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黑心资本家(1 / 2)
李诚这才知道,高阳在附近置办了庄子。看着远处的林间巨大的遮阳扇,叹息一声还是策马沿着小路过去,十步之外就看见站在高处微笑的高阳。
“那庄子当初我也想买下来,交给下面去办,后来说没办成。殿下是怎么办成的?”李诚笑着问了一句,言下之意就是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长安城里妾身办不到的事情可不多,李郎君种棉花赚了大钱,妾身也想跟着种一点补贴家用。”高阳给了个暧昧不明的答案,李诚翻身下马,缰绳随意的一丢,坐骑去吃草。
李诚看着这张娇艳却犹带青涩的脸,忍不住想起了《资治通鉴》里的记载,也是在野外遭遇了结庐的辩机。这段记载的真实性,缺乏说服力。只有《资治通鉴》才有记载。这记载有点像现代的八卦新闻,胡编乱造居多。
这也导致了后人对高阳的评价不高,毕竟那是司马光编撰的史书。《资治通鉴》对后来的史学家影响巨大,后人对此书评价也很高。就是这么一部巨作里头,掺了点八卦。只能说可惜了,这点私货编造的太没水准了。
毫无疑问,高阳是特地在此等候李诚,她是房家的媳妇,李诚可不敢乱来。
“殿下在此等候,不知有何指教?”李诚觉得还是直接一点好,不给她机会就行了。
“妾身名下的土地,种了一万亩的棉花,眼看收获在即。不知李郎君可有意收购?”高阳倒是没有乱来,两人保持着距离。这让李诚很安心,可是她说出来的话,却太凶残了。
“不是,殿下种棉花之前,就不考虑收获之后的用处么?”李诚给惊着了,这小娘子的作风,太不着调了。一万亩地你种了棉花,收回来怎么办?你掌握纺织技术了么?有工坊么?
“李郎君不要吃惊,妾身寻思着,李郎君要做的事情,自然是有利可图的。这几年长安米价一降再降,种粮食无利可图。左右妾身种了棉花,李郎君不会见死不救吧?”高阳一点都担心的样子,笑嘻嘻的问李诚。
李诚一脸的苦笑,摇头道:“殿下真是率性,这次的棉花,我都要了,价钱不会太差。回头让人去找庄子管家李晋,就说是我的意思。”
高阳笑着躬身道福:“就知道李郎君不会让妾身亏本的,妾身寻思着,棉花这东西,李郎君一家来种,总是少了点。妾身跟着种了,李郎君的工坊才不会受制于人呢。如此一来,既能挣点钱,还能给李郎君帮忙,何乐而不为呢?”
李诚听了忍不住笑道:“殿下想的差了,这棉花纺织技术门槛不高。这两年棉布价格高是因为产量少,以前只有来自川中的白叠布。物以稀为贵,自然就能挣钱了。现在那家不种点棉花呢?以后这棉布的价格,怕是很难维持了。”
高阳听了忍不住惊呼:“那以后还怎么种棉花?难道还要回去种粮食么?”
李诚就知道她是个做买卖的外行,完全是凭一时热情,拍脑袋就去做了。
“也就是三两年的功夫,还能维持一个不错的利润。再往后,就只能以量取胜,薄利多销了。毕竟棉布较之麻布,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不过种棉花需要占用耕地,不像种麻。总的来说,棉布价格会持续下滑。”李诚很有耐心的给她上课。
“海贸呢?妾身可是听说了,内府、宗室、几个大姓,可都是弄了船下海的。说起来,妾身也想弄条船去下海呢。”高阳说的很兴奋,但是李诚看出来了,这娘子就没经营的能力。完全就是凭着对李诚的盲目信任来作事。
“海贸就更不要去碰了,不是李某要吃独食,实在是风险太大。殿下要是想弄点挣钱的营生,不妨派人去登州置办一些房产。租也好,自己经营也罢,一年下来总是能挣点钱。”李诚赶紧给她指条道,免得她乱来。
“就依着李郎君的意思去做,嘻嘻,妾身就知道,李郎君不会不管妾身的。”高阳开心的转了个圈,看着李诚的时候,大眼睛水汪汪的,那眼神热的烫人。
李诚没想到会这样,这小娘子可以放弃治疗了。干脆点,一抱手道:“殿下,李诚告辞了。家中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李诚去处理。”
高阳点点头:“李郎君自管去吧,妾身也该回去了。妾身不求朝夕相对,但求隔三差五的,能见着郎君一面。”这话说的李诚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没从马镫上掉下来。
赶紧翻身上马,二话不说就跑,打死李诚都不愿意回头,太凶险了。这要是跟她擦出点火花来,怕是老房要放火烧李庄。唐朝这帮公主,真是太奔放了。
渭水河畔的李庄野市日渐繁华,铸铁行业搬走之后,棉布作坊很快就挤占了腾出来的空间。考虑到这里靠近李庄,李诚不敢把污染严重的铸铁行业放在这里。只好往下游搬迁。钢铁行业是离不开水的,其实关中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钢铁业。
这个时代,有煤有铁的辽东,才是发展钢铁产业的最佳选择。其次是江东,不过那地方不是自己的地盘,而且江东那边没有合适的煤,运力极为糟糕的时代,就算从徐州运煤到江东去搞冶炼,也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
大冶是个不错的选择,江夏有合适的煤矿。这里同样也不是李诚的地盘。炼钢铁是一门技术活,尤其是用煤炭来炼钢,更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中原王朝产煤不假,而且含量巨大。但是缺少优质低磷铁矿,而且煤的含硫量比较高。
一个磷一个硫,在这个没有元素周期表的年代,炼铁多数用的是木炭。李诚的出现,固然解决了焦炭的问题,但是其中的技术李诚没打算扩散出去。洗煤这道关口,李诚必须掌握在手里,每年合格的焦炭,能带来巨大的利润。
封建王朝有个特点,任何能威胁到皇权的东西,都会集中在首都及其周边。少府监的钢铁冶炼,哪怕用了焦炭,也只能开在渭河边上。再远一点,皇帝就不能安心了。
原始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说因为劳动力的不足,已经严重的限制李诚在钢铁行业的继续发展。反倒是那些大姓,他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就是李诚底子太薄的原因了。
不过李诚正在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买人!
这不,李晋看见李诚回来了,立刻跑上前来说话:“家主,总算是把您给盼来了。” ↑返回顶部↑
“那庄子当初我也想买下来,交给下面去办,后来说没办成。殿下是怎么办成的?”李诚笑着问了一句,言下之意就是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长安城里妾身办不到的事情可不多,李郎君种棉花赚了大钱,妾身也想跟着种一点补贴家用。”高阳给了个暧昧不明的答案,李诚翻身下马,缰绳随意的一丢,坐骑去吃草。
李诚看着这张娇艳却犹带青涩的脸,忍不住想起了《资治通鉴》里的记载,也是在野外遭遇了结庐的辩机。这段记载的真实性,缺乏说服力。只有《资治通鉴》才有记载。这记载有点像现代的八卦新闻,胡编乱造居多。
这也导致了后人对高阳的评价不高,毕竟那是司马光编撰的史书。《资治通鉴》对后来的史学家影响巨大,后人对此书评价也很高。就是这么一部巨作里头,掺了点八卦。只能说可惜了,这点私货编造的太没水准了。
毫无疑问,高阳是特地在此等候李诚,她是房家的媳妇,李诚可不敢乱来。
“殿下在此等候,不知有何指教?”李诚觉得还是直接一点好,不给她机会就行了。
“妾身名下的土地,种了一万亩的棉花,眼看收获在即。不知李郎君可有意收购?”高阳倒是没有乱来,两人保持着距离。这让李诚很安心,可是她说出来的话,却太凶残了。
“不是,殿下种棉花之前,就不考虑收获之后的用处么?”李诚给惊着了,这小娘子的作风,太不着调了。一万亩地你种了棉花,收回来怎么办?你掌握纺织技术了么?有工坊么?
“李郎君不要吃惊,妾身寻思着,李郎君要做的事情,自然是有利可图的。这几年长安米价一降再降,种粮食无利可图。左右妾身种了棉花,李郎君不会见死不救吧?”高阳一点都担心的样子,笑嘻嘻的问李诚。
李诚一脸的苦笑,摇头道:“殿下真是率性,这次的棉花,我都要了,价钱不会太差。回头让人去找庄子管家李晋,就说是我的意思。”
高阳笑着躬身道福:“就知道李郎君不会让妾身亏本的,妾身寻思着,棉花这东西,李郎君一家来种,总是少了点。妾身跟着种了,李郎君的工坊才不会受制于人呢。如此一来,既能挣点钱,还能给李郎君帮忙,何乐而不为呢?”
李诚听了忍不住笑道:“殿下想的差了,这棉花纺织技术门槛不高。这两年棉布价格高是因为产量少,以前只有来自川中的白叠布。物以稀为贵,自然就能挣钱了。现在那家不种点棉花呢?以后这棉布的价格,怕是很难维持了。”
高阳听了忍不住惊呼:“那以后还怎么种棉花?难道还要回去种粮食么?”
李诚就知道她是个做买卖的外行,完全是凭一时热情,拍脑袋就去做了。
“也就是三两年的功夫,还能维持一个不错的利润。再往后,就只能以量取胜,薄利多销了。毕竟棉布较之麻布,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不过种棉花需要占用耕地,不像种麻。总的来说,棉布价格会持续下滑。”李诚很有耐心的给她上课。
“海贸呢?妾身可是听说了,内府、宗室、几个大姓,可都是弄了船下海的。说起来,妾身也想弄条船去下海呢。”高阳说的很兴奋,但是李诚看出来了,这娘子就没经营的能力。完全就是凭着对李诚的盲目信任来作事。
“海贸就更不要去碰了,不是李某要吃独食,实在是风险太大。殿下要是想弄点挣钱的营生,不妨派人去登州置办一些房产。租也好,自己经营也罢,一年下来总是能挣点钱。”李诚赶紧给她指条道,免得她乱来。
“就依着李郎君的意思去做,嘻嘻,妾身就知道,李郎君不会不管妾身的。”高阳开心的转了个圈,看着李诚的时候,大眼睛水汪汪的,那眼神热的烫人。
李诚没想到会这样,这小娘子可以放弃治疗了。干脆点,一抱手道:“殿下,李诚告辞了。家中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李诚去处理。”
高阳点点头:“李郎君自管去吧,妾身也该回去了。妾身不求朝夕相对,但求隔三差五的,能见着郎君一面。”这话说的李诚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没从马镫上掉下来。
赶紧翻身上马,二话不说就跑,打死李诚都不愿意回头,太凶险了。这要是跟她擦出点火花来,怕是老房要放火烧李庄。唐朝这帮公主,真是太奔放了。
渭水河畔的李庄野市日渐繁华,铸铁行业搬走之后,棉布作坊很快就挤占了腾出来的空间。考虑到这里靠近李庄,李诚不敢把污染严重的铸铁行业放在这里。只好往下游搬迁。钢铁行业是离不开水的,其实关中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钢铁业。
这个时代,有煤有铁的辽东,才是发展钢铁产业的最佳选择。其次是江东,不过那地方不是自己的地盘,而且江东那边没有合适的煤,运力极为糟糕的时代,就算从徐州运煤到江东去搞冶炼,也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
大冶是个不错的选择,江夏有合适的煤矿。这里同样也不是李诚的地盘。炼钢铁是一门技术活,尤其是用煤炭来炼钢,更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中原王朝产煤不假,而且含量巨大。但是缺少优质低磷铁矿,而且煤的含硫量比较高。
一个磷一个硫,在这个没有元素周期表的年代,炼铁多数用的是木炭。李诚的出现,固然解决了焦炭的问题,但是其中的技术李诚没打算扩散出去。洗煤这道关口,李诚必须掌握在手里,每年合格的焦炭,能带来巨大的利润。
封建王朝有个特点,任何能威胁到皇权的东西,都会集中在首都及其周边。少府监的钢铁冶炼,哪怕用了焦炭,也只能开在渭河边上。再远一点,皇帝就不能安心了。
原始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说因为劳动力的不足,已经严重的限制李诚在钢铁行业的继续发展。反倒是那些大姓,他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就是李诚底子太薄的原因了。
不过李诚正在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买人!
这不,李晋看见李诚回来了,立刻跑上前来说话:“家主,总算是把您给盼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