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3 / 4)
她给他生的,就算是生了个石头,他也喜欢。
杨广把信来回看了几遍,静心凝气了好一会儿,长长吐了口气,把信收好装到盒子里,拿过旁边放着的文书看了起来。
第101章 做自己想做的事
长安城里的许多场葬礼,譬如这些年为大隋修成礼乐的沛国公郑译,还有杨坚的兄弟滕穆王杨瓒等人,按礼数贺盾既然在长安,便是要过府吊唁,并且探望亲属的。
杨坚与杨瓒不和,独孤伽罗与杨瓒的妃子顺阳公主不和,杨瓒和郑译一前一后的卒亡了,贺盾的礼数都是独孤伽罗安排准备的,她与这些人也不熟,是以每日便安安心心的待在大兴城里,多半时候都泡在藏书阁,或者在秘书监与牛弘他们一道修礼做学问。
平陈以后,杨坚把江南的士子文人悉数迁入长安,一部分充入了国子寺,剩下的多任各地方的教学官员,平陈以后,兴学的气氛越发浓厚了。
贺盾与独孤伽罗陪着杨坚亲临国子寺主持隆重的释奠仪式,因着有皇帝皇后亲临,这场仪式便显得意义非凡,贺盾看得见杨坚是想发展扩张文教事业。
他是一个很看得清大势的皇帝,陈朝已灭,偃武修文,马背上打江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推行文治,兴教为先的治国理念便提上日程来。
书学和算学正事置于国子寺之下,与经学并立,至此国子、太学、四门、书、算五学分门别类各有相教,并且建树颇丰,贺盾每日泡在这些地方,时间过得就很快。
朝堂上近来喜事很多,乃至元氏暴毙的事并没有在皇宫里引起多大的动荡,杨坚独孤伽罗伤心了一阵,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吐谷浑可汗世伏得知陈朝已灭,十分恐慌,退居北方,再不敢侵扰大隋边疆,世伏派遣其兄之子无素入朝,上表称藩臣服,并且为表忠心诚意,将自己的女儿并诸多美女敬献给杨坚,不过都被杨坚拒绝了。
消息第一时间报到了独孤伽罗这里,贺盾能感受到独孤伽罗的从里至外透着的欢欣和喜悦,对待杨坚越发尽心尽力,杨坚私底下也时常与大臣炫耀说他五子皆出一母,言语间都是对独孤伽罗的尊敬和爱护,两人感情越发深厚浓烈。
贺盾虽是身体不便,但偶尔也会有人上门求医,多是些高官贵族,一来求的是杨坚独孤伽罗,都是些为大隋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元老,两人不好拒绝推诿,二来贺盾情况还好,是以来了长安大半年,倒是救了好几个人的性命,包括上柱国韩擒虎等人在内,重病难治,贺盾和太医令一道看的。
贺盾自韩府回宫,去给杨坚回禀情况,听见御书房里杨坚正大发雷霆,踌躇着是不是过会儿再来,毕竟她现在怀有宝宝,不比以前了。
石海噤若寒蝉地在外头候着,见贺盾来了迎上前来,小声道,“是秦王爷的事,皇上正发火呢,皇后也在里头,王妃进去劝劝罢,气坏龙体了。”
贺盾点点头,在外头问安求见。
杨坚让她进去,似是余怒未消,见贺盾进去,让人给她看座,神色微缓,“邦国以和,阿摩在江南广搜英才,江表文记,悉总文集,这几月来汇集江南诸儒编撰江都集礼,继稷下之学,论辩真伪制礼作乐,深得江南士人的喜爱和赞誉,他发的这告令朕也看了,意在拉拢佛道两教,大半年来也颇有成效,至少先前朕与那智顗大师去信,他客客气气没见理会朕,眼下也肯好生说话了,还有这些所谓的大儒们,原先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现在看起来也顺眼了许多…………”
贺盾知道杨坚说的事。
江南门阀士大夫文化素养普遍偏高,素来瞧不起北方蛮夷,几乎可以代表这时候文化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了,想要拉动安抚江南,在这一块上下功夫,可以说是直指要害,笼络了江南士林的心。
礼仪制度历来都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杨广对这些士大夫们礼遇有加,并且集江南诸儒编撰江都礼记,这些事他做得比陈国的皇帝好太多,江南人对大隋的仇视抵触情绪自然就消减了很多。
另一处重中之重便是佛道两教了。
佛、道两教兴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江南这一代影响力不可估量,整个江南从朝臣到百姓,信教者十之七八,自上而下,佛教和道教几乎蔓延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里。
杨广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却十分清楚宗教在南朝的地位和影响力。
江南叛乱,流寇四起,寺庙尽毁,佛道两教损失巨大,他一移镇江都,便张贴了告示,把大隋平陈平叛中毁坏寺庙佛法的罪行全部推到了叛军的头上,为流离失所的僧人道士们提供住所和帮助,杨广这时候站出来,要当此二教的保护[伞,大得民心只是迟早的事。
杨广做得也十分彻底,对待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比刘备三顾茅庐还耐心,最后于江都城内摆了千僧宴,建立四道场,大宏佛事,盛转法[轮。
组织僧人装补故经,亲自编著宝台经藏愿文,总计九十万三千五百余卷。
智顗大师虽还未松口,但其余的佛教、道教子弟,已经很明显的在朝大隋朝偏移了。
杨广拜智顗大师为师,自称弟子,对待僧尼道士礼事丰华,优赏非常,目的和杨坚是一样的,把江南宗教控制在朝堂之下,但与杨坚严厉苛刻粗暴排外的政策和态度相比,杨广这些举措和政令,效果立竿见影。
文人和敌人的骨头很硬,南北文化的差异和沟壑消除起来并非易事,但贺盾和杨坚一样,远在长安,也能从这些不断被杨坚征召入朝的江南士人大儒身上看出变化来,也看得见杨广作为一名上位者应有的政治素养、眼光和耐心。
杨坚翻着手里的奏章,翻着来气,“江南与北方形势大为不同,阿摩能站得住脚跟,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做得漂亮,深得民心,他杨俊镇守个并州,这才多长时间,就给朕惹出多少事端来,再有个两三月,朕旁的不用看,专看弹劾他的奏报了!”
独孤伽罗见杨坚说着神色不好,在旁给他倒茶,温声劝道,“莫要气坏了身体,阿祗是在外头玩野了,没了顾忌,私设浑天仪这样的事确实是不能姑息,过段时间实在不行,不若把人先召回长安来罢。” ↑返回顶部↑
杨广把信来回看了几遍,静心凝气了好一会儿,长长吐了口气,把信收好装到盒子里,拿过旁边放着的文书看了起来。
第101章 做自己想做的事
长安城里的许多场葬礼,譬如这些年为大隋修成礼乐的沛国公郑译,还有杨坚的兄弟滕穆王杨瓒等人,按礼数贺盾既然在长安,便是要过府吊唁,并且探望亲属的。
杨坚与杨瓒不和,独孤伽罗与杨瓒的妃子顺阳公主不和,杨瓒和郑译一前一后的卒亡了,贺盾的礼数都是独孤伽罗安排准备的,她与这些人也不熟,是以每日便安安心心的待在大兴城里,多半时候都泡在藏书阁,或者在秘书监与牛弘他们一道修礼做学问。
平陈以后,杨坚把江南的士子文人悉数迁入长安,一部分充入了国子寺,剩下的多任各地方的教学官员,平陈以后,兴学的气氛越发浓厚了。
贺盾与独孤伽罗陪着杨坚亲临国子寺主持隆重的释奠仪式,因着有皇帝皇后亲临,这场仪式便显得意义非凡,贺盾看得见杨坚是想发展扩张文教事业。
他是一个很看得清大势的皇帝,陈朝已灭,偃武修文,马背上打江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推行文治,兴教为先的治国理念便提上日程来。
书学和算学正事置于国子寺之下,与经学并立,至此国子、太学、四门、书、算五学分门别类各有相教,并且建树颇丰,贺盾每日泡在这些地方,时间过得就很快。
朝堂上近来喜事很多,乃至元氏暴毙的事并没有在皇宫里引起多大的动荡,杨坚独孤伽罗伤心了一阵,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吐谷浑可汗世伏得知陈朝已灭,十分恐慌,退居北方,再不敢侵扰大隋边疆,世伏派遣其兄之子无素入朝,上表称藩臣服,并且为表忠心诚意,将自己的女儿并诸多美女敬献给杨坚,不过都被杨坚拒绝了。
消息第一时间报到了独孤伽罗这里,贺盾能感受到独孤伽罗的从里至外透着的欢欣和喜悦,对待杨坚越发尽心尽力,杨坚私底下也时常与大臣炫耀说他五子皆出一母,言语间都是对独孤伽罗的尊敬和爱护,两人感情越发深厚浓烈。
贺盾虽是身体不便,但偶尔也会有人上门求医,多是些高官贵族,一来求的是杨坚独孤伽罗,都是些为大隋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元老,两人不好拒绝推诿,二来贺盾情况还好,是以来了长安大半年,倒是救了好几个人的性命,包括上柱国韩擒虎等人在内,重病难治,贺盾和太医令一道看的。
贺盾自韩府回宫,去给杨坚回禀情况,听见御书房里杨坚正大发雷霆,踌躇着是不是过会儿再来,毕竟她现在怀有宝宝,不比以前了。
石海噤若寒蝉地在外头候着,见贺盾来了迎上前来,小声道,“是秦王爷的事,皇上正发火呢,皇后也在里头,王妃进去劝劝罢,气坏龙体了。”
贺盾点点头,在外头问安求见。
杨坚让她进去,似是余怒未消,见贺盾进去,让人给她看座,神色微缓,“邦国以和,阿摩在江南广搜英才,江表文记,悉总文集,这几月来汇集江南诸儒编撰江都集礼,继稷下之学,论辩真伪制礼作乐,深得江南士人的喜爱和赞誉,他发的这告令朕也看了,意在拉拢佛道两教,大半年来也颇有成效,至少先前朕与那智顗大师去信,他客客气气没见理会朕,眼下也肯好生说话了,还有这些所谓的大儒们,原先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现在看起来也顺眼了许多…………”
贺盾知道杨坚说的事。
江南门阀士大夫文化素养普遍偏高,素来瞧不起北方蛮夷,几乎可以代表这时候文化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了,想要拉动安抚江南,在这一块上下功夫,可以说是直指要害,笼络了江南士林的心。
礼仪制度历来都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杨广对这些士大夫们礼遇有加,并且集江南诸儒编撰江都礼记,这些事他做得比陈国的皇帝好太多,江南人对大隋的仇视抵触情绪自然就消减了很多。
另一处重中之重便是佛道两教了。
佛、道两教兴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江南这一代影响力不可估量,整个江南从朝臣到百姓,信教者十之七八,自上而下,佛教和道教几乎蔓延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里。
杨广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却十分清楚宗教在南朝的地位和影响力。
江南叛乱,流寇四起,寺庙尽毁,佛道两教损失巨大,他一移镇江都,便张贴了告示,把大隋平陈平叛中毁坏寺庙佛法的罪行全部推到了叛军的头上,为流离失所的僧人道士们提供住所和帮助,杨广这时候站出来,要当此二教的保护[伞,大得民心只是迟早的事。
杨广做得也十分彻底,对待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比刘备三顾茅庐还耐心,最后于江都城内摆了千僧宴,建立四道场,大宏佛事,盛转法[轮。
组织僧人装补故经,亲自编著宝台经藏愿文,总计九十万三千五百余卷。
智顗大师虽还未松口,但其余的佛教、道教子弟,已经很明显的在朝大隋朝偏移了。
杨广拜智顗大师为师,自称弟子,对待僧尼道士礼事丰华,优赏非常,目的和杨坚是一样的,把江南宗教控制在朝堂之下,但与杨坚严厉苛刻粗暴排外的政策和态度相比,杨广这些举措和政令,效果立竿见影。
文人和敌人的骨头很硬,南北文化的差异和沟壑消除起来并非易事,但贺盾和杨坚一样,远在长安,也能从这些不断被杨坚征召入朝的江南士人大儒身上看出变化来,也看得见杨广作为一名上位者应有的政治素养、眼光和耐心。
杨坚翻着手里的奏章,翻着来气,“江南与北方形势大为不同,阿摩能站得住脚跟,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做得漂亮,深得民心,他杨俊镇守个并州,这才多长时间,就给朕惹出多少事端来,再有个两三月,朕旁的不用看,专看弹劾他的奏报了!”
独孤伽罗见杨坚说着神色不好,在旁给他倒茶,温声劝道,“莫要气坏了身体,阿祗是在外头玩野了,没了顾忌,私设浑天仪这样的事确实是不能姑息,过段时间实在不行,不若把人先召回长安来罢。” ↑返回顶部↑