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看着他们把刚刚还布景满满的宫殿一点点搬空,只留下一座空壳,“你的眼睛里没有对演戏的热情,如果你不能爱上这一行,你就永远只是个明星。”
“当然,”导演收回目光,重新看向陆以尧,“如果这就是你的追求,那刚才那些就当我没说。”
陆以尧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话,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边有人喊导演,导演应了声,最后拍了一下陆以尧的肩膀,再没多说,转身离开。
陆以尧站在原地,陷入深深的思索。
不够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